《左传·定公十年》:“孔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我国古代文明主要是以农耕文明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内诸夏而外夷狄”的说法,自此除华夏族之外的民族,通常被称为“夷狄”,清朝时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中,将西方各国统称为“夷”便是出于此缘故。
自夏朝开始,我国从三皇五帝时期的部落统治进入了奴隶制国家社会,在一个家族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各区域分封建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我国由天子之下分封建国的奴隶制社会逐渐转变为中央高度集权的君主集权国家,但无论朝代如何更替,哪怕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一中国,也是使用以中原文化为基础核心的汉文化治国理政,其原因或许可以追溯到我国长期存在的华夷之辩。
一、华夷之辩的形成
“华夷之辩”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文化认同,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和权力,人们会偏向于论证自身文化的优越性,赋予文化差异不同的含义,从而强化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念。
我国古代时期,华夏民族在于“四夷”群体的冲突中,逐渐以华夏人的主观意见构成了对“夷、夏”两大群体的阐述,逐步构成了华夏人的社会性意识,并最终使得“华夷”观念政治化,在我国古代社会政治上成为占有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1、西周政治经济占据领先地位
“华夷之辩”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自夏建国以来就与东夷等地的其他民族冲突不断,在长期的斗争中,夏族集团在政治和经济上对黄河流域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禹的统治者地位来源于禅让,早期原始部落统治者会将领导地位交接于品性才能双全的人,而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早期部落的禅让制,后期商周建国之后,为了说明自己有资格统治天下,皆宣称自己继承于夏,以区别其他部族,此为“华夷之辩”或“夷夏之辩”中夏的由来。
西周时期,周王室统治下的区域经济和政治都相对发达,并且逐渐建立了礼乐典章制度,各种礼仪都有了明确且严格的规范,西周森严等级的分邦建国制度及其他礼仪制度构成的社会秩序,与周围的其他部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夷夏之辩”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春秋时期建立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需要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式微,“四夷”多次入侵中原,戎狄部落也频频与周王室和中原各国交战,《公羊传·僖公四年》记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中原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为了弥补在军事方面的不足,中原各国开始将四夷、戎狄与华夏进行明显的区分,对蛮、夷、戎、狄的生活习惯加以贬低,从而在文化上建立话语权,再加上中原本身的社会秩序相对更加稳定,这种排他性的情感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与周围夷狄部落描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诸夏人为自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定位,《左传》记载:“裔不谋华,夷不乱夏”、《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华夏不仅有大而美的含义,还有文明教化的代指。
对四夷文化有意识的贬低和排斥,使得华、夷之间的地位有了极度明显的区别,此后历朝历代一直延续尊华夏而贬夷狄的做法,华、夷之间在价值认同上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华夷之间的辨别
1、内诸夏而外夷狄
华夷之辩,首先在于族类的分别,《左传》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礼记》中更是给夷、蛮、戎、狄配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后来统一以“四夷”代指,区别于华夏和中国。
这种以族群和地域为界限的夷狄划分有着“轻夷狄而贵中华”的价值观取向,即使少数民族人民进入中原地区生活,因其独特的生活习惯,仍然无法得到汉族人士的认同。
《礼记·王制篇》对四夷的描述是被发文身、穴居、吃生食,本是对游牧民族生活习性的客观表述,后期却变成了论证“四夷”不如华夏的证据,虽然后期少数民族一直在努力学习汉文化,但是中原人士对游牧部族的贬低和偏见却一直存在,并未因为文化方面的同化而减少。
《晋书》中记载:“性气贪婪,凶悍不仁,四夷之中,戎狄为甚”,这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华夏人对于夷狄的评价,农耕部落和游牧部落本身没有高下之分,但是在长期的抗争关系中,为了提高本民族的认同感,古人首先在地域上将远离中原的地区给与区分,后期又利用文化差异将这种差别进一步放大。
2、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夏夷之间虽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划分,但本质上是以礼仪文化进行区分,中原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政治及军事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并且首先提出了“礼”、“义”等概念,儒家更是将是否符合“礼”作为“谨夷夏之防”的首要条件。
诸夏有礼,而蛮夷无,这种长期形成的固有观念,使得华夏人的身份认同相对高于其他民族,再加上长期领先的社会生活水平,夷族也逐渐学习中原文化,使得华夏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更加深刻。
以“礼”作为标准来区分华夷,则两者可进行流动,所以有了“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说法。
因为华夏人高度的文化自信,这种巨大的理论效应,使得早期时在遇到少数民族入侵时,人们对恢复华夏的领先地位有着非常大的执念,统治阶层只要不是华夏人,无论开出多么优厚的条件也不愿效忠,这种巨大的凝聚力使得华夏文明的优秀传统延续千年而不绝。
随着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互相交融,后期“华夷之辩“中地域和民族间的对立逐渐减少,从身份认同逐渐转变为文化认同,凡认同中原文化则为华夏,不讲礼义则为夷狄。
“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理念不仅打破了原有的种族文化界限,也打破了政治上作为“中国之主”的种族资格界限,为我国的多民族融合提供了文化基础。
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改变了之前汉族的长期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了华夷之防,到明朝时,少数民族的待遇甚至远高于汉族,尤其是明朝政府对于女真族的救济,“明之惠于属夷者,以建州女真所被为最厚”。
至满清政权统治中国后,虽然对汉族有着一定的限制和压迫,但是依旧以中原学说治国,华夷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但是中原文化的却越来越具有生命力,无论是华夏民族还是其他民族,对于中原文化都基本达成了一致的认同。
三、中原文化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夏朝开始出现的华夷之辩,构建了最初中原地区人们的身份认同,经过长期的发展,地域上的华夷逐渐转变为文化上的华夷之分。
因为早期我国一直是中原社会长期领先于其他地区,使得中原人民在华夏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加上统治阶层出于各种原因对华夏的高度推崇,使得国内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度远远高于其他文化。
最初是出于政治目的贬低四夷推崇华夏,但是由于华夏的生活水平绝大部分高于四夷,加上中原最早形成了成熟且稳定的社会制度体系,使得夷狄部落对中原生活有着一定的向往,进而起到了传播中原文化的实际作用。
此外,由于战术上对四夷的贬低,且“四夷”客观的发展条件于中原相比出于绝对劣势地位,使得中原人对其自身文化产生了极高的认同,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力量在战时表现的尤为明显。
自夏商周开始,中原文化就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起初是归功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政治水平高于周围的其他部落,后期逐渐通过人为的干预,中原文化最早形成了统一的价值取向。
并且产生了一套稳定的社会秩序,相较于其他游牧民族的文化习惯,更加具有生命力。再加上中原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其他各种文明逐渐都被同化,最终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
四、总结
中原文化之所以长期在我国古代统治中占据主导地位,与华夷之辩有着极大的关系,可以说是华夷之间的分裂对立,使得中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原人高度的文化自信也吸引了其他民族争相学习。
这种高度的文化认同感促使中原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即使遭遇极大的危机,也能凭借这种心理认同去做长期的抵抗。外来民族或文化进入中原后,如果标新立异,则会逐渐在中原文化的抗争下逐渐消亡,如果学习接纳中原文化,则最终会被同化。
中原文化极度推崇“礼”、“义”,前者有着极强的韧劲,后者有着宁折不弯的气魄,所以中原文化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便不难理解了。
参考文献:
1.《左传》
2.《春秋公羊传》
3.文化的自身认同——传统华夷之辨的文化解读
4.艰难的抉择与融合--浅论"华夷之辨"观念对中华民族史的负面影响
5.少数民族统治者与“华夷之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