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会议上,姚明建议将适龄体校学员、专业运动员全部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提升专业运动员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在笔者看来,这是他为打通体教结合通道的最大障碍,跨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姚明自上任以来,一直为发展校园篮球做不懈的努力,有了一定成效。CUBA参加CBA选秀的人数增加了,选秀大会也有声有色,在全明星大学生球员也有了露脸的机会。但这远远不够,大学生球员在CBA中比例和地位都是偏低的。世界杯失利几乎痛失奥运会资格之后,大众对篮球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批评和反思,不少球迷对青训体校模式是否还能提供优秀人才深表怀疑。但是体校一直都是篮球人才的重要来源,短期内也不可能被校园篮球所取代。而校园篮球目前也只有美国这种商业基础浓厚才能成功,包括欧洲强队走的都是专业队青训模式。
可能大家在读书时都对体育课经常被文科借用有着深刻的印象,体校生也被认为是读书不行肌肉发达的差生才去的地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在国人观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鉴于现状如此,姚明提出的具体建议包括:鼓励中小学校与体校加强合作;体校教师进教师编制,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纳入教育系统统筹。
这些建议要通过难度不小,就算通过了具体实施也需要很多的细则。广东在之前已经先行一步,为后来者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做法。
近期,广东宏远和广东省实验中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实中将成为广东的人才基地之一,而广东三队的教练曲绍斌和帕乌柳斯将长期驻校在课余对学生进行训练,也会从中挑选优秀苗子进入梯队。之前广东的年青内线徐昕也已经挂靠在实中,如果苗子有潜质可以走职业道路,天赋有限或伤病困扰也可以继续学业。
这种做法无疑是可以打消不少家长的顾虑,要知道CBA不过是300名球员左右,能打上职业已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遇上不可预料的伤病很可能前途黯淡想转行相当困难。如何在职业和学业中找到平衡点,将是未来中国篮球无法避免的课题。
中国篮球现在最大的阻力是基层缺乏优秀教练,不少教练在球员时代只是普通轮换甚至饮水机,自己打球时就基本功不好技术一堆的缺点,退役后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这样的教练去教小球员,怎能青出于蓝呢?
青少年赛事比较少也是水平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在美国NCAA或高中联赛一年至少要打一百场左右,而国内有三四十场已经算好的。只训练没有高水平比赛来实践,球员在成长期就只能闭门造车。未来姚明如何把高中联赛、CUBA和青年联赛整合起来,让他们成为CBA的人才宝库,这是需要很长时间打磨的。
愿中国的球迷对青少年篮球多点耐心、了解和支持,不要平时连CBA都不看,国家队输了除了骂人什么都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