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0岁的高台县罗城镇侯庄村村民王崇教,仅上过两年小学,却对高台民歌情有独钟,尤其通晓罗城本地民歌。先后有40余人跟他学习,其中6名妇女已被评为农村实用文化人才。
记者见到王崇教老人时,他正在地里采摘辣椒。提起今年的收成,老人乐得合不拢嘴:今年种植的辣椒长势很好,行情也不错,一亩地能收入四千元左右。看着丰收的庄稼,老人又情不自禁的哼起了民间小调。“逢年过节、农闲时节……高兴了就想唱两嗓子,”王崇教说。
王崇教老人是高台民歌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罗城本地流传下来的60多首曲子他都会唱。为了方便传于后人,从王崇教老人的父辈开始,就将当时口耳相传的高台民歌歌词逐一整理成册,并用文字记录了下来。老人骄傲的说,这本集子几乎囊括了罗城的所有地方民歌。
高台民歌已被列入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驯化今人、表彰古人。每年正月,和王崇教老人一样爱好高台民歌的群众就会自发组织“秧歌队”,走街串巷演唱当地民歌,《珍珠倒卷帘》《十样景》等脍炙人口的民歌,颇受群众欢迎。大家在自娱自乐、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很好的抢救、挖掘和传播了高台民歌。
王崇教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唱了一辈子民歌,他从1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高台民歌,学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2012年王崇教被评为高台民歌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现在,他的儿子又接过了传承的责任和接力棒,力争高台民歌能够代代相传,不被历史淹没。
(荟报记者:陈月顺 杨雪 通讯员:关自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