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戏曲中,有一类以武艺见长的角色。或是沙场武将,或是江湖豪客。他们身手矫健,出手不凡,总是舞台上一道极为亮丽的风景,这就是武生。
而武生背后的故事,也往往和他们的戏文一样起伏跌宕!
旧时的上海滩,曾有个无人不知的名字,他身怀绝技却几度潦倒,他的演出常常爆满,但他却不组社,不唱堂会,而且从不谢幕。
他壮年时早已声名鹊起,却十年间不能登台,被迫远走他乡。他的很多创造令人叹为观止,但也有很多人嗤之以鼻,说他是旁门左道。
他就是一代京剧大师——盖叫天。
//
盖过谭鑫培
- 自成一家,独树一帜 -
1901年时,拱宸桥附近是杭州最繁华的地方,盖叫天三个字就出自这里。
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原名叫张英杰,艺名金豆子。他为何又改名盖叫天呢?盖叫天在他写的《粉墨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话:
本来我的艺名叫“金豆子”,是天津隆庆和科班的老齐先生起的。他瞅我长得精神抖擞,挺有斗性,又演的是武戏,才给起的这名字。
这会儿我十三岁,人站在那儿,象个画眉鸟似的,挺精神的。可是唱文戏用这名儿便不怎么合适,所以到了杭州大伙儿给我合计着另外起个艺名,研究来研究去有说叫“小菊仙”,我不喜欢。
那会儿谭鑫培叫“小叫天”,我说我就叫“小小叫天”吧,我的意思是借着他的名儿,弄点小米吃。不料在座有一个人瞧不起我,在一旁冷笑说“哼,你也配叫这名儿!”这一下把我说火了,我年少气盛,和他当场顶起嘴来。为什么我不能用这名字?能把人看死了吗?不光是继承前辈的艺术,我还要自成一家、“盖”过叫天,独树一帜呢。
就这样,我意气用事地用上了“盖叫天”这三个字。
那时最有名的皮黄艺人,就是被尊为伶界大王的谭鑫培。
谭鑫培艺名小叫天,是当年慈禧太后最为赏识的名角儿之一。
当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男孩一时气盛把自己小小叫天的艺名改成盖叫天时还不知道多少坎坷与荣耀会随着这三个字向他走来。
//
含着血唱完了整出戏!
- 不翻没有小米儿吃 -
两年后,15岁的盖叫天已经小有名气,不想一次演出《花蝴蝶》时却不慎摔断了左臂。
虽说手臂后来渐渐康复,但这事儿却在年轻的盖叫天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久久挥之不去。
而就在这时,一次不经意的偶遇让他走出低谷。
《粉墨春秋:盖叫天舞台艺术经验》截图:
“学到老”三个极普通的字似乎让盖叫天看到了一种无时无刻不吸纳百川,蓬蓬勃勃的生活。为了这憧憬,拼一条命赌一把!
那晚从高桌翻下时,因为用力过猛咬破了舌头,他含着血唱完了整出戏!
此后的盖叫天在经历了自负,自卑之后,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他自信已经找到了最好的师傅,这也让他的表演越来越有别于其它一般的风貌。
//
活武松 · 真霸王
- 不服输!-
上世纪三十年代起,盖叫天的《武松》越来越深入人心,不仅因为他很好地继承了前辈艺术家的精彩创造,更因为他在表演中融入了更多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对人物的理解。加之博采众长,功力深厚,使得武松的形象异常鲜明饱满。
为什么叫活武松呢?据盖叫天的孙子张兽麟先生回忆道:
爷爷到上海一次一次地演武松,一次比一次地好,一次比一次有新东西,有人物,又鲜活,所以上海观众承认这就是活武松。
我祖父呢是北方的,11岁开始闯荡江湖,闯上海滩。因为上海的武生不得了啊,竞争非常厉害,没有绝招儿在上海站不住的。
比我爷爷扮相好,比我爷爷条件好,嗓子好,比我爷爷的武功好都有人,为什么盖叫天能站住脚?
就因为他执着地追求艺术!不服输!
不服输的性格使得盖叫天尤其钟爱那些戏文中的英雄壮士。
霸王项羽是京剧舞台上极具代表性的一个人物形象,常常由花脸或者武生演员来扮演。
那时最被人们称道的项羽出自杨小楼。杨小楼是京剧史上最著名的武生大师之一,身材魁梧扮相威猛,以至于当时人们说起楚霸王就会想到杨小楼。
对于这样一个早已形成定式的艺术形象而言,身材并不高大的盖叫天几乎不具备任何优势。
演霸王怎么演,首先你要扮相吧,个儿矮没东西,他就动脑子。
虎头靴,厚,宽,大,身上背着鞭,弓袋,箭壶,插得一塌糊涂。也不勾脸,改良了,搓脸,络腮胡子,紫红脸。
他那盔头是什么,杭州有个叫六和塔,他往那儿一看,诶,这个好,把上头那个小宝塔扣脑袋上,后来把翎子再插上去,两三尺高了。
改良的行头跟杨小楼的不一样,那个神气啊,不得了!
就这样,像楚霸王一样不服输的盖叫天,不仅在上海滩站住了脚,而且很快红遍了江南,但也正是这样的性格,让大红大紫后的盖叫天却再次陷入困境。。。。。。
-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