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我为什么拒绝进入文明的世界?

2019-08-05   好玩的国学

题记:人类在过着静悄悄的绝望的生活——梭罗

马克思说,人类在过着一种异化的生活,这叫做文明的悖论。人类创造了科技和更舒适的生活,但是反过来,文明所进化出来的工具又在奴役着人类,让人类成为工具的奴隶,本来是让生活充满希望,最终却让人类更绝望,本来是追求更大的自由,最终却让人类不自由,这或许是人类的悲剧。

庄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发现人类异化困境的思想家,他反对文明与科技,反对工具理性,反对人为物役,终极一生都在寻找消除异化困境的解脱之道。

庄子拒绝进入文明世界,他比伯夷叔齐等隐士们更为决绝地反对进入文明世界,他居于陋巷贫困交加,甚至要借贷度日,但他自得其乐。

庄子是那个时代最有才华思索最深刻的人,他本可以做大官,但当楚王派使者来请他的时候,庄子却冷冰冰地说,他宁愿做一只在烂泥中打滚的乌龟,而不愿做在庙堂上被人供着的祭品,这是对人间权力的蔑视。在老朋友惠施担心庄子来抢他的位子而惶惶不安的时候,庄子说,在他眼里,人间的富贵与权力不过是腐烂的老鼠肉,而他是居于梧桐之上饮风餐露的凤凰。

如果我们把庄子与孟子作比较的话,孟子虽然“说大人而藐之”,不把权贵放在眼里,但他实际上渴望权力,他所蔑视的只是德不配位的权贵,而庄子则完全把权力看成是破坏了清静世界的异端,视之如弃履。

文明世界以人类群居生活为发端,人类由群居而生道德,由道德而生仁义,由仁义而生秩序,由秩序而生权力,由权力而生斗争,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然,但庄子却不以为然。

庄子哲学的核心是道,在道法自然、道法无为思想的支配下,庄子崇尚清净自然的无为世界,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对世界越用力你就越无力,你为世界制定越多的规范,就为人类自身捆上更多的枷锁,所以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独立的,是自由的。

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但庄子说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忘的境界。庄子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在一起痛苦,不如相忘于江湖。如同一段无价值的婚姻,与其痛苦相处不如一别两宽,各自生欢。由此可知庄子是拒绝文明的有秩序的生活的,他的理想是回到自然中去,在濠河水畔垂钓,于桥上观鱼的快乐,像禽兽那样生活。

庄子并非都要让我们成为禽兽,只是希望我们能像禽兽一样融于自然,不以世俗的观念去打扰自然,当人与自然相知相乐相融之时,就达到庄子所说的“若夫乘天地之正,御欲六气之变,以游无穷”的逍遥境界了。

从拒绝文明世界的群居生活到反对文明世界的秩序枷锁,这是庄子逍遥哲学的内在逻辑。在庄子看来,人类不自由的根源在于“有所待”,而“有所待”的根源在于文明世界发展出的道德与秩序,发展出的扰乱人心的智慧。

文明是智慧的结晶,但在庄子看来,人类不去追求心灵的自足与自由,反而去追求智慧,“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简直是徒劳无功的犯傻。与老子的反智相比,庄子更加纯粹,老子的反智是反对老百姓拥有智慧,以利于统治,而庄子的反智,反对的是智慧为人类社会带来的争斗、伪装、焦虑与彷徨。

庄子认为上古时代没有智慧,没有礼法,人们如婴儿般醇厚天真,而文明世界有了仁义道德,却让人性变得虚伪起来,让世界成为人性决斗的斗兽场,成为欲望搏杀的名利场,仁义道德是社会动乱纷争的根源。“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

庄子强烈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作为一个著名的毒舌,庄子先是借盗趾之口痛骂孔子是“巧伪之人”,他甚至讲了一个寓言。两个儒生是按照《诗》《礼》盗墓的!站在墓口的大儒对底下墓坑里的小儒说:“天都快亮了,你事情办得怎么样啊?”墓坑里的小儒说:“尸体裙子与短袄还没有解开呢,嘴巴里面含着珠子!再说了,《诗经》里面本来就有‘青青之麦,生于陵陂’ 之句子呢。”上面的那个大儒听得不耐烦了,嘲讽道:“生前不给予别人施舍,死后还含着满嘴的宝珠做什么呢?”大儒遂命令墓坑里的小儒先固定住尸体的鬓角,然后手指按住尸体的胡须,金椎固定住尸体的面颊,最后慢慢撬开尸体的两侧嘴角,这样就一点都不会损伤到尸体口中的珠子了……

庄子极为辛辣地讽刺了儒家仁义道德的虚伪,并振聋发聩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他们正是以仁义道德为名,行不仁义不道德之实的人。

庄子拒绝进入文明世界,他担心工具理性破坏了人的精神自由。庄子渴望“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境界,我们创造了物,创造了工具,人才是工具的主人,而不能为物控制。子贡看到老汉在打井浇水,责怪他为什么不用水车等先进工具,老汉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强烈反对工具理性给人类带来的异化。

庄子对人性是悲观的,对动荡的世界中人类的相爱相杀是绝望的,庄子用沉痛的笔触描写了人的困境。“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意思是,“才智超群的人广博豁达,只有点小聪明的人则乐于细察、斤斤计较;合于大道的言论就像猛火烈焰一样气焰凌人,拘于智巧的言论则琐细无方、没完没了。他们睡眠时神魂交构,醒来后身形开朗;跟外界交接相应,整日里勾心斗角。有的疏怠迟缓,有的高深莫测,有的辞慎语谨。小的惧怕惴惴不安,大的惊恐失魂落魄”。

这是多么兵荒马乱彷徨无措的世界。庄子还指出,人类往往为了身外之物而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他说:“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在欲望的战争中人成为物的奴隶,你占有的越多,身上的枷锁就越沉重,但愚蠢的人类带着黄金的枷锁却不自知,反而争先恐后去带更多的枷锁。庄子深刻地指出,如此以往将来必然产生人吃人的现象,纵观中外历史,庄子一针见血。

如此看来,人类正在滑向异化的深渊,到哪里去寻找解脱之道?

庄子给了我们三条通向逍遥的道路。

一是无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不要去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要按照自然的尺度行事。

二是齐物。在庄子的哲学中,人不再是万物的尺度,只是大道中的一员。从道的意义上来说,万物齐一,人类社会中的是非成败、功名利禄和荣辱毁誉,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你所争的无非是过眼烟云,你所看重的无非是蜗角虚名而已。只有无情无心无私无虑,才能对抗文明的悖人性的异化。

三是“物物而不物于物”,我们要摆脱物的奴役,用审美的观念去去关照生活。

这就是庄子的解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