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我有个朋友向我抱怨,指责小晴不会带孩子,孩子跟着她总是又哭又闹,吃饭必须坐妈妈大腿,不要自己吃;看电视玩游戏,“指定”妈妈专人服务,其他人最好别靠近;
稍有不顺就一哭、二闹、三倒地、四蹬腿!而婆婆自己带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好乖,一点都不“作”。
宝妈们应该经历过这种事,你从外面归来时,爷爷奶奶会告诉你孩子表现有多好多好,可你一回来,却发现他吃饭还要你喂,睡觉也不好好睡,得哄半天,远没有爷爷奶奶口中说的那么省心,孩子“作”得让你头大。
这其实就应验了那句话: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
原因一:作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下脑容易被上脑劫持。
人的下脑是控制人身上的原始本能的,比如吃饭、睡觉、起居生活以及恐惧等等。
人的上脑要更高级,上脑通常控制我们的思考、记忆、控制力以及理性的部分。
在《去情绪化管教》这本书中,作者丹尼尔·西格尔指出,人类的大脑是复合的,不同的大脑拥有不同的功能,因为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学会如何理性调出上脑。
所以一旦遇到问题,孩子大脑的本能会占据上风,劫持上脑。这就是为什么孩子都缺乏理智,容易发脾气。
原因二:“作”是孩子需求的行为方式
儿童心理学家表示,4~5岁的孩子正处于情感表达敏感期,相比于成年人,孩子总是脆弱的。而且在改变现状的能力上,孩子也处于弱势的一方。
很简单的道理,你想要买部手机,打开淘宝就解决了。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呢?他得先说服父母才行。这还不是弱势?
孩子处在弱势的状态,需求又无法得到满足。哭,就成了孩子威胁家长的最好方式。尤其是当孩子意识到哭有效果的时候,这种想法会更加坚定。
哭闹几乎是他们表达不满的唯一方式,而不满又分为:需求不满和情感不满两种状态。
想要的得不到,要哭。伤心了,更要哭。
原因三:对妈妈信任,才会任性
高尔基有句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
孩子对妈妈的信任是放在第一位的。因为妈妈不在跟前的时候,孩子不敢撒娇、不敢任性。只有妈妈在的时候,他们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因为宝宝知道,无论自己怎么耍赖,妈妈都会帮助他解决麻烦。所以说宝宝对于妈妈的这这种亲密的信任感,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
原因四:孩子对妈妈特别依恋
雨果说,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心理研究指出,宝宝0到6岁是与父母形成安全依恋和信任关系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在这个时期和家人发展出安全的依恋关系,对他未来的人际关系会有正面的影响。那么妈妈是宝宝最信任的人,孩子特别喜欢粘着妈妈,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孩子粘人,而且只粘你,说明孩子依赖你,这是一种亲子依恋。更想要妈妈的宝宝和妈妈的抚摸,孩子需要妈妈温暖陪伴。
他非常爱自己的老妈。因为想引起妈妈的注意,经常才会在妈妈面前撒娇,会用很多的小动作来让妈妈对自己关注。
这种依恋从怀孕那时候就建立起来,出生后,妈妈又给了他新鲜的“食物”——母乳,所以这个依恋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爸爸也不行。
而且说来很多爸妈们可能不信,宝宝发脾气其实还是一件好事。
一、帮助宝宝释放压力、宣泄情绪
很多宝宝在发脾气的时候通常会大哭大闹,而哭泣正是一种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方式,而且宝宝哭出来总比闷在心里要健康的多。
大部分的宝宝在发完脾气之后,会变得冷静,这个时候再跟宝宝来讲道理也会更容易一些。
《小王子》里面有一句话:“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其实哭这项技能是每个人从小就有的。
但是当我们慢慢长大慢慢成熟之后,我们就学会隐忍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会更少的哭泣,转而通过其他方式来宣泄情绪。
二、可以帮助宝宝睡得更好
有一个著名的Cry it Out睡眠法
Cry it out(CIO)是由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内科副教授Richard Ferber提出来的,在Ferber看来,让宝宝单独哭一会有助于帮宝宝学会安抚自己的情绪,宝宝适当的哭泣并没有什么坏处,反而能够让宝宝慢慢的自己入睡,对于改掉宝宝奶睡、抱睡等不良习惯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Richard Ferber医生建议最好等到宝宝6个月之后使用Cry it Out训练法,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1、在宝宝想要睡觉但是还没完全睡着的时候,把宝宝放在婴儿床上里。
2、然后离开宝宝的房间,如果宝宝这时候开始哭泣,就让他哭一会,不要立刻返回房间。
3、离开1-2分钟以后,爸妈可以返回房间安抚宝宝一小会儿,但是注意不要抱起宝宝,即使宝宝既然在哭闹也不要抱。爸妈可以轻轻的用手触摸安抚宝宝,或者给宝宝一个他喜欢的小玩具,安抚一会儿之后再次离开。
4、接下来继续重复步骤2和3,每一次离开之后可以把时间间隔拉的稍微长一点,比如第一次离开2分钟,第二次离开4分钟,第三次离开6分钟。之后每天坚持这样的步骤,并且一天天拉长离开宝宝房间的间隔时间,一般持续一周左右,宝宝就会形成规律的作息,学会自己入睡。
总的来说,cry it out训练法操作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爸妈只需要记住重要的两点:一个是有意识的每次增加离开宝宝房间的时间;
还有一个就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轻易的抱起宝宝,不然宝宝就会觉得哭闹可以达到让爸妈来抱他的目的。
三、可以及时纠正
乖孩子就像苹果,熊孩子就像草莓。
别看熊孩子调皮捣蛋,但是他的坏都在表面上,就像草莓一样,表面都是坑坑洼洼的籽。而乖孩子表面看着很乖,就像苹果一样,表面看着光滑红润,你不知道他里面有没有变坏。
孩子在妈妈面前作一作、使使坏,也不是坏事儿,至少他敢在你面前暴露自己不好的一面,这样就能及时纠正,帮孩子改正好。
看到发脾气、无理取闹的宝宝,爸妈的第一感觉可能会烦躁,甚至也会对着宝宝发脾气,但实际上这样一点作用都没有,爸妈真正需要做的是耐心等待,在确保宝宝不会伤害自己的前提下,给宝宝时间和空间宣泄情绪。
在《去情绪化管教》一书中,作者丹尼尔·西格尔提到管教有两个目标,一个短期目标,一个长远的目的。
短期的目标在于约束孩子的负面情绪,以免失控。长期目标在于培养自控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也就是让孩子掌握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而不需要成人的帮助。
短期目标是解决孩子的负面情绪,长期目标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着出色人际关系以及有着高度自控力的人。
丹尼尔·西格尔提出:孩子任何一次发脾气,都是培养孩子学习自控力和人际交往的好时机。
因为只有父母正确的管教方式,才能使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
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拥有掌控力,正是管教的终极目标。
我们说管教不能使用暴力,更不能用冷暴力,因为这些都不能达到管教的目的。想要孩子通过管教达到终极目标,只需要三步。
第一步:让孩子平静下来
面对孩子哭闹,父母如果吼叫,想要阻止孩子的哭闹声,但是这样的做法只会激活大脑中的理杏仁,这是负责大脑中接受危险信号的,一旦感受到威胁,下脑中的理杏仁开始活跃,并发出警告,致使孩子哭闹越发厉害。
1. 关掉头脑中的鲨鱼声音
什么是鲨鱼声音,丹尼尔·西格尔博士指出,鲨鱼声音就是指父母根据孩子日常的表现,先入为主的对孩子做出的判断。因为鲨鱼声音在我们脑海中的回响,会影响到父母的心情。
比如孩子这次没考好,因为以前几次都是相同的粗心原因,这次父母先入为主就会认为一定是孩子的问题导致的。
2.给予孩子爱抚
当我们感觉到有人以关爱的方式进行碰触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分泌出释然愉快的激素,比如(催产素),这个时候因为发脾气引起的大脑皮质醇就会慢慢减退。
通过拥抱或者蹲下和孩子说话,保持自己的眼光实现比孩子更低。这样做的目的是在给孩子传递安全感,告诉孩子我不会伤害你。
二.让孩子理解表达自己的情绪
1. 认同孩子的情绪
认同孩子的情绪有两个作用,作用一,帮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可以帮助孩子平复自主神经系统和激动的情绪;第二个作用,帮助孩子认识到这种情绪。
表现在语言上应该是对孩子情绪的肯定。
2.倾听,不要和孩子讲道理
父母应该倾听,最好不要有以下行为:
学会倾听目的是为了我们理解孩子抱怨或者发脾气之后的感受和情绪,如果老是跟孩子讲道理,孩子反而不愿意表达。
倾听结束之后,把我们听到的内容反馈回去,这个时候要把孩子背后的情绪同样反馈给孩子,比如因为他的捉弄,让你很难过,你现在是不是很伤心,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情绪。理解此刻的情绪。
三、反复练习,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
丹尼尔·西格尔博士指出,人的大脑是复合的,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作用,如果经常使用下脑,那么下脑在面对突发状况的时候更容易被调出。但是如果我们更多的使用上脑,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掌控理智的上脑就会代替下脑。
所以要经常性的倾听、认同、反射,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允许孩子发脾气,苦闹。
孩子的每一次发脾气都是难得的管教时机,只有父母正确的去引导才能让孩子真正的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宝宝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在妈妈的怀里撒娇,然后还能被父母温柔地接纳。孩子暖心粘人的日子,其实就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让我们和宝宝一起享受这个暖心的过程吧。
虽然孩子“作”起来,让人很烦很头大,但这都是孩子爱你的表现,妈妈要包容一些啊。因为他更需要你的陪伴。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