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最大的海上军事霸主,是中国人

2020-07-30   狐狸先森几点钟

原标题:17世纪最大的海上军事霸主,是中国人

01

15世纪到17世纪,是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

当然,这贸易是带血的,商船的背后是战船,谁敢不从,就武力征服。

这场持续三百年的海洋盛宴,其实中国没有缺席。

15世纪,即明朝初年,郑和的船队规模就是世界第一。

郑和之后两百年,另外一个人——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也组建了海上最大的船队,不仅做生意行,打海战更行。

17世纪的海上霸主,欧洲公认的是荷兰,那时候荷兰的海军舰只几乎超过了英法两国海军的1倍。

它们在世界各大洋游弋,保护本国商船,并从事海外殖民掠夺。

但无敌的荷兰海军,却屡屡败给郑芝龙,长时间无法控制东亚海域。

荷兰人,败得相当合理。

郑氏集团以日本长崎和台湾岛台南两个地方作为海上大本营,纵横东亚洋面。

郑家手里有超过三千艘大小船只,拥有一支二十万人的军队,军队中包括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南洋人甚至非洲黑人等各色人种。

这样的海军规模,除非荷兰举国来战,否则只能投降。

当时任何人要到东亚海面上做生意,都必须向郑家交保护费,一艘大船要交三千两白银,交了保护费,就会得到郑家的一面令旗,可以平安航行。

荷兰人虽然是那个时代欧洲的海上霸主,但是到了东亚照样得给郑家交保护费。

郑家在东亚洋面的这种保护费生意,每年入账上千万两白银,富可敌国。

所以为什么郑成功能收复台湾?

因为荷兰人从来就没打败过郑家,败军之将,何足挂齿。

02

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初期,郑和的船队因为是政府的,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搞不下去。

但17世纪,大航海时代的鼎盛时期,郑氏集团的船队是自己的,收入也富可敌国,但为什么还是无法持续呢?

海洋贸易,光是政府不行,没有政府也不行。

郑家的势力主要在东亚,虽然拥有的海军最多、船只最先进,但无法扩张到全球。

最远的势力范围,也就是东南亚了。

以郑家的实力,要是去非洲和美洲,欧洲人没有一个是对手。

为什么郑家的船队不去非洲和美洲挖掘财富呢?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信任机制问题。

茫茫大海,走一趟船最少也得几个月,甚至几年,这当中的信任怎么建立?

之前在《凡人关羽,如何一步步成为全民膜拜的神仙》这篇文章里说了,大家拜关二哥,你信,我也信,那这信任就建立起来了。

所以,郑氏集团的信任纽带,就是妈祖信仰、宗亲、血缘。

但这个信任,和距离是成反比关系的,你走得越远、时间越久,我就越不能相信你。

这信任成本就会很高,比如,郑家派一支船队去拉美做生意,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生意给抢了。

论实力,郑氏集团可以做到。

但怎么保证这支船队把拉美打下来后,仍然听从隔着太平洋的郑家呢?

你得扣留船员的家属作为人质吧,你得派信任的人到船上吧。

但怎么保证信任的人值得信任呢?

再派更信任的人,那怎么保证更信任的人值得信任呢?

再再派更信任的人......

距离太远,导致了出现信任的黑洞,怎么填都填不满。

因为信任成本高,这支船队拉回来的财富,得多上缴。

你想啊,派出去的船队,有可能就不回来了,要是不在一支船队上多搜刮,那就回不来本。

这就好像借钱的利息,银行遇到信得过的人,利息都很低,因为不用担心钱回不来,遇到信不过的人,要么利息贼高,要么就是不借。

郑氏集团遇到的情况,和银行借钱是一样的,要考虑信任问题。

所以,郑家把势力扩张到东亚、东南亚之外的成本是高居不下的,甚至不划算。

哪怕郑家船队在海上无敌,它也不能去非洲和美洲做生意。

03

为什么欧洲的国家能到全世界做生意?

他们面临的情况和郑氏集团是一样的啊,也有信任危机,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欧洲人的信任纽带,最主要还是信仰、宗亲、血缘,这是人性里最基本的关系。

但欧洲人还有一项信任的法宝,那就是契约精神,和延伸出的法律精神。

哪怕是陌生人,你守大英帝国的法律,那我就信你。

而郑氏集团在官方和民间的定义,是海盗,没有什么君权神授,我遵守你的规定,只是你比我块头大。

你在跟前,我怕你,距离远了,威慑感就没有了。

法律是公共品,必须由政府提供。大英帝国能提供的安全感,郑氏集团给不了。

你说郑芝龙那么厉害,为什么不自己建一个国家呢?

正统这东西,还是很有作用的。

郑芝龙虽然手握重兵,顶多也是自封为王,不敢称帝。

郑成功在台湾,喊的也是反清复明,而不是自立为帝。

而且没有天朝认可的王,都只是自娱自乐,没人会认。

而被招安后的郑芝龙,朝廷也不是派他去征战四海,而是维护东亚沿海稳定。

最高统治者都如此,郑芝龙只能是屈才了。

04

商人和政府长时间合作,帮助欧洲列强,成就全球海洋霸业。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其在全球的据点,都不是短时间内就拥有的。

都是经过上百年,甚至两百年打下来的。

而明朝和清朝都只有两百多年,郑氏集团在郑成功之后就衰败了。

国内的政务耗费了明清统治者的大部分精力,哪里还有时间去布局海外。

加上统治者觉得自己管不了海洋,干脆“片板不得下海”。

英国、法国、荷兰扩张在海外的殖民地,靠的是私人公司。

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

当然,这些私人公司都有政府做后台,既有商船,也有战船。

当一个殖民地打下来,这些公司会成为实际统治者,但政府那边会派出一位派亲王或公爵去做总督,双方联合治理。

明朝有不少亲王,清朝也有不少贝勒,要是大明满清借助民间商船的力量,也进行全球布局,打下的海外殖民地,派信得过的亲王去统治也不是不行。

但中华帝国的皇帝是一言九鼎。

皇帝一句话,就能改变政策。

今天这个皇帝登基想布局全球,下一任皇帝可能就废除了。

但英国的国王或女王不行,王室有影响力,有时候也处理政务,但已经不能独断专权,得和大臣们商量。

不管是中华帝国的皇家还是英国王室,其实都是偏于保守的,因为守住我的领土,我就安枕无忧。

但做大臣可不行,国内的钱你不好和皇帝国王争,那只能把眼光投到海外,所以大臣们的利益都在海外。

他们会一代代地拓展海外。

而你让中华帝国的皇帝也像英国王室那样放权,这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

05

虽然船是在海洋航行,但没有大陆,就没有安全感。

船再大再好,你也要靠岸,岸上才是家。

明清两朝,都不重视海洋,都颁布过严厉的禁海令。

没有国家的支持,哪怕郑氏集团拥有几千艘大船,那二十多万船员也是漂泊者。

当他们远航时,会担心回来找不到陆地,所以他们不敢远航。

把他们困住在东亚海域内的,不是他们的船和航海技术,而是没有陆地作为大后方。

15世纪到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中国拥有的条件比欧洲更优越。

我们的陆地更多,人口更多,船只更先进,航海技术和海战都是世界领先,连荷兰海军都是手下败将。

但制度上,帝国皇帝的集权,让中国无法突破陆地思维,哪怕当时我们是海上霸主,最后也只能在中华文化圈内打转。

而布局全球海洋,既需要时间——一两百年的时间,也需要巨大的利润推动。

受困于两百年就来一次改朝换代的中国,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海洋这事。

皇帝专制,也就注定了天生不信任他人,像郑家这样拥有20万海军的海上霸主,是不可能支持他继续做大,甚至布局全球的。

被招安后的郑氏集团,其在东亚和东南亚的势力也就没落了。

一百多年后,当英国带着战船来打中国了,再也没有与之匹敌的海军。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狐狸先森几点钟。
我们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