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位妈妈来说,“不称职”是对她多么大的否定。
不少妈妈,为了孩子含辛茹苦,付出了许多许多,时常还会陷入深深的恐慌里,以及感到无比的焦虑。
为什么倾尽全力养育出来的孩子会不听话?为什么孩子脾气那么暴躁?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
妈妈们很痛苦,孩子也不好受。亲子间的冲突,越来越多。
如何解决?
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位妈妈育儿以来的心路成长历程。
她十分疼爱孩子,但由于在养育孩子上毫无经验,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合理,导致孩子脾气暴躁,极度缺乏安全感,敏感,畏难。
她因此变得十分焦虑。但现在,一切都改变了,变好了。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让我们来看看那今天的主角雅儿妈妈的真挚分享。希望她的分享能够带给大家温暖与启发,让同在育儿路上的父母不再感到孤单与彷徨。
1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灌上了父母的称号,不用学习,不用考试,自然而然的就为人父母,面对孩子的到来,初为人母的我们,总想给到孩子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都想做优秀父母,可越是这样,现实往往与理想背道而驰。
我自己曾经就是个非常不称职的妈妈,对养育孩子毫无经验可言,养育的方式非宠即惩,做好了就过度表扬,做错了就狠狠地批评,自我的情绪管理非常差,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就会对女儿大发雷霆,女儿在我的影响下,脾气暴躁,极度缺乏安全感,敏感,畏难。
现在回想起养育她的头6年,我深感愧疚。那时,面对孩子,我常常陷入深深的恐慌里,担心我的孩子长大后怎么办?为什么我倾尽全力养育出来的孩子会变成这样 ?严重的焦虑感紧紧的包围着我,压得我喘不过气。
2
随着二胎的出生,女儿的行为问题日渐严重,每天放学回家就会用力地踢门,稍微晚点开门就会大哭大闹,不理她,就开始摔东西,更别提主动完成作业了,那种情况下,我通常都会用吼叫,打骂,威胁的方式,来压制她的愤怒,才得以表面上的平静。
都说病急乱投医,那时,我每天疯狂地在网上查各种资料,买各种育儿方面的书籍,孩子脾气暴躁怎么办?孩子爱摔东西怎么办?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孩子害怕困难又怎么办?
仿佛方法了解的越多,我也就变得越发迷茫,似乎什么方法用在我女儿身上都没有效果。
后来, 通过网络了解到博沃思,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报名了。第一节心理沙盘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刚开始,老师让孩子摆沙盘,说实话,那是我第一次听沙盘这个词,我并不知道沙盘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它的作用是什么?
心理存在很多的疑虑,课后老师跟我沟通,说雅儿可能是无法适应弟弟的到来,那时我也是听得懵懵懂懂,还对老师的话产生了质疑,说她在家最喜欢的就是弟弟了,对谁都容易失去耐心,唯独对弟弟不会。
老师开始给我们解释,说孩子正是因为爱弟弟,但实际上又真得无法适应弟弟的到来,因为现实跟她想象的弟弟的到来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爸爸妈妈把更多的爱与关注点都放到了弟弟身上,这让她非常害怕自己的爱会被夺走。
所以,她会用很多办法来引起我们对她的关注,这种强烈的内心冲突在拉扯着她,但她自己也说不出这种感受是什么。
第一节课让我明白了,任何的行为背后都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远不止表面看到得那么简单,同时也告诉我,孩子是一个使者,是一面镜子,来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养育方式需要做出调整和改变了。
此时,想到了Wendy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使人真正改变的动力只有两个,一个是爱,一个是痛苦,如果你一直没有改变,或拖延改变,不是爱得不够,就是痛得不切”。
3
在博沃思,经常会定期举行家庭父母课堂,有一堂家庭父母课让我受益终生,那就是成长性思维,我相信上过博沃思的父母都知道什么是成长性思维,大家可以多去学习什么是成长性思维,并把这种理念内化成自己的信念。
现在,每当我的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时,我总是采用成长性思维来鼓励自己,“任何困难都只是暂时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眼前的困境。”
以前,雅儿是个特别怕困难的孩子,每当遇到一点小事情就会主动放弃,缺乏耐心,因为害怕失败也不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后面我才知道,孩子的畏难正是由于自己以前的养育方式造成的。
以前我很喜欢批评她,给了她很多负面的评价,喜欢替她做决定。成长性思维模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现在鼓励孩子犯错,教她在错误中成长和学习,鼓励她尝试,享受过程带来的乐趣,而非结果。
告诉她有了错误的经验才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对的,孩子越小,犯错的成本也就越低,试想,一个两岁的孩子,能犯多大的错误,顶多把家里的东西弄得天翻地覆,再假如,一个20岁的成年人,犯了一个错误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缺憾。
现在,每当孩子跑来跟我承认错误时,我都会对她说:“你学习的机会又来了,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记得有一次,雅儿对我说:“妈妈,为什么我每次做错事情你都不再像以前那样批评我呢?摔坏了东西也不骂我。”
然后我问她:“你是故意那样做的吗?”她回答说“不是”。那既然你不是故意的,妈妈为什么要骂你呢?而且你每次都那么主动地承认了错误,妈妈为你的诚实感到骄傲,通过这个错误,我们下次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往往这时,孩子的脸上总是会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神情。
成长性思维可以运用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各种人际关系当中,当你真正的学会成长性思维并学以致用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4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买了很多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关注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公众号,从刚开始的晦涩难懂,到后面的一知半解,我越来越发现,人痛苦的根源,都是来自于关系的好坏。
人就是生活在关系互联网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里纠缠不清,界限不明,但总归一句,任何关系和行为的背后,都是在寻求爱与认同的过程。
跟大家分享个例子,以前我跟我的先生,经常会因为不同的金钱观而感到痛苦,我花钱一直比较随性,只要喜欢,不会太委屈自己,他则更会考虑实用性,我们经常因为花钱的小事情而相互指责,埋怨,可谁都改变不了彼此的消费习惯。
后来,我学习了人与金钱的关系,才知道,原来我们和金钱也是一种关系,人对金钱也会有不安全感。
我们都来自于不同的原生家庭,我的父母做生意,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有能力范围之内在物质上都会给到我们最好的,记得我和弟弟小时候,想吃冰棒,妈妈给了我和弟弟一块钱,让我们买俩根雪糕,那时的农村,一根冰棒一毛钱,能吃雪糕,那就是现在的土豪。我妈说,要吃就吃好点的,要莫就不吃,人赚钱就是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
先生家则和我家完全相反,由于公公婆婆是非常节俭的人,有一次,先生想吃一颗粽子,哭闹了三天,依然没有买,想要任何东西都不被满足,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婆婆总是会留到快发霉了才舍得拿出来吃,每花一分钱,都会强调它得来之不易,要珍惜,不要浪费。
先生从公公婆婆的这句话当中得到的,是一种匮乏感、愧疚感,觉得我其实是不应该要这个东西的,父母如此辛苦。从而让他与金钱的关系变得沉重而艰难,一花钱,就会联想到昔日的沉重。
从那以后,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小男孩,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的那种心酸和无助,我开始心疼起他来。
自此我接受了彼此不同的消费习惯,并且尊重他的,同时,也请他相信我,我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在我的可控范围之内,你不用担心。
当他花钱而感到难受的时候,我通常会鼓励他,告诉他我们值得拥有更好的,很多美好的事物和感受都是不用花钱就可以获得的,我们有这个能力和条件。以此来缓解他对金钱的焦虑感,慢慢地,我们都更能够感受到彼此的爱与包容。
5
为何我会跟大家分享这个例子, 在心理学上,会经常用到“觉察”一词,觉察则是改变的开始,因为任何行为的背后,都会有一个心理过程,都是有根可询的,觉察本身就具有治疗的效果,表面上我和先生是因为花钱的小事而争吵,实则争吵背后更多的是原生家庭引发的问题。
但我们谁都无法去改变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为了能够使两个完全不同生长环境下长大的人和谐相处,我们就得在自己身上做出改变,我们永远都无法改变别人。
当我理解了这一点,我再次看待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时候,就不会太执着于对方的行为,而会看到对方的整个心理过程,你会看到脆弱,因为脆弱,变得包容,因为包容,而变得慈悲。
我14岁那年,爸爸生意失败了,家里负债累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辍学来到了深圳,这也将成了我终生的遗憾。所以,在孩子的学习上面,我对她会有更高的要求和对未来的期许,我总是在她面前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以至于我会非常看重结果和成绩。
孩子刚上一年级时,我对她进行了全面的陪读,做作业时一直陪在她身边,盯着她写每一个字,直到作业做完,看到她字写歪了,一顿怒吼,看到题目不会了,一顿狂批,看到拖拉磨蹭了,连拉带拽拖回座位。
每次作业都好像一场战争爆发,女儿在我的这种长期监视下,对学习的兴趣骤然全无,导致以后每次回家写作业就会拖拉,磨蹭,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喝水,一会儿找笔。我也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当我们看到孩子拖拉磨蹭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他表面的行为,可他拖拉磨蹭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对父母不满而无声的反抗,也可能是知识点没有掌握的畏难情绪,也可能是小的时候父母包办太多而产生的依赖心理。家长们可以多对身边的事情做觉察练习,对自身的成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细想雅儿当时为什么不愿意做作业,表面上她是磨蹭,可为什么磨蹭呢?正是因为我对她的干涉太多,要求太多,标准太高,给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一年级的孩子字写歪,题目不会做再正常不过了,试问我们成年人学什么东西都是一次性就可以成功的吗?可我却把她当成天大的事对她进行负面的评价,甚至上升到语言暴力,导致她总是害怕做错,一做作业就紧张,长此以往,一想到作业就会蹦出许多痛苦的画面和场景。
后来,当我每次控制不住想去打扰孩子学习的时候,我就开始做自我觉察的练习,在心理问自己,我此时的焦虑真的是因为孩子的行为让我感到不安吗?还是潜意识将自己未了的心愿投射给了孩子,所以你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变成对孩子的期望,希望她去替我完成?
当你能够看到自己曾经的创伤,看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投射,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基本就不会感到焦虑了。我开始允许她做自己,用她自己的节奏去完成,哪怕是拖拉磨蹭,我也接受,因为她和我是不同的两个人。
6
现在的雅儿偶尔还是会拖拉,磨蹭,但都不会成为我对她发火的理由,我能从更高的视角去接受她就是一个孩子的事实,随着我对孩子学习干预的退出,她在学习上的自主意识反而增强了。
以前,我很害怕雅儿发脾气,处理不了她的负面情绪,她每次发起脾气来都让我难以招架,两眼发怒,歇斯底里,双手紧握拳头,乱扔东西,每次看到她这个样子,我都有种很深的挫败感。
一种强烈的无助感包围着我,但我束手无策,然后就会被她的情绪带偏,掉到她的情绪陷阱里,变得比她还怒不可揭,气到极致还会对她大打出手,打完以后又会自责得整夜无法入眠,结果,两败俱伤。
后来,博沃思心理老师教我如何正确地去引导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练习,我不再感到处理孩子的情绪会给我造成压力,我学着接纳她的负面情绪,放下对她的期待,去寻求引起她愤怒的原因是什么?她愤怒背后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一旦开始自我觉察,你就已经跳出了当时的情境,面对她的负面情绪,你会变得更加理性,你会看到那个愤怒的小孩背后,似乎是在向我寻求着什么东西?她那么得无助,脆弱,歇斯底里,似乎用尽了她全身的力量向我传达她此时有多么得无助。
那时,我的心瞬间变得柔软,我会过去拥抱她,安抚她,允许她在我怀里发泄,正如泰勒本.沙哈尔所说:“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正如大自然法则一样,我们接受情绪带给我们的束缚,如同接受大自然给我们的束缚,然后享受它,并选择最好的路径”。
如果长期压制孩子的负面感受,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爱与接纳是最好的方法,当孩子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你的爱与接纳之后,他会瞬间变化成一只温驯的小猫咪。
7
现在,只要女儿发脾气,我都会跟她共情,先抱抱她,然后允许她哭,给她擦眼泪,不做任何的评判和说教,哭完以后再听她说,说完以后就变得什么都不重要了,因为她身体里那些不好的感受都从妈妈的爱与接纳里流走了。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孩子的方式很重要,让孩子感受到爱更重要,如果他感受不到你对他的爱,你们之间情感的桥梁没有建立起来,再多的育儿方法也显得苍白无力。
我以前也跟很多家长们一样,焦虑孩子不听话,抱怨孩子没有各种好习惯,总是想着学习各种的育儿方法来解决孩子的问题,比如,每天必须几点前完成作业,必须几点前上床睡觉,只要孩子没有按照自己内心期待的去发展,就会给孩子贴各种标签,自己也焦虑无比。
可孩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会有自己的思想,我们的生活也每天都会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我们每天所焦虑的那些事真的发生了吗?影响到我们无法正常生活下去了吗?正如张德芬女士所说:放下对孩子的过度期望,孩子才能真正的成长。
我身边就会有许多的例子,和丈夫关系不好,掌控不了丈夫,就会去控制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最后的稻草,这时,孩子的行为一旦出现偏差,崩溃的肯定是她自己。
即使到今天,我也没有很多好的育儿方法分享给大家,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反而放下了对孩子的各种期望和要求,关注自身的成长会多过学习育儿方法。
我始终坚信,孩子天生就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孩子是被父母影响的结果,当你能够把更多的爱与关注放在自己身上的时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跳出父母的角色去看待孩子,尊重这个生命本身的时侯,孩子的成长,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的孩子还是以前的那个她,偶尔会任性,耍小脾气,做事有点拖拉,使小性子,公主病,跟弟弟吃醋,只是我看她的眼光变了,所以她的缺点与我看来也再正常不过了,如果一个孩子太过于完美,没有缺点,那还是个孩子吗?
当你发自内心的去爱你的孩子,尊重她,没有条件,欣赏她的独特性,尊重她这个生命本身,不评判,不打压,你就会发现这个小生命是如此得珍贵与美好,想想你孩子刚出生的那个画面,是否能唤醒你心底里对孩子那份最初的爱意。
或许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我也是经由过很多的痛苦和挣扎才到现在的心态平和。现在我和孩子的关系非常的亲密,她比以前更爱笑了,每天都快快乐乐的,更重要的是,她自我掌控情绪的能力也变强了。
她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准确地说出自己内心的需求,不会再像以前用情绪去控制身边的人,比如,以前看到我抱弟弟,她会不高兴,然后开始各种找茬,现在,她会直接说:“妈妈,你可以抱抱我吗?我也想感受一下妈妈温暖的怀抱。”
当你听到孩子向你发出一个这么美好的请求时,你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8
我也还是偶尔会对孩子发脾气,但都会带着觉知,情绪也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因为我们都不是圣人,遇到压力和身心疲惫时难免会心情不好,在孩子面前我们可以不用做个圣人,但我们要做个真实的人。
当自己身体感到疲累没有能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照料时,我们可以坦诚地说出来,妈妈太累了,今天你的事情自己搞定。在没有觉知的情况下伤害到了孩子也要真诚地给孩子道歉,只是道歉而已,不说教。
我在博沃思已经毕业半年多了,但作为母亲,自我的修行才刚刚开始,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通过博沃思这扇窗,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养育一个孩子是一场心灵的修行,孩子的每个不良行为背后都在暗示着你的不足之处在哪里?在孩子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与其说在教育孩子,不如说通过孩子你在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想对那些正处在育儿焦虑中的父母们说:我们都很幸运,处在一个信息这么发达的时代,身边拥有那么多好的资源,好的师资力量,只要我们都抱持着一颗谦卑的心,去不断地自我超越,自我成长和学习,任何难题都可以化解。
最后我还想感谢我的孩子!谢谢你们来到了我的生命里,让我成为了你们的母亲,你们让我学会了如何正确地爱自己,通过学习,修正,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