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爽”的北大80后博导,是全国新冠肺炎专家组中最年轻的成员

2020-04-22   爱科学爱自然

3月的最后一天,教育部公告2020年高考延期至7月举行。这个安排综合了多方考量,其中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的建议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个专家组中唯一的“80后”成员,来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刘珏。


17年前,她参加高考时,正是上一次高考改期。那是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高考时间从7月调整到6月。尽管“非典”没有影响高考的安排,却影响了刘珏的求学志向,励志学医。


如今,她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传染病流行病学的青年学者,全国新冠病毒肺炎专家组最年轻的“全国专家”。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珏(本文图片均转自“北大公卫人”微信公众号)


凌晨1点半,刘珏刚刚结束了在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还要继续没有写完的报告。


她已经连续二十多天没有跟两个孩子说说话了,每天早上离家时孩子们还没有醒,晚上回到家他们早已安睡。两个月的奋战,让她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顾及家人。


作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传染病流行病学的青年学者,她清楚地知道,当下的疫情研判工作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全国疫情的形势判断和下一步全国防疫的具体举措,不容有丝毫懈怠,“这是一场举国之力的硬仗,我必须全力以赴!”


01

33岁的全国专家组成员


“有些受宠若惊,但是作为一直研究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学者,能够用自己的学识为国家抗击疫情做出贡献,是我最大的愿望。”刘珏说到,“感谢国家和学校对我的信任,这份信任对我来说是满满的幸福,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疫情研判的工作要求各专家发挥自身专业领域特长,动态综合研判疫情现况及未来发展趋势,适时提出科学防控策略和措施建议。疫情防控重点、高考是否应推迟、境外输入变成防范重点……这些重要政策的制定,专家组都要及时给出建议。


作为专家组中唯一的“80后”成员,刘珏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她一面向身边的顶尖专家学习,一面积极收集各类资料,深入细致分析,抽丝剥茧,与专家们一道综合研判疫情形势及未来走向。她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角度出发,对疫情防控给出专业建议。


刘珏不仅每天参与新冠肺炎流行病学分析报告的撰写,开展疫情短期趋势预测为全国物资保障提供侧面参考,还要抢时间开展专项研判,如感染人数规模估计、不同地区疫情流行特征分析、重症病例特征及其对策、老人儿童等重点人群新冠肺炎感染特征分析、复工复产后疫情风险应对策略分析等等。


在有限的闲暇时间里,为了让公众科学的认识和防治新冠肺炎、消除盲目恐慌,在专家组刘民老师带领与指导下,她与其他专家一起合作,带领北大公卫的几名研究生,用7天时间编写出专业科普书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知识110问》,该书出版后电子版发布在国家卫健委微信平台上,供公众免费阅读,两天便累积十几万阅读量。


“我会尽我所能,发挥专业特长,为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而拼尽全力!”


工作中的刘珏


02

舍小家,顾大家


说到“拼尽全力”,这一点也不假,在母亲滞留湖北、在京的两个孩子尚年幼的情况下,刘珏依然坚守在疫情研判的岗位上。


一天中午,还没有吃午饭的刘珏正在奋笔疾书,这时她突然接到了孩子的来电,“妈妈,你在忙吗?”“妈妈,爸爸不让我打电话打扰你工作,但是我真的很想你。”“妈妈,我什么时候才能跟你吃一顿饭呀?”“妈妈,我和哥哥在家很听话,你也要经常想我们才行。”......


听到那声“妈妈”时,刘珏才想起来,上次听到孩子的声音已经是几周前了。


她有两个孩子,一个8岁,一个4岁,他们不知道新冠肺炎疫情代表了什么,但是他们知道因为疫情,他们不能出门,不能见到妈妈。


每天,刘珏都要工作到深夜才下班,最晚的一次直到凌晨3点才回到家。但是她没有怨言,她深知传染病防控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因为那是在与时间竞速、在为生命续航。


她对电话那头的孩子说:“你们每天的进步妈妈都知道,等妈妈打败病毒怪兽,就可以和你们一起吃饭啦。”


刘珏是湖北人,自从湖北各市纷纷封城后,她的母亲也滞留在了湖北老家。她非常担心母亲的安危,但是她也知道自己远在千里之外,能帮助的十分有限,只有做好眼前的疫情研判工作,才能更好地控制疫情,让更多家庭迎来久违的团圆。


“说来惭愧,这种时候应该我多关心她,但是现在反而是她关心我多一些。”由于平时需要思考的事情太多,刘珏经常用“意念”回复母亲发来的慰问消息,因为很多时候还没来得及回复,就又被其他事情打断了。


晚上,每当睡觉前她才想起未回的信息,躺在床上,看到手机上母亲发来的“注意身体”、“多休息”、“多补充营养”等关心的话语,刘珏心里暖暖的,她打下有些撒娇语气的“放心啦”,然后便进入梦乡,备战第二天的战斗。



03

“土生土长”的中国学者


可能有人好奇这个最年轻的“全国专家”到底是什么来头,其实她是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学者。


2003年高考赶上“非典”的刘珏,励志要学医,从研究生阶段开始,她便将传染病流行病学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同时还关注妇女与儿童的健康。


由于要养育两个小孩儿,刘珏一直没有精力出国学习。“其实没有出国学习对我的学术研究没有太大影响,我会经常出国开会、与国际学者进行合作与交流,还会每日阅读文献掌握国际学术动态。”刘珏说道。


在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研究中,作为青年学者,刘珏已经走在了学术前沿。


她主持科研项目8项,包括科技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课题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经过长期研究,刘珏首次证实了我国乙肝流行水平已降低至中流行,这对我国在制定防治乙肝相关政策,以及保障民生相关政策上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向世界证明了我国防治乙肝工作的实际效果;


通过研究,她还首次证实了发展中国家的妇女孕前发生乙肝感染可增加早产的风险,这不仅对我国制定政策有参考意义,更是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为发展中国家的妇幼保健和传染病防治,提供了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参考依据。


此外,她系统总结了我国乙肝防控策略效果及未来防控重点建议,对我国未来乙肝防控工作有着一定的支持和参考价值,相关代表性论著发表在国内外顶级期刊杂志上,如中华流行病学杂志、Lancet Infect Dis(IF 27.516)、Lancet Glob Health(IF 15.873),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F 6.818),研究成果被收入《中国医学科技发展报告》,所提供的证据被国家指南采纳,获2019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在全国疫情专家组的工作中,我觉得自己与其他专家最大的差距是在实战经验上,有很多专家是多次经历过我国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的,可谓身经百战。在与各位专家讨论交流、一起防控疫情的过程中,我也学习到了很多,这种学习不仅仅体现在实战经验的积累上,还体现在站在不同领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刘珏提到。在她看来,任何挑战和困难,都是她汲取养分的源泉。



个人简介


刘珏,博士,任职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2008年于首都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2008年-2011年任职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2011-2016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系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染病流行病学、妇幼健康、健康大数据研究及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大学医学青年科技创新平台医学交叉种子基金等项目,参与了国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卫健委委托项目等项目。已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第一/责任作者)发表在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IF: 25.148),Lancet global health(IF: 18.705)、Bull World Health Organ(IF:6.361)等期刊上。


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第三轮国家卫生健康生育委员会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学科研方法学(第三版)》编书秘书及编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软组织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预防医学会感染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预防医学会卫生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病毒病杂志》青年编委。担任Lancet global health、Hepatology、Clinical Epidemiology、Annals of epidemiology、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等杂志审稿人。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北京大学优秀SCI论文等奖励。


部分代表性论文


1.Liu J*, Zhang S*, Wang Q, Shen H, Zhang M, Zhang Y, Yan D, Liu M#. Sero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2 million men aged 21-49 years in rural China: a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Lancet Infect Dis. 2016;16(1):80-6. (IF= 25.148) Q1

2.Liu J*, Zhang S*, Liu M#, Wang Q, Shen H, Zhang Y. Maternal pre-pregnancy infection with hepatitis B virus and the risk of preterm birth: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Lancet Glob Health. 2017;5(6):e624-e632. (IF=18.705) Q1

3.Liu J, Liang W, Jing W, Liu M#. Countdown to 2030: eliminating hepatitis B disease, China.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19.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19;97:230-238.(IF=6.361) Q1

4.Liu J, Zhang S, Liu M#, Wang Q, Shen H, Zhang Y. Distribution of ABO/Rh blood group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3.8 million Chinese adults: A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J Viral Hepat.2018;25(4):401–411.(IF=4.237) Q1

5.Liu J*, Zhang S*, Wang Q, Shen H, Zhang Y, Yan D, Liu M#. Prevalence of HBsAg/HBeAg amongst 1 936 801 couples preparing for pregnancy in rural China: An observational study. J Viral Hepat. 2017;24(8):679-686. (IF=4.237) Q1


04

将中国公共卫生故事

讲给学生听


作为党员教师,在专业课堂上,刘珏在教授同学们传染病流行学相关知识的同时,她都会将思政教育融进每一节课堂。


比如在讲到手足口病时,她给同学们讲述了首次上报手足口病疫情的安徽儿科医生刘晓琳的故事,当同学们都在感叹这位医生的细心与负责时,刘珏又告诉大家,刘晓琳医生还是“大头娃娃”劣质奶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者,这样将时事新闻串联起来与知识讲授有机结合,不仅加深了同学们的记忆,也让同学们体会到医者仁心的含义,并深刻的理解公共卫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她还通过讲述公共卫生学院教师曾在一线抗击非典、她的师兄前往非洲援助抗击埃博拉疫情、青海玉树地震卫生应急处理等生动鲜活的事例,帮助同学们树立崇高的公共卫生职业理想,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同学们被她的课堂讲述深深地吸引了,她还获得过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同时她也积极参与学生第二课堂教育,担任研究生班主任、学生社会实践和思政实践指导教师等,带领同学们获得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社会实践二等奖等突出成绩。


“我希望同学们能够不光学习专业知识,还能树立远大理想,以后走上社会,能抱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信念。”


刘珏在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