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安人VS老西安人

2019-10-21     西一安鲜

当然不仅仅只是西安,在我国几乎每座城市,都共存着土生土长的本地土著和因为求学、工作、婚姻及其他原因迁入的新市民,只是不同城市中前后两者的比例不同,从而造就了不同的城市发展、消费、观念以及矛盾现象。

对于新西安人的定义很清晰,非本地出生,因为求学、工作、婚姻等原因来到这座城市,他们非常想融入本地文化,但并不想抹去原本的生活习惯、特有文化以及思维方式,因此对于新西安人来说——求同存异这个词是最好的概括。

对于老西安人笔者是这样定义的,从小在西安出生、在西安成长、无论是求学或工作都在这座城市,没有较长一段时间居住生活在西安以外城市的经历,对于其他城市的文化只停留在文字认知,甚至是自己的工作都是父母安排与父母同工作类型的一部分人,定义为老西安人。这类人的社交圈子非常固定,就是从小到大长在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他们长久地待在舒适区,不缺钱、不缺房、不缺关系。

在2017年以前,老西安人并没有切身感受到新西安人的存在感,对于身边出现的新西安人也统一用“外地人”三个字概括,这一点从数据上也能得到体现,从2000年至2016年,十六年时间西安市常住人口只增长了一百多万人,在2016年西安市883.21万常住人口中,户籍总人口达到了824.83万人,外来和流动人口只占比不到总人口的0.07%。

彼时部分老西安人生活体验是:父母都有工作、有养老金、家里有父母单位分房、有父母改善生活购买的商品房、还有自己结婚添置的新房、孩子上学或医院看病遇到难题找找熟人就迎刃而解,闲余的钱放在银行存定期吃利息或购买各种理财产品,节假日国内游国外游,生活舒心自在。

这些特点同样可以从数据中得到体现,2016年西安市GDP6480亿元排名全国第26位,但是2016年西安市居民人均存款方面,则以人均8万元位列全国第8位。不少老西安人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什么钟楼、大雁塔、兵马俑,我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从来没去过”。看似是调侃,但也是客观现实,老西安人似乎除了买房外对本地其他消费都提不起兴趣来,但是对于境外消费却一点不含糊,根据携程网发布的中国出境旅游者大数据报告现实,西安市自2016至2018年连续入选“全国前20大出境旅游出发城市”,且排名不断提升,一举跃升至全国第9位。

城市经济发展并不突出,但是城市居民人均存款却位居前列;本地社消零售总额不高,却热衷于境外和异地消费,这成为2017年以前西安市的经济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城市经济增长离不开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带动;而不断增长的人口为城市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研究发现从2005-2015年,我国人口集聚效应最强的35个大城市中经济增长显著,同时人口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城市消费有拉动作用,而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集聚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开放度,提升了一座城市的竞争力。

因此,西安这座城市要想取得经济发展、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提升城市竞争力,就必须吸引更多人来安家落户。

对此2017年3月,西安市率先在全国推出“史上最宽松”的户籍准入新政,并在之后两年中又对落户政策进行了6次以上的升级,结果呢?不到两年时间西安市向全国“抢来了”一百多万人,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人,完成了过去十几年的人口增长目标,并立下了在2020年实现常住人口1500万人的大目标。

也正是因此,笔者将2017年定义为“新西安人元年”。新西安人因为各种个人原因最终在全国多个城市中选择落户西安,解决了户籍问题后他们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安家!而安家就离不开买房。

2017年全年西安市商品房总供应面积为1780.31万㎡,但是总成交面积则达到了2331.44万㎡,每平米成交均价破万元,这一突然爆发的奇袭战,打得很多老西安人一个措手不及,那些部分面对房价不断高涨还在犹豫不决的老西安人,在新西安人像抢白菜一样抢房时也被迫进入战场,这场战役直到2018年西安市开始执行买房摇号后,多数老西安人才恍然大悟,这并不是在做梦。

时至如今我们再来回顾过去两年西安市的房地产市场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买房的新西安人都比老西安人有钱有资本,而是新西安人比起老西安人来讲更需要获得这座城市的资源和认同,而这些是老西安人本身就具备的,因此新西安人对比老西安人在买房上只是更加果断罢了。

我记得非常清楚,2017年时有一对做装修粉墙的夫妻俩曾经向我咨询购房问题,夫妻两人在西安做装修做了10年,攒了几十万块钱想给自己儿子在西安买房。当时的社会舆论是这样的,部分老西安人都认为房价还会降,我问这夫妻俩“你们不担心房价会降?”夫妻俩回答我的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他们说“我们不怕房价降,我们就怕房价再涨我们手头上的这点钱不够给孩子付首付”。

从这个对话中我们就能发现老西安人与新西安人观念上的本质不同,部分老西安人家里有房、父母有房,说句通俗地话就是“他们有退路、有保障、有安全感”。但是新西安人则不同,尤其是对于2017年新落户的那批新西安人来说,他们是鼓足了勇气与原先的环境说再见,下定决心压注在西安这座城市上,年轻人落户后第一想法就是买房,然后走上娶妻——成家——生子——教育的传统式中国城市家庭的路线。同时他们还要克服水土不服、饮食习惯不同、部分本地人排外、部分公司内被排挤以及被原生地反对者看笑话等现实和心理问题。

新西安人因为“新”就必须比老西安人想的远、想的细和想的深,因此新西安人是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看西安,是用一种居安思危的思维去理解西安,这也就在很多城市发展问题上出现了新西安人与老西安人的不同见解。

例如刚刚结束的第三届西安国际马拉松赛,在部分新西安人眼里这是体现西安这座城市开放、活力、包容等方面的一项赛事,他们大力支持;而在部分老西安人眼里这就是一件扰民、影响出行、影响自我心情的烦心事,他们表示反对。

像我身边的一位西安朋友就在马拉松比赛当天开车准备去曲江健身,等车开出来才发现封路了,然后就开始抱怨跑什么步啊这些人,可就在两天前我就已经在我们的微信群里告知了她们周末有马拉松比赛的消息,当时无人回应。而转过头来一个落户西安不久的新西安人,在得知自己家乡朋友来西安参加马拉松比赛后,不仅现场去给朋友加油,还给朋友推荐西安地道美食以及值得游玩的旅游景点,给他们宣传西安的“车让人”,宣传西安的公共卫生间环境,宣传西安这些年的变化,一边讲解一边急切渴望从朋友的眼神或言语中得到认可与肯定。

在新西安人与老西安人的理念与争执中还有一个话题就是“西咸合并”,早在2000年陕西就提出西咸一体化概念,并于2002年两市签订了“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协议”,时至如今已经过去了将近17年,这17年中,安徽三分了巢湖(巢湖市区和庐江县划归省会合肥)、成都代管了简阳市、莱芜市并入济南。

作为很多新西安人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别人可以我们不可以?而可笑的是,在部分老西安人和咸阳人的眼里,除了彼此之间互相瞧不起以外,还有甚者认为希望西咸合并的人都是期望自己买的房子涨价,这样的思维真是啼笑皆非。

此前,西咸新区一直是由西安和咸阳分别管理不同区域,2017年1月22日,西咸新区正式划归西安代管,也正是在这两年内西咸新区GDP增速达到了全省各地市第一位(2018年同比增长13.3%),代管结果有目共睹,发展潜力大有可为(西安市高新区面积679.4平方公里,2018年GDP1576.96亿元;西咸新区882平方公里,2018年GDP381.94亿元),同时西安市GDP也时隔38年重回全国20强。

作为部分新西安人,来到这座城市后,对比其他城市的发展速度,新西安人真的着急真心期望城市发展提速(2019年上半年西安市GDP增速跌至近5年来新低);作为部分老西安人,在这座城市出生和生长,他们无法接受房价的不断上涨、孩子上学越来越难等新的社会现象,于是他们对城市发展和人口快速集聚有排斥情绪。

前者希望通过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证明自己抉择的正确性和前瞻性;后者则希望保护好自己的基本权益不受损害。而无论是从历史发展还是长远规划来看,任何人都无法阻挡城市发展的进程,西安人之间有学业、事业、消费的竞争,同样城市之间也有经济、产业、人口发展的竞争。当个人发展追得上城市发展时,这部分人自然期待城市更加高效发展;而当个人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时,这部分人自然会产生排斥和抱怨情绪。但说到底,鼓励也好抱怨也罢,都是城市发展阵痛期下的正常反应,作为一名西安人,我们更加应该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自我的个人规划提升之上,因为每一个自我的成长就是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将一座城市中的人刻意的做以区分,而是通过自我的观察与切身体验来告诉全国朋友为什么在西安城市发展中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笔者也属于老西安人,但笔者更希望西安这座城市获得更大范围、更多人群的认可和喜爱,在城市发展的阵痛期内,自己的一些不便(如常态化限行、车让人、房价上涨、上学难)不算什么,因为大到国家小到城市,只有经济发展恒盛才能反哺民生保障、提升生活质量,这样的道理相信多数人都听得懂也听得进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o2IXW4BMH2_cNUgD_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