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最霸气的五句话!

2020-01-29   豫北农家人

我们要善于发掘经典或熟悉的素材中的新视角。比如《论语》,我们都认为它很中庸,不会有刚性十足的话。

但其实这是误会,因为太阴柔,导致的结果就是被欺凌。

因此有人高喊儒家误国,儒家消解中国人的血性。其实,儒家走中庸,应该是刚柔兼备。

今天读一读儒家的5句刚性的话,对大家也许有帮助。

在大家印象里,儒学之人,一般都是温润如玉,谦谦君子也,一言一行都很谦虚温和。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儒家经典之中,也有一些霸气之语,尤其是以下这五句,只是如今被遗忘了而已。

第一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在《论语宪问》中,有一段对话。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很大度吧?”孔子却回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显然,后来的读书人整天只说“以德报怨”,却不提“以直报怨”,曲解孔子之意。其实,现在还不是如此?

关于这一点,中国人吃亏太多了。比如,侯景之乱中的羯族人候景,走投无路之际,被南朝梁国收留,最终却祸乱梁国,将收留他的梁国皇帝都活活饿死。

另外,民国后对满洲人,抗战后对日本人的宽容等,无比说明了中国人“以德报怨”的性格!

然而,你对别人以德报怨,别人却认为你是傻瓜,所以“农夫和蛇”的故事就一次又一次上演。

第二句,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中,意思是纵然面对千万人阻止,我也要勇往直前。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勇气和气魄,代表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当然,这句话完整形态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客观地说,做到这一点的中国古人,可谓是数不胜数。

比如苏武、张骞、文天祥、郑成功、李定国、瞿式耜等,都是为了心中的“大道”,一生坚定不移的向前走,无论遇到多少苦难。

当然,在他们的对面,也有一群“虽千万人吾往矣”之人,只不过这群人坚定的卖国,卖的心安理得,比如许衡、秦桧、洪承畴、范文程等。


第三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论语·八佾》中愤怒的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按照当时的规矩,季氏是鲁国的“大夫”,按周礼只能使用四佾(yì)的歌舞队。

然而,季氏却使用八佾64人的歌舞队,所以孔子很愤怒地说了这句话。

由于这句话不涉及思想领域之争,可以当作口头禅,或者宣泄情感的一句话,所以很快就风靡大江南北。

即便今天,这句话依然还有市场,大家偶尔还能听到。

值得一提的是,这句话在中国外交战线上使用的比较频繁,1962年对印度,1979年对越南,2012年对日本,人民日报都使用过“是可忍,孰不可忍”。


第四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具体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一个国家的军队主帅是可以改变的,但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如此,男子汉的意志很难改变。

东汉末年,被张飞俘虏的严颜,却说的很硬气,“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

明朝末年,阎应元坚守江阴,对清军说:“我大明有投降之将军,无投降之典史”。

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和孔子的这句话,基本是一致的。

其实,古往今来,三军统帅经常会变换,但真正老兵的战斗意志却不会改变!

第五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这句话简单易懂,天下无人不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其实《论语》中的语录。

《论语·卷六·颜渊篇》中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意思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业而不犯错误,对人恭敬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担心什么没有兄弟?

古往今来,这句话对中国人影响太大了。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含有宿命论,即生死和富贵,都是命中注定。所以,在这种思想引导下,人们容易产生“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