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足底按摩,很多人都会想到足浴店,觉得足底按摩不过就是放松下疲惫。
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今年改变了。
阿婆的脚十几岁时受伤了,后来就演变成了风湿关节炎,也是看了无数的医生都没改善。
前年还特意带阿婆看了我们当地有名的针灸医生,连续针灸了几个月,阿婆的脚也没太大反应,天气一变,照旧疼。(阿婆一针灸就紧张,身体无法放松)
去年开始让阿婆敷药包,阿婆一难受就自己在脚上敷,但是经常会忘记,药包也要经常更换,阿婆就嫌麻烦了。
今年想了想了,抱着试试的想法,让阿婆足底按摩,每天没事时做做,没想到阿婆做了两天就喜欢了。
特意来和我说:这个真的很舒服,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
过了几个月,阿婆说:最近下雨,我脚都不疼了。
我开始正视足底按摩,才知道足底按摩的方法不仅可以通经络,也能健脾胃、缓解慢性病,是一种廉价、实用又有效的方法。
足底按摩功效
我们想要保养脾胃、健脾胃,又不愿意长期吃药,足底按摩是个非常好的选择。
脾胃不好的人都可以用足底按摩的方法来保养。
脚被称为人的“第二心脏”,千百年前,这种按摩方法就已经有了。人的身上每一个部分都是全息反射的。
全息反射疗法,就是用按揉、艾灸、外敷等外治手法,对全身各个反射区、反射点进行刺激,疏通气血,以达到预防和调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脚是单独的一个反映全身信息的反射区。
从经络学上看,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在脚部相互贯通,通过经络系统与全身连通,脚部是人体信息相对集中的地方。
西方的解剖学也表明,由于人体特殊构造,所有器官都有神经延接至足部,其末梢神经区块就是所谓的反射区。
人的双脚并拢,正是人体器官组织立体分布的缩影。
各种生理病理的信息都可以在足部显现出来,同时也可以在脚部帮助解决。
脚底能表现出人体不同脏腑的病症,主要是因为当体内器官或腺体出现异常时,足部反射区就会形成一个异常的区域。
要么是有结晶沉积而成为痛点,要么就是条索状,要么就颜色异常。
而刺激脚底反射区,就等于直接作用于相应的脏腑,当这些反射区异常消失的时候,相应脏腑的病症也会随之消失。
脾 胃的反射区
脚底的反射区比较多,其实按摩方法都是一样的,我们今天就以脾胃两个区来说。
脾的反射区
脾脏的反射区在左脚脚掌第四、第五跖骨之间。
按压脾脏区,如果有颗粒感,一般提示脾弱、消化功能紊乱,并且有贫血的可能。
如果有石头那样硬的感觉就说明脾的病症很严重,需要更加注意了。
反射区凹陷、颜色非常浅,或者相较其他地方特别红,说明消化功能和免疫功能需要提高,并要警惕妇科疾病和肝病的可能。
胃的反射区
胃的反射区在双脚的脚掌第一跖趾关节后方,向脚跟方向约一横指宽的区域。
胃区有压痛,提示有胃病。
有条索竖形,表示胃有静脉曲张。
像有水袋那样感觉,则表示胃胀、打嗝、恶心。
皮肤粗糙或颜色异常,提示有胃炎的可能,有空洞感,一般会有胃下垂。
反射区如果特别青,说明胃寒严重,如果胃区有多个十字纹交叉,皮纹变粗、杂乱、色泽发暗紫,就要警惕胃癌的可能了。
推荐方法先用热水泡脚15-20分钟,然后用手按摩、揉搓整个脚1-2分钟。
接着按胃区5分钟,再按脾区5分钟,最后将整个脚拍打2分钟。
整套下来也就15分钟。只要长期坚持,脾胃会越来越好。
按摩的力度,一般在自己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稍微重一点,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些。
不过也不要太用力,太用力了自己承受不住,就把按摩变成了一种负担,效果反而不好,白受累。
按摩结束后,30分钟内喝上一杯温水,这样有利于气血的运行和排毒。
按摩感觉上,如果觉得痛,说明脏腑已经不通了,但是气血运行还是比较通畅的,这样的人按摩足底,保健效果是最好的。
而脚麻的人,说明病情较重,而且气血不足,按揉时候要轻一些,最好同时服用一些补气血的药。
如果按揉脚底,用的力气已经比较大了,可是自己还是没有什么感觉,那么有两种可能:
一是身体状况很好,气血又通畅,这个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的。
一种是脏腑有病,经络不通了,这样的情况说明身体状况较差,一定要坚持按摩。最好的办法是将脚从没感觉按到有感觉(酸、麻、胀、痛),再按到没感觉,那个时候就说明身体好多了。
简易按摩
这套按摩手法很好,阿婆有时想早点睡觉,就偷懒不按,主要是脚不疼,她也就想不起来,我也不能每天盯着她按摩。
给她买了个足底按摩板,阿婆就很喜欢,因为她可以边看电视边按摩了。每天下午就坐在那里乐悠悠的踩按摩板。
见阿婆按的不错,我也给自己买了个,每次在电脑前,我也在桌子下面踩踩、按摩下。就像现在我这会在写这些内容时,脚下也是踩着按摩板的。
阿婆还给我传授经验,要用点劲踩,要来回踩,踩到脚上出汗,身体就会觉得很轻松,整个人都舒服。
我第一天就听阿婆的话,想要踩到脚出汗,忽略了我本身是不爱出汗的体质,结果用劲踩了一个多小时,没出汗,第二天脚底疼得差点没法走路。
大家按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情况来哈。
我现在就是每天稍微用劲踩踩、按摩,也不追求出汗了,坚持了一段时间,身体也蛮舒服的。
生活中的保养调理,有很多方式,很多办法,我不是比大家懂的多,只是看到了,我都会愿意去尝试。
有些是和身边人、朋友对症相关的,我也都会分享告知,大家都有机会去选择试试。
在尝试后,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经验,更多的判断,能更加知道哪些是适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