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孩子沉迷手机,家长一定要做到这4点

2019-06-10     刘美红Wendy家庭教育

不少家长都给思思私信,说孩子一玩手机就停不下来, 说教也不管用,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吗?非常头疼。

思思认为:

在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让孩子彻底远离手机等电子设备很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

首先连我们自制力较强的大人都做不到。

带孩子出去玩,我们会用手机给他们拍照;买东西,要用手机支;睡觉前,我们要刷一遍朋友圈、微博……我们整天拿着手机在孩子眼前晃来晃去。

试问,怎么把孩子和手机隔绝开来呢?

与其强制将孩子与电子产品完全隔离开来,不如给予合理的引导,设置合理的规矩,让孩子合理的实用电子产品,更好的帮助学习,或是有效的放松。

1

限定时间

美国科学儿童会对孩子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时间给予了三点建议:

1岁半以下的宝宝应该禁止使用任何电子设备,除非是跟家人的视频通话。

2-5岁的儿童,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

6岁以上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每天屏幕时间在2小时左右。

上面所说的时间,并不是一次性,而是分段完成的。

有数据显示,孩子连续玩20分钟手机,视力平均下降到43.8度近视状态,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5.3秒;连续玩20分钟平板,视力平均下降到41.7度近视状态,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5秒。

所以,孩子每次玩手机的时间应该限定在10至20分钟,之后孩子就要放下手机休息一下眼睛。在这点上,家长必须立场坚定,不可动摇和妥协。

孩子是没有多少自制力的,所以家长必须坚定立场,规矩定下来之后,千万不能纵容。

说好的规定,就坚决执行。这不仅是树立规矩的好机会,也是培养孩子自制力的绝佳时机。

如果孩子没有做到,那就是家长偷懒了,绝对不提倡。

2

限定场景

主要是两种情况下不允许玩手机。

一是在餐桌上。

孩子们如果在吃饭时玩手机,心不在焉,很容易消化不良。

尤其是一边吃饭一边打游戏的,很容易紧张、愤怒,其不良情绪会直接导致胃肠分泌出过多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使胃血管收缩、幽门痉挛、排空障碍,长期的刺激最终形成溃疡。

再则,餐桌上玩手机,对共同进餐的人也是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虽然这是社会常态,但我们还是应该教会孩子正确得体的待人接物。

所以,不如在饭桌上,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轻松地聊聊天,互相说说当天的事情,这才是孩子应该有的家庭生活,也是增进亲子关系的好时候。

二是在睡觉前。

在睡觉前的一个小时,不许孩子玩手机。因为电子屏幕发出来的光线,跟自然的太阳光不一样,它会抑制人体内褪黑激素的分泌。

而褪黑激素可以帮助人睡眠。如果孩子在睡前玩手机,睡眠时间就会变短。

其次,在床上玩手机时,孩子为了调整舒服的姿势,会左右横躺,长期这样就会造成左右眼睛视力偏差。

3

选择内容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节目和游戏。

比如用来看电视,就建议家长可以多找一些经典的动画片或者电影给孩子看,不能光让孩子看好玩搞笑的,应该尽量找一些能够传递给孩子积极向上的电视节目。

让孩子在看电视的过程中有所学、有所获。如果是游戏,就选择一些知识竞技类的游戏,益智健脑,提高思考能力和专注力。

4

选择替代品

很多孩子喜欢玩手机或是看电视,有时候只是因为没有玩伴。

父母太忙碌,没有人和孩子进行互动,所以这些电子产品就成了陪伴他们唯一的“伙伴”。

如果家长平时多陪伴孩子,带他们一起运动、一起读书,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接触更好玩的事情,就算给他们手机,他们也不会沉溺其中的。

我们做家长的,要有意识地和手机竞争。

以前我的小孩也非常喜欢手机里的那些小游戏,欲罢不能。后来,我专门买了几款桌游,比如只言片语、大富翁、通缉令等,这些桌游不仅和手机游戏一样引人入胜,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思考能力和专注力。

同时,桌游至少是三个人一起玩的,这样孩子爸爸,还有其他小伙伴也会参与起来,还能促使孩子进行更多的交流。

孩子的很多关键能力,只能在与真人的互动中学习。比如,怎么识别他人的情绪和意图,怎么恰当地与人交流而不产生冲突,怎么在冲突中调节自己的情绪,等等。

而电子设备只是一个平面,孩子跟屏幕的互动很有限。

当孩子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时,他们能“吸收”和“反馈”的东西都十分有限。当他们的大脑受到的刺激不够时,也就不能充分发展,这样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还有一种好方法是,父母要多带着孩子进行户外活动。

带孩子痛快地玩,让快乐充满孩子的内心,那他也就不需要再到电子设备里去寻找满足感了。同时还能给孩子大脑各种丰富的刺激,促进他大脑发展,保护孩子的视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IIltGwBvvf6VcSZpOX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