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华:炸雷的“科迪们”,究竟做错了什么?

2019-08-13   股权管理之道

文章转自 键指财经,所述观点不代表股权管理之道立场,如有异议请私信

作者 杨永华




1

自然界最基本的法则是因果法则。当然,也有优胜劣汰的进化法则。

自诩做“企业医生”这个职业已经10多年了,之所以还能在这个圈子里“混”,是因为业界总是调侃说:我们把咨询这个“智力活”干成了“体力活”。他们这样说是有根据的: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坚持亲力亲为,和业绩挂钩;同时,还在于我们心里有个“大道至简”的“因果法则”,遵循优胜劣汰的迭代准则。

这几年,一批看似不错的企业不断的“炸雷”后纷纷倒下,这引起我们的持续关注。它们表面上看都是因为资金断链,尤其是上市公司。但再问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资金断链?

之前,我已经在本号写了《都是钱多惹的祸》,分析了企业资金断链的原因。在这里,我想再次分析资金断链的背后,企业究竟做错了什么。希望这篇文章是对已经“炸雷”的企业有“东山再起”之助,也希望对已经走在“炸雷”路上的企业有“警钟”之意。




2

科迪集团是国内著名食品企业之一,90年代初就和上海冠生园食品公司合作,生产“冠生园”方便面起家,也是红极一时。后来,生产“科迪牌”方便面,成为国内主流方便面企业之一。再后来生产速冻汤圆、水饺,起步时间和思念、三全差不多。

科迪乳业起步较晚,在2007年前后布局,当时只生产乳饮料,没有纯奶。2008年中国乳业“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国家对乳制品企业在整顿的基础上,也加大了对省级龙头乳制品企业扶植的力度。

尤其是在奶牛养殖方面,给予了很大的补贴和贷款支持。科迪乳业就是在2009年之后,利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开始大力度发展乳制品的。

不过,无论是规模还是附加值,科迪乳业在中国乳制品行业内都属于“三流企业”




3

上述简单的科迪集团发展历程,我们来梳理一下,炸雷的科迪们做错了什么:

一是主业没有成为行业的领导型企业,继而转入另一个新主业。

无论是方便面时期的科迪,还是速冻阶段的科迪,最后还是乳业阶段的科迪,都是所在行业细分领域的“三流企业”。

对于食品企业而言,因为属于粮食深加工,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盈利模式都是规模效益,形成规模之后通过品牌溢价能力成为产品价格的规则制定者,成为价格标杆,这样才能实现附加值的提高。

对于食品企业而言,没有规模就会出现“买不来利润,就卖不出利润”。在规模的基础上形成品牌,是食品企业不二的运营法则。因此,对于食品企业而言,“先做大再做强”才是成功的经营逻辑。但是,很多食品企业却对“先做强再做大”的片面的教条主义深信不疑。




二是过于迷信和依赖资本的力量,认为企业只要是有钱,就没有做不成功的。

事实上,科迪集团借助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东风”战略,发力科迪乳业,这种选择也是适合的,毕竟中国的乳制品在2009年仍然处于中高速成长期。但是,科迪乳业错在了利用资本市场做强消费市场的战略决策层面上。

如果科迪乳业能够在当时聚精会神地专注于消费市场,提升市场份额,打造品牌,进军乳业主流消费,通过周边400公里战略板块市场做大做强,也是没有问题的。可是,科迪乳业在战略起步时就瞄准了资本市场,以上市为目标,这就为科迪乳业的发展套上了“枷锁”。

我们很清楚,科迪乳业上市不仅仅是“一波三折”,而是“九死一生”。从2009年发力,到上市,几乎耗尽了科迪乳业的“元气”。




三是缺少产业远见和战略预见力,这导致科迪乳业上市之后,科迪集团开始在更多领域扩张,整体食品板块处于“撂荒”。

我们在2017年6月去科迪集团调研,发现科迪方便面已经“无影无踪”,科迪速冻仍然是90年代的手工设备,而科迪乳业尽管设备很先进,但是“华而不实”,一眼就能看出来是用来“路演”的“花拳绣腿”。

同时,整个产品展示厅里,可谓是“琳良满目”,不仅有纯净水、食用油、东北大米、面粉,还有各种饮料、速冻产品,等等。从品类和产品线看,俨然一个“大集团”的样子。

2017年科迪乳业推出“白包复合乳”确实是一个创新品类,不仅在商丘畅销,而且在省会郑州也很畅销。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但是,由于“白包复合乳”没有持续运作,缺少品牌建设、消费引导和品类持续升级,导致很快跌落。其中原因,既有战略不聚焦的核心原因,也有人才团队缺失而导致的“力不从心”。




四是最终误判了形势,又缺少主动“停工”的智慧。

主要表现在对整体经济周期和国家金融去杠杆的政策估计不足。总以为,自己是地方政府的“台柱子型”企业,不会缺钱的。

这其实也是诸多上市公司、地方“台柱子型”企业资金断链的根本原因。我们去年11月份在《河南农业企业“龙头斩”》一文里已经做了深入的阐述。

企业家必须有准确预判国家经济周期以及宏观政策调控的能力,否则企业就会时刻处在“危险”境地。而不断炸雷的企业恰恰说明,很多企业家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或者存在“老子天下第一”的“膨胀”心理。

其实,最近这两年,我们不仅“劝阻”企业不要“大上、快干”,而且对于能够主动“停工”的企业表示出了极大的敬佩。因为,这类企业的决策者不仅准确地把握了国家的经济周期,还清醒地预判了国家去杠杆的金融政策背后的“融资难”。

同时,这种敬佩也包含了对这类企业决策者“大智慧”的钦佩,因为他们成功地经受住了金钱和欲望的考验。

(作者系观峰咨询首席战略专家,企业重构与重生理论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企业重构与重生理论课题组组长)


一个成大器的人,只有不断的精进自己,才能为自身赢得更多发展的契机。借此,推荐一款个人成长课程:涵盖“思维提升、个人修炼、领导力培养、视野拓展”等。

如果感兴趣,欢迎点击下方“了解更多”,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为人处事技巧、职场晋升之道。也可私信回复0810获取专业股权资料包,助力2019变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