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没谈拢

2019-12-17   山外山FJH

冰川融化,温室效应,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的挑战,需要全世界人民协作应对。各国应根据各自责任和能力积极采取措施,不要让承诺与行动拉开距离,形成一句空话。在“拖堂”两天后,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5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闭幕。因谈判各方分歧严重,大会未就《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谈判这项核心任务达成共识。

结果虽不尽如人意,与会各方仍表达了争取明年获得进展的积极意愿。留待明年继续讨论。马德里大会是《巴黎协定》全面实施前一次重要会议,主要解决协定实施细则遗留问题,会议期间讨论了2020年前盘点、适应、气候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等议题。大会原定13日闭幕,因各方分歧严重,延后40多个小时。尽管经过艰苦谈判,到大会闭幕时,各方仍无法就《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达成共识。相关问题只能留待明年大会上继续谈判。

《巴黎协定》第六条主要涉及碳市场机制和合作,相关内容的落实有助于促进公共和私营部门持续参与气候变化减缓行动。12月2日,在西班牙马德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新闻发布会上讲话。新华社/法新对于本轮谈判结果,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15日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表达了失望。不过,他还强调:“我们不应该放弃,我也不会放弃。”


影响并非“不可克服”中国代表团副团长、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届大会没有在《巴黎协定》第六条上达成一致,对协定实施有一定影响。但这个碳市场机制只是其中一部分,没有市场机制,各国目前也在各自采取行动。可以说,有影响,但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影响。”

据他介绍,大会上,各方还是表达了开放态度,愿意就此进一步协商。下一步还是需要发达国家展示政治意愿,特别是要考虑如何通过机制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更多支持,同时要充分尊重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从而找到解决方案。他还说,发达国家在资金方面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非常重要。明年很多国家将通报实施国家自主贡献的进展,发布本世纪中叶低排放发展战略,相信将进一步凝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努力。12月15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人们在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闭幕会现场交谈。新华社/美联


中国生态环境部近期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当前气候多边进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达国家提供支持的政治意愿不足。他说,希望发达国家以透明、可预见、基于公共资金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足、持续、及时的支持,包括兑现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承诺,尽快提出以1000亿美元为起点的新的集体量化资金目标等。

实际行动是关键。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数据显示,从平均温度来看,2015年至2019年这5年,以及2010年至2019年这10年,“几乎确定分别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5年和10年”。多个世界机构发布的相关调查报告,一再给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敲响警钟。法国政府卫生部门9月8日发表声明说,今年夏季的高温天气导致全法国约1500人死亡。

背景链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每年在世界不同地区轮换举行。2019年大会落脚拉美及加勒比地区,最初申办国巴西因内政问题于2018年11月撤回申请,智利随后宣布接替巴西承办。但智利于2019年10月30日宣布放弃举办大会,优先应对国内局势。随后西班牙表示愿意全力配合举办会议。2020年的大会按计划将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