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于都】于都县银坑镇地名

2019-05-05     于都信息网1

于都县银坑镇地名

引子

银坑镇境内地势高北低,丘陵多平地少,两条小河分别自北往东南流入梅江。解放前夕属第五区(银坑区)。

1958年9月成立银坑公社,同年11月岩前、桥头公社撤销并入银坑公社,1961年8月银坑公社划分为银坑、马安、桥头、岩前四个公社,1965年7月岩前公社撤销并入银坑公社,1968年10月马安、桥头公社销撤也并入银坑公社,1972年11月又将银坑公社划分为银坑、桥头、马安三个公社。

银坑是草命老根据。1932年1月打开马安的上宝士围后,在上宝排脑成立了中共胜利县委、胜利县苏维埃政府,不久迁至银坑的平安寨。



银坑圩农历一、七、四当圩,为于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传从前在柳木坑炼过银子,闻名四方,后在附近建圩,称银坑圩。此地偏僻,后迁老街。又因涨水受淹,将圩迁至现地,沿用其名。明中,罗氏由小螺迁入。随后,肖、陈、刘、洪、等姓氏相继入居。

【银坑大队】以银坑圩得名。于都糖厂驻此。解放前夕和建国初期属银坑区银坑乡,1958年属银坑公社,称银坑大队。

老街在银坑圩南偏西。银坑圩迁后,故名老街。宋末,温、罗氏开居,已35代。后陈、黄、朱、金、谢、曾、邱、刘氏姓相继迁入。

山下在老街北偏东天华山脚下。凌氏于明末从寻乌澄江迁入。

桐子窝在老街东北面岗坂窝里。以桐子林得名。赖氏于清中从赖屋迁入。

赖屋在老街东北面。赖文秀于明末从会昌洛口迁入。

新屋子在老街东北面田塅中。朱考信从嶂脑牛角坑迁入。

撒网形在老街西北面河边。上方山称鲤鱼形,该地取名网形,意思是:张网捕鱼,生活富裕。江荣汉于清末从葛坳龙山迁入。

围下在老街西面岳飞寨下。管绍卓于清初从营脑迁入。

杨屋山在老街东面田塅中。以杨氏开居得名。杨迁,曾承鸾于清初从于都城迁此。陈、刘氏相继入居。

范屋场在老街东面乱葬岗下。以范氏开居得名。范氏失传,赖氏于明末迁入。

万寿宫在老街南面桥头边。系民国十四年建的真君庙,翌年又建观音庙,取名万寿官,表示保佑万民长寿无恙之意。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作过兵工厂,解放后作过仓库。1965年刘氏从老街入居。

营脑在老街南偏西。相传宋朝岳飞曾在此扎过营寨。上有岳飞赛,下有岳飞营,称上营,中营、营脑。钟氏于宋末从楼前迁入。清初管氏从杨公坝迁入。

peng丘在老街南偏西。张氏于元末从广东迁入.

【梅屋大队】以辖地梅屋村命名。解放前夕和建国初期均属兴国县龙岗区上梅乡。1955年划为于都县管辖,属银坑区岩前乡。1958年属银坑公社,称梅屋大队。

石螺丘在银坑圩东北面水库边。以农田石螺多得名。明末罗氏开居,清中,罗氏迁走,廖氏从兴国山寮坳入。

黄坳在石螺丘东北面黄泥山坳。曾拾玉于清中从兴国山寮迁入。

牛寺塘在石螺丘东北面岭排上。相传在牛屎塘建过庵,故名。曾氏于清中从兴国山寮迁入。

圩背在石螺丘东北面山腰上。原邱氏开居,称邱背。邱迁,改为圩背。清中,曾氏从兴国山迁入。

松山排在石螺丘北偏东岭排小溪边,以松树林得名。清初,曾氏从兴国山寮迁入。

塘泥坑在石螺丘北偏东山坑。里四面高,中间低,象口塘,故名。明末,曾氏从兴国迁入。

上寮下在石螺丘东北面山腰上。原称上廖下,后改为上寮下。清初,廖万禄从兴国山寮迁入。

荷树脑在石螺丘东北面山坑排脑。以荷树得名。清中,廖氏从兴国山寮迁入。

冷水排在石螺丘东北面岭排上。因山泉水冷得名。清中,曾桂华从兴国山寮迁入。另居有魏氏。

旱塘缺在石螺丘东北面山脚下。因缺水得名。清中,曾氏从兴国山寮迁入。

上寮前在石螺丘西南面水库边。原称摇钱,后改为上寮前。清中,刘氏从兴国迁入。

旱坑口在石螺丘南偏西坑口。因避风向阳,原称暖坑口,后由于缺水,改称旱坑口。刘氏

于明中从兴国迁入。

大山口在石螺丘南偏东水库边大山口上。清中,肖玉光从广东丝毛埂迁入。

罗陂坑在石螺丘南偏东山脚下。以水陂得名。清中,曾氏兴国山寮迁入,另居有廖,肖氏。

杉山背在石螺丘南偏东水库边排上。以杉木林得名。清初,曾石桥从兴国山寮迁入。另居有廖氏。

店下在石螺丘南偏西田中。从前此地开过路头店,故名。清初,曾氏从兴国山寮迁入。

河背在石螺丘南偏西小溪边。清中,王氏从塘泥坳迁入。另居有曾、彭、张氏。

旗杆岽在石螺丘南偏西田塅中。清中,伊大元从石城迁入。

山子口在螺丘南偏西山坑口。清中,曾氏从兴国山寮迁入。

锯木迳在石螺丘南偏西坑迳排上。森林茂密,很多人来此砍树锯木,故名。清中,张扬洪从平安迁入。



下叉盐在石螺丘南偏西田塅三叉路口。形似火叉,原称火丫烟,后改为下叉盐。清中,彭

法璞从广东梅县梅坑迁入,另居有曾氏。

石背坑在石螺丘南偏西坑排上石壁背。清中,曾氏从兴国山寮迁入。

大坑在石螺丘南偏西大山坑里。清中,肖正光从赖村半迳迁入。

田坑在石螺丘南偏西山坑里。建村于农田中,故名。清中,曾氏从山子口迁入。

【巩前大队】属半山区。驻山遮坑,以巩前付得名。解放前夕,属银坑区银抗乡。建国初

期,属银坑区岩前乡。1958年属银坑公社称岩前大队,1972年称巩前大队。

山塘坑在银坑圩北偏东。以山坑有口塘得名。清中,周建材从兴国迁入。另居有黄氏。

坪山脑在山塘坑东北面山腰坪上。清末,凌文通从火叉坳迁入,邱氏从兴国樟木山、郑氏从银坑吊山相继迁此。

大排在山塘坑东北面大山排上。清末,凌氏从火叉坳迁入。

火叉坳在山塘坑东北面山坳上。形似火叉,故名。兰明德于明朝从广东长论迁入,后凌氏从龙下迁此。

朱砂窝在山塘坑西偏北山窝里。以盛产朱砂得名。清中,陈先德从福建迁入。后李氏从桥头迁此。

牛牯岽在山塘坑北偏东岭脚下小溪边。明末,黄明祥从兴国迁入。

木梓山下在山塘坑东北面两小溪汇合处。以木梓林得名。清初,黄氏从牛轱岽迁入。

黄土湾在山塘坑东面黄土坡大湾里。张复光从兴国迁入。

豺狗岭在山塘坑西偏南豺狗岭下小溪边。清初,康同烟从泰和迁入。

花望前在山塘坑西偏南岭脚下小溪边。因果树多,花茂盛,南与岩前相望,故名。清中,康明达从豺狗岭迁入。

牛岗嵊在山塘坑西南面岭脚下小溪边。旁有岗坂,杂草丛生,便于放牛,故名。清中,康氏从豺狗岭迁入。另居有王氏。

登坡寨在山塘坑东偏南“灯高山”坡上,原称灯坡上,后改为登坡寨。明中,周建贵从兴国水再脑迁入。

巩前在山塘坑西南面山坑小溪边。以地形似弓箭得名,后改称巩前,清初,康昭达从豺狗岭迁入。后王氏从瑞金迁此。

【岩前大队】属半山区。以驻地岩前得名。解放前夕,属银坑区银坑乡。建国初期,属银坑区岩前乡。1958年属银坑公社,称幸福大队。1968年改称岩前大队。

岩前圩在银坑圩东北面。以圩后面有一石岩得名。农历三、六、九当圩。清中,张氏从平安迁入,后刘,廖、罗、潘、李等氏相继入居。

沿陂迳在岩前圩北偏西山脚下小溪边。以建有水陂得名。魏氏于民国初期从兴国迁入,刘氏从泰和迁此。

田水在岩前圩北面山脚下小溪边。屋后一井,泉水甘甜,原名甜水,后改称田水。清末,康氏从现前迁入。

郭排在岩前圩西北面黄泥排上。郭氏于清代开居,郭迁,刘、魏氏于解放后迁入。

坳脚下在岩前圩北面小溪边山坳脚下。清初,巫氏从福建宁化迁入。另居有刘氏。

花树下在岩前坪北偏东山脚下小溪旁。以花木得名。清中,张氏从平安迁入。

林岗峰在岩前圩西北面山脚下黄泥岗上,明末,刘氏从下田迁入。

寨背在岩前圩西北面石寨背岗坂上。民国初期,黄氏从枫树下迁入。另居有刘氏。

下田在岩前圩北偏东山脚下田塅边。明中,刘氏从瑞金迁入。

墩上在岩前圩北偏东黄泥岗前圆墩上。清彻,张氏从西岭迁入。现驻岩前中小学。

枣树下在岩前圩东北面岭排上。以枣树得名。高氏清代从上田迁入。

下屋在岩前圩西北面林岗峰下方。清初,黄氏从枫树下迁入。

五公排在岩前圩西偏北岭排上。以原有50担公堂田得名。清初,廖氏从油麻坑迁入。

梅子窝在岩前圩东偏北山窝里。以梅子树得名。清中,张氏从松山桐下迁入。

山塘窝在岩前圩西面山下黄泥岗上。以屋后山窝有口塘得名。清初,廖氏从上谢迁入。

上洋在岩前圩西南面田塅上。位洋河上游故名。清初,张氏从西岭迁入。

老坑在岩前圩东面“老岭岽”下坑里。明初,陈氏从福建迁入。廖氏于清代从枫树下迁此。

石下在岩前圩南偏西石岭脚下。清初,刘氏从下田迁入。

新屋在岩前圩南偏西石岭脚下。潘氏于解放前夕从岩背到此开居,故名。

岩背在岩前圩南偏东山脚下小河边。此地有一石岩,右侧称岩前,左侧称岩背。清初,潘氏从寻乌迁入。

【琵琶大队】群山起伏,中间小盆地,建有琵琶水府。以驻地琵琶得名。解放前夕属银坑区银坑乡。建国初期,属银坑区琵琶乡。1958年属银坑公社,称琵琶大队。

琵琶在银坑圩北偏东水库边山脚下。以地形似琵琶得名。清中,李遂振从福建武平迁入。

石山脑在琵琶北偏西岭脚下。屋侧有一石山,故名。清中,曾衍建从曲洋迁入。

坳脑在琵琶北偏东山坳上。清中,兰世达从广东迁入。

园头尾在琵琶北偏东山脚下小溪边。屋侧有一圆形岭岽,故名圆头尾,后写成今名。清中

曾氏从曲洋迁入。

王坑在琵琶北偏东岭脚下。王氏于明代开居,王迁,陈、廖氏迁入。

鸡婆丘在琵琶北偏东水库尾岭脚下。门口一丘田象鸡形,故名。清中,廖仁宗从宁都黄溪

迁入。另居有陈氏。

芭蕉排在琵琶北偏西岭排上,地形似芭蕉,故名。清末,刘世祯从桥头水背迁入。

寸岗排在琵琶北偏西山脚下。清中,陈秀千从喂脑迁入。

排脑在琵琶北偏东河排上。清中,刘氏从上坝迁入。

寨坑在琵琶东北面岭脚下。屋后山上围过寨,故名。清中,王氏从上坝迁入。

上坝在琵芭北偏东河坝上方。清中,刘均福从兴国牛岭迁入。

喂脑在琵琶北面岭脚下。清中,陈氏从福建迁入。

竹子坑在琵琶北偏西岭脚下。以竹子多得名。清末,曾氏从曲洋迁入。

新屋下在琵琶北偏东山脚下水库边。清中,管氏从福建迁入。

枫树塅在琵琶北偏东岭脚下,北连水库。以树得名。清中,陈伯英从广东洋陂迁入。

桐树下在琵琶北面岭脚下小溪边。以桐树得名。清中,黄兴采从西部迁入。另居有曾、刘氏。

贯前在琵琶东北面水库边山脚下。位上贯村前面,故名。钟氏于唐末从兴国竹坝迁入。陈氏于明代从福建迁此,黄氏于清代从瑞金长胜入居。

大坑在琵琶西偏北大坑窝里。清末,陈英拱从福建迁入。曾氏从兴国山寮迁此。

牛齐安在西偏北高山脚下。地形似牛,曾建一庵,故名。曾氏于清代从兴国山寮迁入。

凤形坑在琵琶西偏北岭脚下。后山形似风凰,故名。清中,李采云从兴国珠宝祠迁入。曾氏从兴国山寮迁此。

墈头坑在琵琶南偏东水库边山坑高墈下。钟礼洧于1959年迁此。

上贯在琵琶西南面水库边山排上。上侧山坝,形似象鼻,连贯村前,故名上贯。宋中,钟

氏从兴国竹坝迁入。

林下塅在琵琶南偏东水库边山脚下。山上树木茂密,山下田连阡陌,故名。宋中,钟氏从

上贯迁入。

社背脑在琵琶南偏东山脚下“社官庙”背后。宋中,钟氏从兴国竹坝迁入。

松山背在琵琶东南面水库边山脚下。后山松树多得名。清末彭堂从罗带迁入。

和尚寺在琵琶南偏东岭脚下小溪边。从前此地曾建庙住有和尚,故名。清中,钟秀春从

兴国迁入。

莲蓬山在琵琶南偏西山坑里。山峦起伏,森林茂密,绿荫如盖,貌似莲蓬,故名。清中,

彭普亢从仙下吉村迁入。

社公背在南偏东小溪边“社公庙”背后。清中,兰大淮从瑞金迁入。

南坳在琵琶南偏西坑尾南面岭坳上。清末,谢有注从本地樟树迁入。

罗带在琵琶南面岭脚下。后山长如带,屋场形似箩,故名。清中,李国滨从福建迁入。彭氏从仙下迁此。

蛇嵊在南偏东山窝里。坑形弯曲如蛇,故名。清中,李氏从罗带迁入。另居有谢氏。

桃树排在南偏西岭排上。以原有桃树得名。清末,钟学裕从古石迁入。

【松山大队】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互陵。以松山村得名。解放前タ属银坑区银坑乡。建国初期属很坑区岩前乡。1958年,属银坑公社,称枫树大队。1983年地名标准化处理时,因与车溪公社枫树大队同名,故更名为松山大队。

下洋在银坑圩东北面。以位于“上洋”下方得名。清末,谭氏从宁都松岗迁入。同居张氏。

新屋下在下洋北偏东黄泥岗公路墈下。清中,张雄声从平安迁入。

枫树下在下洋北面黄泥岗枫树下。清中,张明器从平安迁入。

井塘坑在下洋东偏北坑口黄泥岗下。以地形远观如井,近看似塘得名。清中,张名奇从石榴前迁入。

茅坪在下洋北偏西黄泥岗下。建村前坪地茅草丛生,故名。清中,张氏从枫树下迁入。

油麻坑在下洋东面洋河边。以盛产油茶和芝麻得名。清中,廖氏从上谢棋塘迁入。

高岭在下洋东面高岭梯田排上。清末,张祖堂从桐下迁入。

松山排在下洋西南山排公路边。以松树林得名。清初,钟氏从瑞金迁入。同居黄、曾、袁氏。

排下在下洋南面松山排脚下。廖氏于清代从兴国山寨迁入,张氏于解放初由桐下迁此。

桐下在下洋东偏南黄泥岗桐树下。清中,张日昇从石圳岗迁入。同居廖氏。

新屋场在下洋西南面。清末,张氏从社公下迁入。

下屋场在下洋南偏东田排上。位于新屋场下面,故名。清中,张明整从上石岗前迁入。邹氏于清末从永丰县迁此。

石圳岗在下洋东南面坑口田塅边。以门口石沏水圳得名。清中,张含万从下石榴前迁入。同居陈氏。



石圳背在下洋南偏东山下田塅边。位于石圳岗背后,故名。清中,张氏从石榴前迁入。

石榴前在下洋南偏东山脚下。以原有石榴树得名。清中,张氏从年坑迁入。

中心塅在下洋南偏东田塅中。宋末,温氏从福建虎井迁入。张氏于清代从平安迁此。民国初期,谢氏从新屋入居。

【上谢大队】属丘陵地区。四面环山,地形带状。以上谢村命名。解放前夕,属兴国县龙岗区山寮乡。建国初期,属兴国县龙岗区上梅乡。1955年划为于都县管辖。1958年属银坑公社,称上谢大队。

油行坪在银坑圩东北面。相传此地是食油交易点,故名。清中,肖氏从桥背迁入。

老岭岽在油行坪北偏西岭坳上。清末,肖赵丘由棋塘迁入。同居廖氏。

珠坑在油行坪北面山坑小奚边。清中,廖光仲从兴国山寮迁入。同居曾氏。

走马丘在油行坪北偏西小溪边。相传古时在此驯过马,故名。清中,廖氏从兴国山寮迁入。同居曾氏。

寺背在油行坪北偏东佛寺背。明中,曾氏从老屋下迁入。

老屋下在油行坪北偏东岭排上。明中,曾徳兴从兴国山寮迁入。廖氏于清代从棋塘迁此。

王坑在油行坪北偏西岭脚下小溪边。以王氏开居得名。王迁,肖思进于清中从棋塘迁入。

石桥下在油行坪北面岭下小溪边。以门口石桥得名。清末,肖达瑞从王坑迁入。

湾背在油行坪北偏西山坑湾里。清初,肖南林从棋塘迁入。

东岗坪在油行坪北偏东高山下。屋后东面有个岗坂坪,故名。清末,阴福荣从罗陂坑迁入。

西坑在油行坪北偏西岭脚下小溪边。位于东岗坪西面,故名。清末,张荣昌从朱坑山塘尾迁入。

竹山下在油行坪北偏东岭排上。以后山产毛竹得名。清末,肖氏从棋塘迁入。同居阴氏。

新屋在油行坪北偏西小溪边。清末,肖氏从老屋下迁此。

寨背在油行坪北偏东岭脚下寨脑后背。清初肖氏从棋塘迁入。

罗屋在油行坪北偏西山脚下小溪边。清中罗国俊从高兴迁入。同居肖氏。

盐行在油行坪北偏西岭脚下。此地曾进行过食盐交易,故名。清中罗氏从高兴迁入。

社背在油行坪北偏西小溪边“社公背”。清中,罗氏从高兴迁入。

新屋在油行坪北面小溪边。清末,罗氏从罗屋迁入。

马窝在油行坪西偏北岭脚下山窝里。做过马场,驯过马,故名。清中,罗氏从高兴迁入。

棋塘在油行坪南面岭脚下小溪边。原有口塘,形似棋盘,故名。清初,肖景茂从广东平远

八尺叶塘迁入。

社公背在油行坪南偏西岭排上“社公”背后。清中王氏从梅屋迁入。同居肖氏。

大排在油行坪西南面大岭排上。清中肖世柱从桥背迁入。同居曾、廖氏。

红旗排在油行坪南面岭排上。地形似一面旗得名。清末,肖氏从棋塘迁入。

蛤蟆石下在油行坪南偏西小溪边。屋后石岽,形似蛤蟆,故名。清末,肖氏从水口迁入。

水口在油行坪南偏西小河峡谷口。清末,肖氏从棋塘迁入。

贯背坑在油行坪南偏东岭脚下小溪边。一条长坑横贯在红旗排背后,故名。清初,曾庆海从小源迁入。同居林、廖、魏氏。

桥背在油行坪南偏东。以村前石拱桥得名。清初肖世森从广东平远八尺叶塘迁入。同居廖、雷氏。

【平安大队】西面高山,东南北三面地势平缓,洋河水自北向南流。以驻地平安寨得名。解放前夕属银坑区银坑乡,建国初期属银坑区平安乡,1958年属银坑公社称平胜大队,1968年属银坑公社称平安大队。

平安寨在银坑圩东北面。该地有一石山,古时在山顶安营扎寨,称平头寨,后改为平安寨。明中,张充享从永丰牛西岭迁入。

龙迳口在平安寨北偏西坑口小溪边。后山起伏,犹如巨龙,故名。清末朱纪峰从侨头迁入。

刁子山在平安寨北面山脚下公路边。山形似鸟,故名刁(刁字谐音)子山。清中张绍通从平安迁入。同居郑氏。

岔窝子在平安寨北偏西岔坑窝子里。明中张氏从左排迁入。

七工排在平安寨北偏东田排上,村东有耕地九百担称九工坝,此地有农田七百担称七工排。清中邱年春从福建迁入。

背寮坑在平安寨北偏西山坑口岭脚下。以座落两坑之间得名。清末赖氏从瑞金迁入。同居张氏。

社里坪在平安寨北偏东田排上公路墈下。从前此地杂草丛生,藏蛇很多,故名蛇里坪,后改称社里坪。清中罗贵祥从瑞金迁入。

水窝在平安寨北偏西山窝里,因水源充沛得名。清末张氏从平安迁入。

田背在平安寨北偏东高山下田塅边。清中邱氏从七工排迁入。居张、罗氏。

左排在平安寨北偏西田排左片。明末,张叔明从平安寨迁入。

桥子背在平安寨北偏东桥背。清初,陈氏从福建迁入。同居张氏。

早禾田在平安寨北偏西田塅中路边。此田宜种早禾得名。明中张氏从平安迁入。

围下在平安寨南面小溪边。位于土围下侧故名。清中,张氏从平安迁入。

谢田在平安寨南偏西洋河边。以谢氏开居得名。谢殁,黄衡洧于清中从宁都长胜迁入。

【年丰大队】东北山岭,西北丘陵。解放前夕和建国初期均属银坑区银坑乡。1958年属银坑公社,称年坑大队。1968年与平安大队合并,称平安大队。1972年从平安大队分出,称新屋大队。1983年地名标准化处理时,因与罗江公社新屋大队同名,故更名为年丰大队。

新屋下在银坑圩东北。清中,张氏从平安迁入。

罗屋在新屋下北面高山脚下小溪边。清中,罗衣裢从仙下高兴迁入。

年坑在新屋下北偏西岭脚下公路边。清中,张氏从平安迁入。同居罗、李氏。

羊角丘在新屋下北偏西岭脚下小河边。有丘田形似羊角,故名。清中张氏从平安迁入。

犁脚排在新屋下北偏西田排上。清中朱氏从桥头迁入。

水连坑在新屋下北偏西岭脚下两坑交叉口。水源充沛,故名。清中张氏从社公下迁入。

社公下在新屋下北偏西“社公庙”下方。清中,张氏从平安迁入。

乌石古在新屋下西北面田塅中。附近有一黑色巨石,故名。清中张氏从新屋迁入。

湾背在新屋下东北面黄泥岗拐湾处。清末张氏从平安寨迁入。同居管氏。

竹篙围在新屋下南偏西竹篙寨脚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作过后勤仓库。清初谢氏从葛坳岩屋迁入。同居曾氏。

沙背脑在新屋下南偏东“社公庙”墈上。原称社背脑,因后山水土流失严重,沙石多,改称沙背脑。清初,谢氏从竹篙围迁入。曾氏同兴国山寮迁此。

狮石寨在新屋下南偏西石山脚下。山形似狮,山顶围寨,故名。明末,张氏从平安迁入。

peng圩在新屋下南偏东湖洋田边。原称畔丘,后改为peng圩。清中谢氏从竹篙围迁入。

寨背在新屋下南偏西“狮石寨”背。明末,张氏从狮石寨迁入。

岗子背在新屋下南偏东小山岗背。清初,曾文年从兴国山寮迁入。

【洋河大队】地势平缓,多黄泥岗坂,洋河自水北向南流。以洋河桥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属银坑乡。建国初期属银坑区洋河乡,1958年属银坑公社,称洋河大队。1968年与营下大队合并仍称洋河大队。1972年又分为营下、洋迳和洋河大队。

公官塅在银坑圩东北面田塅中。因原有一公馆,故称公馆塅,后改为公官塅。清中谢南江从福建上杭迁入。

铜锣丘在公官塅北偏西黄泥岗上。村前有丘田,形似铜锣,故名。清中,张祖其从永丰良村迁入。

枫树林在公官塅北偏东田塅边。后山枫树成林,故名。明末,张少镜从平安迁入。同居黄氏。

乌仙庙在公官塅西北面高山岽上。明初在此建乌仙公庙,故名。

官地背在公官塅北偏东乱葬岗后背。原名棺地背,后谐音雅称官地背。清中,张文标从平安迁入。

大江上在公官塅西北面山下。门口小溪流入洋河,故名。清代何氏从樟树弯迁入。

官田脑在公官塅西北面塅中心。地势比官地背高,原称官地脑,合作化后改为官田脑。清光绪年间,何福玉从广东新凌石马迁入。

樟树湾在公官塅北面黄泥岗上。明代章氏一富翁在此开居,原称“章十万”。章殁,何仁长于清初从三公塘迁入,改为樟树湾。

洋河桥在公官塅东面。以洋河桥得名。清末谢福华从公官塅迁入。同居张氏从黄泥排迁此,李氏从曲洋三溪迁入。

田寮前在公官塅西面黄泥坂上。以村后原有田寮得名。清初,何氏从广东迁入。

下排在公官塅南偏东黄泥排下方。清初,张世连从广东新里石马小水迁入'。



【洋迳大队】东南辖山起伏,西北地势平坦。以驻地洋迳口得名。解放前夕,属银坑区银坑乡。建国初期,属银坑区洋河乡。1958年属银坑公社,称洋河大队。1972年从洋河大队分出,称洋迳大队。

洋迳口在银坑圩东北面。湖洋田多得名。清初,兰日财从寻乌大岭下迁入。

安子前在洋迳口北面。村后原有一庵,称庵子前,后改为安子前。元中凌南明从寻乌迁入。

狮形在洋迳口东北面岭脚下黄泥岗坂上。后山犹如狮子,故名。元末,凌氏从安子前迁入。

横坑在洋迳口东偏南岭脚下。山坑横贯门口,故名。严氏于明代从琵琶垄迁入。

山公在洋迳口南偏西岭脚下。清光绪年间,刘洪培从大坪窝脑迁入。

社脑排在洋迳口东南面黄泥排上“社公庙”边。清末,严先洋从八十亩迁入。

老屋在洋迳口南面田排上。明末严先侑从泰和迁入。

河背在洋迳口南偏西洋河对面。清光绪年间严今校从八十亩迁入。

庙下在洋迳口南偏西黄泥岗坂上。村侧有只“七太公庙”,故名。清中严苗传从老屋迁入。

【营下大队】属丘陵地区。西北靠山,东南较平坦。以营下村得名。解放前夕属银坑区银坑乡。建国初期属银坑区洋河乡。1958年属银坑公社,称营下大队。1968年并入洋河大队。1972年从洋河大队分出称大坪大队。1983年地名标准化处理时,因与罗坳公社大坪大队同名,故更名为营下大队。

安下在银坑圩东北面“罗祖庵”下方。清中张氏从平安迁入。1961年凌氏从陈陂迁此。

福场岗在安下北偏东岗坂上。以祈求幸福得名。明中,谢慰安从福建上杭木梓坪迁入。同居周氏。

石背在安下北偏西石岭背。明代胡氏开居。胡殁,陈、肖氏相继迁入。

石脚下在安下北面石岭脚下。清中陈大樟从洋河瓦屋迁入。同居凌氏,

塘头下在安下西北面塘头墈下。清中陈氏从豪坑迁入。

木山下在安下西北面山脚下。后山木梓树多,故名。清中钟氏从八十亩迁入。后郑、聂、谭、陈氏相继迁此。

墩背在安下北偏西圆墩背。清中丁氏从禾丰迁入。

坳上在安下东北面山坳上。清中,黄其荣从兴国新圩迁入。同居曾氏。

竹蔸下在安下西偏北岗坂上,以竹多得名。清初,刘凤章从宁都安福迁入。同居廖、兰氏。

月形在安下东偏北岭脚下。以后山形似月得名。清中,张氏从黄泥排迁入。同居,刘氏从仙下迁此。



小月形在安下东面岭脚下。以屋后小山半月形得名。清中,张氏从平安迁入。

硫磺石下在安下西偏南高山脚下。以矿产硫磺石得名。清中,钟氏从桥头黄田脑迁入。

雷公坑在安下东南面坑口。原屋基曾被雷击,故名。清中张氏从平安冷水塘迁入。同居赖、何、罗氏。

桐梓树下在安下西偏南山脚下。以原有桐梓树得名。清中廖上奇从广东石阔迁入。

营下在安下西南面。清中张多式从平安年坑迁入。同居曾、廖氏。

桃树排在安下南偏西田排上,以桃树得名。清中刘氏从宁都安福迁入。

井头在安下南偏东山脚下,以村旁水井得名。清中刘氏从桃树排迁入。

牛角塘在安下南偏西岗坂上。旁有一塘,开似牛角故名。明中,肖氏从杨公坝河头迁入。

窝脑在安下西南面黄泥岗坂窝子里。清中,刘氏从松山背迁入。

岽子脑在安下南偏西岗坂上方。清中刘氏从竹蔸下迁入。同居谢、肖氏。

【樟树大队】以原驻地樟树蔸下得名。解放前夕和建国初期均属银坑区银坑乡,1958年属银坑公社称樟树大队。

高丘在银坑圩西面高墈田塅中,故名。清末胡氏从寨子下迁入。

罩du尾 在高丘东北面天华山下坑尾。地形似捞鱼罩子,故名。清末黄氏从庙脚下迁入。同居刘谢氏。

石及子在高丘岭脚下。两面石山相夹,故名。清中谢诗纯从桥头熊屋迁入。

下坑子在高丘北偏东坑口上。处于石及子下方,故名。清末谢启明从固石竹山下迁入。

马山在高丘北偏东岭脚下。后山似马,故名。清中肖氏从仙下莲塘背迁入。后谢、凌、张氏相继迁此。

烂泥坑在高丘东北面岭脚下。因烂泥田多得名。清中谢伦书从固石竹山下迁入。

长坑在高丘东偏北岭脚下。原有一庵,称长山庵,废后,改为长坑。清中谢氏从竹篙围迁入。

大嵊脑在高丘西偏北小河边大山排上。以地势较高得名。清中钟振萱从上宝迁入。

新屋子在高丘北偏东山坑小溪边。清末,谢氏从固石竹山下迁此。

桥背在高丘南面岭脚下小河边。以门口石拱桥得名。清末吴氏从石壁坑迁入。同居谢、钟氏。

山工坑在高丘东偏南岭脚下。此处有三条坑,该村位中坑,原称山中坑,后改为山工坑。清中谢继堂从桥头木湖迁入。

坳子下在高丘南偏西山脚下。东南面有个大山坳,故名。清中钟载扬从马安高陂迁入。

樟树蔸下在高丘南面大樟树下。清中钟氏从坳子下迁入。

高墈下在高丘西南面小河边高坳下。清末曾氏从石榴岩迁入。另居有谢氏。

寨子背在高丘西南面小河边。后山顶有只寨,故名。清末曾氏从石榴岩迁入。

峨嵋山在高丘南偏西小溪边。后山半月形,俗称峨嵋月,故名。清初曾王龙从石榴岩迁入。同居凌氏。

旗山下在高丘南偏东。因后山象棋得名。清末谢氏从竹篙围迁入。后凌、刘、曾氏相继迁此。

石榴岩在高丘南偏西山岽上。门口一条石壁坑,原有很多石榴树,故名。清中,曾氏从兴国山寮迁入。

【窑前大队】东南面靠山,西北部多黄泥岗坂,以窑前村庄得名。解放前夕和建国初期均属银坑区银坑乡,1958年属银坑公社称窑前大队,1968年并入银坑大队,1972年又从银坑大队分出称窑前大队。

墈子下在银坑东面。位于墈子脑下方,故名。清末,肖氏从墈子脑迁入。同居李氏。

上坝子在墈子下东偏北洋河坝子上。清末,陈氏从柳木坑迁入。

苎头窝在墈子下东偏北山坑窝里。黄荆繁多,蔸黄如金,原名金斗窝,后改为苎头窝。清末陈氏从河田迁入。

柳木坑在墈子下东偏北岭脚下。以原有柳树得名。清中洪氏从老屋场迁入。同居陈,谢氏。

社公坪在墈子下东偏北岭脚下洋河边,以坪南有个“社公庙”得名。清末谢氏从福场岗迁入。同居陈、洪氏。

旱排在墈子下北偏东排下。因干早缺水得名。清初,黄氏从广东汕头坊迁入。同居刘氏。

墈子脑在墈子下北偏东墈上。明中肖氏从寒信迁入。同居谢氏。

苎坑尾在墈子下东偏北苎头窝坑尾。清末刘氏从桃树排迁入。

老屋场在墈子下东偏北岭脚下。清中洪井昇从广东梅县迁入开基。后有肖、陈、袁、黄氏相继迁此。

窑前排在墈子下南偏东岭排下。以烧过窑得名。清中曾绍远从杨屋山迁入。同居管氏。

【河背大队】属丘陵地区。大部分屋场落在山坑。以驻地河子背得名。解放前夕和建国初期均属银坑区银坑乡。1958年属银坑公社,称河背大队。

河子背在银坑圩东南面岭脚下小河对岸。清末,洪氏从大坪岽子脑迁入。同居肖廖氏。

上山背在河子背东北面岭排上。位松山背后面得名。清末,洪家玉从银坑老屋场迁入。

下山背在河子背东偏北岭排下。位上山背下方,故名。清末张氏从平安迁入。

坳子背在河子背东偏北山坳背面。清末袁辉球从窑前老屋场迁入。

寨脚下在河子背南面山寨脚下。清末胡氏从兴国迁入。

秀田排在河子背东偏南岭排上。原来此地农田瘠薄,始称瘦田排,改造,提高了量,雅称秀田排。清末凌氏从广东迁入。同居洪氏。



老屋下在河子背东偏南岭排上。清中陈氏从上堡石迳迁入。

桥背坑在河子背东偏南坑口。以右侧有座石拱桥得名。清中管群芳从宽田寨面迁入。同居陈氏。

马荠塘在河子背南偏西小河边。塘边田塅曾种荸荠,俗称马荠塘。清末刘氏从大塘面迁入。

排脑在河子背南偏西岭排脚下。清末张氏从瓦屋下迁入。

猪牯坳在河子背南偏西岭坳上,唐代古姓一位牵猪牯者在此山开居,故名。古迁,刘氏迁入。

大窝坑在河子背东南面山坑大窝里。清末,陈氏从秀田迁入。

牛眠坑在河子背南偏西山坑,后山形似牛,故名。清末,刘氏从箬坑迁入。

箬坑在河子背南偏东坑口岭脚下。以盛产箬叶得名。清末刘氏从村头迁入。

长丘在河子背南偏西小河边长丘中。清末刘同广从村头迁入。

田心排在河子背南偏西田排中心。清末刘氏从冷水迁入。

村头在河子背南偏西村庄上头。清中刘欢明从仙下观背迁入。

白竹园在河子背南偏东岭脚下。清末郭氏从曲洋大山迁入。同居刘氏。

【嶂脑大队】驻中嶂,命名嶂脑大队。解放前夕和建国初期均属银坑区银坑乡,后属西汾乡,1958年属银坑公社称嶂脑大队,1962年并入营脑大队,1968年与银坑大队合并,1973年又从银坑大队分出,属银坑公社称嶂脑大队。

中嶂在银坑圩西南面山腰上。清中,何氏从瑞金鹅公坑迁入。后彭、管、朱氏相继迁此。

蛤蟆坑在中嶂北偏东岭腰上。后山形似虾,故名。清末,管氏从营脑迁入。

暗历山在中嶂北偏东岭脚下小溪边。清中,管氏从营脑迁入。

杨梅坑在中嶂东北面山坑上。以杨梅树得名。清中,彭氏从吉村迁入。同居朱氏。

地前排在中嶂南偏东岭排上地坟前面。清中何氏从中嶂迁入。朱、郑、刘、管氏相继迁此。

牛角坑在中嶂南偏东半岽上。因坑形似牛角得名。清中朱顺坤从中嶂迁入。同居刘氏。

早子排在中嶂南偏西岭排上,建村时为祈求早生儿子,故名。清中郑荣芳从会昌西江迁入。

坑尾在中嶂南偏西山坑尾。清末,朱氏从老富坑迁入。

上茶园在中嶂南偏西茶园上方。清中,郑氏从早子排迁入。

水牛窝在中嶂南面山窝里。形似水牛,故名。清末,刘氏从观音脑迁入。

老富坑在中南偏西山坑。地形似虎,原名老虎坑,后改称老富坑。清中朱氏从会昌筠门岭迁入。

【冷水大队】属丘陵地区。北高南低。以冷水村得名。解放前夕属银坑区银坑乡,建国初期属银坑区河田乡。1955年属谢抗乡。1958年属银坑公社,称胜利大队。1961年属银坑公社,称冷水大队。

对门屋背在银坑圩南面岭脚下。位冷水对面故名。刘氏于清朝从冷水迁此。

莲塘坑在对门屋背北偏西坑口。门前塘里种过莲子,故名。清光绪年间刘氏从营脑迁入。

黄泥圩在对门屋背北偏西黄泥岗上。从前开过路头店,故名,明末刘高峰从兴国迁入。

白竹山在对门屋背北偏西黄泥岗上。后山种有毛竹,常有白鹤栖息,故名。清中刘氏从冷水迁入。

岭背在对门屋背北偏西山背后。清中刘氏从冷水迁入。同居肖氏。

观音脑在对门屋背北偏东岭脚下观音庙上方。清中刘氏从冷水迁入。

冷水在对门屋背南面小溪边。因此地出渗水得名。明中刘氏从仙下观背迁入。

流石在对门屋背东南面山脚下小河边。以河中一巨石得名。清初刘氏从冷水迁入。

大塘面在对门屋背南偏东岭脚下。以门前大塘得名。清初刘氏从冷水迁入。

【谢坑大队】属丘陵地区。东南矮岭,西面高山,中系田。以驻谢坑得名。解放前夕,属银坑区银坑乡。建国初期,属银坑区谢坑乡。1958年属银坑公社,称谢坑大队。

谢坑在银坑圩南偏西塅中,从前此地盛产席草,故名席坑,后改称谢坑。清中,彭氏从寻乌迁入。同居朱氏。

大坪脑 在谢抗北偏东岭脚下小溪边。因地势平坦得名。清中,肖氏从河田富里坪迁入。

伍子丘在谢坑东偏北小溪边。相传钟氏五兄弟在此开荒种地得名。清中钟氏从冷水对门迁入。

楼脑在谢坑西偏南崖子寨山脚下。屋后路陡如楼梯,故名。清中,刘氏从上新屋迁入。

坑尾子在谢坑西偏南坑尾。清末谢氏从箬坑子迁入。

大山口在谢坑南偏西两座高山汇合口。清中钟氏从屯脑迁入。

流水坑在谢坑东南面坑口上,坑溪流水经此出口,故名。清末肖有海从河田下塅迁入。

屯脑在谢坑南偏东岭排下。相传此地富翁粮食屯积如山,故名。清中钟松茂从老屋迁入。

香炉山在谢坑西偏南岭脚下。后山原有寺庙,烧香拜佛,故名。清末管年青从杨公坝迁入。

上新屋在谢坑南偏西高山下田排上。清中钟氏从老狗颈迁入。

大禾田在谢坑西南面山下小河边。以门口有丘大田得名。清末肖六义从新屋脑迁入。

河背在谢坑南偏西狗颈小河对面。清中肖望三从楠石迁入。

寨脑在谢坑西南面岭岽脑。山上有观音寨,故名。清中,肖沅万从河背迁入。

楠石在谢坑南偏西。宋中肖玉喜从万安百家迁入。

老狗颈在谢坑南偏西岭脚下。地形似狗,座落颈部,故名。清中,钟云山从屯脑迁入。

油寮下在谢坑西南面油寮墈下。清中肖信万从新屋下迁入。

新屋下在谢坑南偏西路墈下。清初,肖氏从楠石迁此新开居,故名。。

窑下在谢坑南偏西田排上。以烧过窑得名。清末肖氏从安子脑迁入。

安子脑在谢坑南偏西马脑岽脚下。以山上有一庵得名。清中肖道宗从老狗颈迁入。

李子迳在谢坑南偏西山坑里。以李子树多得名。清中肖氏从安子脑迁入。

【坪脑大队】属丘陵地区。解放前夕,属银坑区银坑乡。建国初期属银坑区河田乡。1958年属银坑公社称星星大队,1959年与谢坑大队合并称兴盛大队,1968年并入河田大队,1972年从河田大队分出,称上堡大队。因与宽田公社上堡大队同名,故于1982年进行地名标准化处理中,更名为坪脑大队。

上堡在银坑圩南面村口上。以村大如堡得名。明初,陈均仁从富竹坑迁入。

马蹄坑在上堡北偏西岭脚下汾坑路边。因后山形似马蹄得名。清中陈氏从上堡迁入。

塘济岩在上堡北偏东岗坂上。因门口烂泥田盛产塘鲚(鱼类),故名塘鲚岩,后改称塘济岩。清末,陈克访从山下迁入。

船丘在上堡东偏北岗坂下两条小溪间。地形似船,故名。清中陈明生从上堡迁入。

山下在上堡东偏南高山下。清中,陈文瑞从上堡迁入。

木山脚下在上堡南偏西小溪边木梓山下。1915年陈氏从新塘背迁入。

石迳在上堡西南面坑迳石壁下。明末陈氏从上堡迁入。

排脑在上堡南偏东山坑田排上。明末,陈宏质从上堡迁入。

乌仙岽下在上堡西偏南岽脚下。因后山建有乌仙庙得名。清末陈氏从石迳迁入。

上黄竹迳在上堡南偏西山坑岭排上,因坑迳运货竹多,故名,清初,陈敬斋从上堡迁入。

下黄竹迳在上堡南偏西岭排上。位上黄竹迳下方。明末,陈氏从上堡迁入。



【香塘大队】属丘陵地区。解放前タ属银坑区银坑乡。建国初期属银坑区河田乡。1958年属银坑公社称河田大队。1968年与星星大队合并称河田大队,1972年划分为上堡、河田大队。因与西郊公社河田大队同名,故于1983年进行地名标准化处理中,更名为香塘大队。

河田在银坑圩南偏东田塅中。因建村于小河边田塅中故名。宋初陈氏从富竹坑迁入。

下塅在河田北偏西农田下塅。清中肖氏从楠石迁入。

富里坪在河田北偏西黄泥坪上。原称下排子,建村后日趋富裕,改名富里坪。清中肖氏伍从楠石迁入。

梨树下在河田西北面黄泥岗上。因原有梨树得名。清中,肖氏从富里坪迁入。

香塘坑在河田北偏东坑口小河边。明末,王氏从车溪大屋迁入,后肖氏从寒信、陈氏从上堡迁此。

旱寨在河田东偏北岭脚下小河边。因后山寨上缺水,故名。清中陈氏从宁都黄石贯迁入。

禾塘尾在河田东偏南坑尾上。以门前有口禾塘得名。解放前刘承喜从里汾山背迁入。

产树下在河田东偏南岭脚下,原称蚕树下,后写成产树下。明中,李浪选从岭背王迳坑迁

入。

牛颈坑在河田东偏南岭脚下。山如牛形,座落颈部,故名。明末,陈氏从河田迁入。同居

黄氏。

下垄子在河田东偏南坑口田垄下方。清末,肖汗求从汾坑蔡屋迁入。

【片村】

洋河桥在洋河大队境内。跨及洋河、洋迳两个大队。大部分屋场座落在塅中或岭脚下。洋河水自北南下,洋河桥横架东西。最早是凌氏于唐末从寻乌到安子前开居,后张,何、谢,刘等氏相继迁入。

八十亩 在洋迳大队境内。东南北三面环山,西连洋河。明朝严氏在此开居,垦地不少,约有八十,故名。明末,严光侑从泰和迁入。后刘、兰氏迁此。

栏杆前在樟树大队境内。包括山公航,上屋子、长坑、栏杆前等自然村。清中,谢继堂从桥头木湖塘迁入栏杆前开居。后凌氏迁入长坑,朱氏迁上屋子。

松山背在河背大队境内。含上山背、下山背、社公背三个自然村,因松树多得名。清乾隆肖氏从楠石迁入。

烂泥坑在河背大队境内。包括秀田、窑下、老屋下、坳子背等自然村。以坑里烂泥田多得名。清乾隆陈氏从上堡石迳迁入老屋下开居。后洪、凌、袁氏相继迁此。

村头在河背大队境内。包括村头、长丘、牛眼抗、田心排等自然村。以刘氏到此开头建的第一个村子得名。清中,刘欢明从仙下观背迁入。

嶂脑在嶂脑大队境内。大部分村庄座落在山腰上或山脚下。清中,何氏从瑞金鹅公坑迁入。刘、管、彭、朱、郑等氏相继迁此。

冷水在冷水大队境内。包括围背、排子脑、对门、流石、冷水、新屋、大塘面、观音脑等自然村。以此地水冷得名。明末刘玉乘从仙下观背迁入。同居肖氏。

狗颈在谢坑大队境内。以地形似狗颈得名。明朝肖玉喜从万安百家迁入。后钟、管氏相继迁此。

黄竹迳在坪脑大队境内,含上黄竹迳、下黄竹迳、高云山等自然村。以盛产黄竹得名。明末,陈敬斋从上堡迁入。

河田在香塘大队境内。包括寨脚下、河田、老新屋、香塘坑等自然村。宋初,陈氏从汾坑富竹坑迁入。



(注:不含汾坑地名)

(内容来源于1985年版《江西省于都县地名志》;供稿:于都县志办)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NnjN2wB8g2yegNDwX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