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具有高度技术性的艺术门类,写好书法不仅仅是凭着个人经验和灵感去实践,更需要严格遵守一定的法度和规则。有的人练习书法多年没有找到入门和提高的法门,沉迷于闭门造车,并且陷入了种种书法陋习的毒害。所以,想要步入书法正轨,必须认清这些普遍存在的书法陋习的危害性。
在文学中,把前文中没有叙述完整的,而在后面的文字中加以补充、说明的修辞方式叫作补笔。现在很多人在写书法时,也有着大量补笔的情况存在。有的人因为笔墨不够顺畅,行笔中出现了断续的状况;有的因为用力不够沉稳,线条失去控制从而走了形。种种原因形成了败笔,所以大家各出奇招,用回锋盘旋,或者干脆提笔描摹,把缺憾的地方补足。
苏轼《寒食帖》局部
关于书法的补笔,在古人传世书帖中却是很少见,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古代书论中,认为书法要合乎自然之道,也就是要做到气势贯通,不能阻塞、艰涩。所以王羲之在《笔势论》中说:“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就是在提笔前就要考虑周全,而一旦下笔就要像将军指挥作战一样。运笔、行笔时也要斩钉截铁,不能有分毫的犹豫。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即便出现了所谓败笔,也不能回手去做修补,只能将错就错。这样做虽然失去了美观性,但是保证了书法的连贯性,做到了通篇的完整气势。所以,我们看苏轼的《寒食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通篇存在大量的败笔,但是他们并不刻意地去修饰、掩盖,反而毫不在意。即便是写错了字,也是打个叉子接着续写。正是因为他们率性而为,才给我们留下了感情真挚的书法作品,让我们领略他们的文采和人格魅力。
吴昌硕书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字书法越来越受人喜爱和追捧。由于大字书法有其特殊性,行笔很不好掌控,因此补笔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吴昌硕和齐白石在近代书法史上可以说是重量级人物,他们都擅长写大字篆书,也有着瑜亮情结。
吴昌硕的篆书有一种敦厚大气,他的行笔浑厚、完整,追求外形的饱满。在他的篆书中存在着大量补笔的现象,尤其是在转折处,他都把瘦弱短小的地方进行修补,使之感觉壮硕。
齐白石书法
而在齐白石的篆书中,我们几乎完全发现不出有补笔的现象存在。齐白石书法如同其画作一样,强调自然、天真的写意风格,所以他并不在意一笔一画的得失,而是追求整体的完整性和气势的贯通。在他同一个字里有的笔画有的明显感觉瘦弱,但是他反而强调了这种对比,造成了枯藤老树的老辣风格。
吴昌硕曾经对齐白石有着提携的恩情,但是当齐白石名气大增时却说齐白石只学了自己一点皮毛而已。不过就书法而言,吴昌硕的补笔终究比不上齐白石的天真之笔。大师尚且如此,我们即使补笔再巧妙,也不会天衣无缝,一旦别人看出修补的痕迹,印象分肯定大打折扣,所以补笔还是尽量要避免。
沈度楷书
学习书法一般要从楷书入手,楷书也叫真书、正书。正书的名称包含了多种含义,既是正统也是中正,它是书写的规范,也是中国人做人的原则。
从小学习书法,老师教导我们要端正身姿,一笔一画的认真书写。俗话说:“字如其人”,只有身正才能笔正,笔正才能字正,端正的姿态才能把字写得端庄、大气。所以,端正的身姿和笔直的执笔姿势是写好字的前提条件。
有的人一开始就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写字时总是侧着身子,甚至斜弯身躯,拿笔也是斜着,所以这样写出来的字必定东倒西歪,完全没有章法。
米芾书法
宋代的米芾为人狷狂,是个性情中人,有着“米癫”的称号,他的书法也如同他的人格一样放荡不羁。传统书法有着“横不成行,纵要成列”的规矩。但是米芾的书法好像完全没有在意这个传统,他的字越写越斜,如同杨柳被微风吹起一样。想必他写字的时候也是侧着身子,一幅毫不在意的样子。
米芾书法
米芾书法的“歪斜”,涉及到书法的一个关键词——欹正,指的是“正”和“斜”的关系。书法要追求“正”,但是绝对的“正”又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两者的辩证关系。“斜”是不得已,或者是高手而为,绝不是终极目标,我们不能为了吸引别人的目光,而刻意去追求这种怪路子。
笔者小时候喜欢打篮球,但是投篮的命中率低的可怜,这时候场外有个“高人”走过来指出我手部的姿势不对。按照他的指教改正后,投篮命中率果然大增。这个经验说明,做任何事情方法是关键,方法不对万般努力都是白费。很多学习书法的人养成了坏的习惯还浑然不知,以至于多年后还不得其门而入。但愿大家都能认清这些书法中的陋习,早日抛弃它们走上书法学习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