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为何有二十万汉人归附匈奴?他们给汉匈关系带去了什么?

2020-08-31     笑语千年

原标题:西汉时期为何有二十万汉人归附匈奴?他们给汉匈关系带去了什么?

匈奴是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崛起的一个足以与中原王朝相抗衡的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对峙数百年。特别是西汉前期,匈奴长期入塞抄掠,与汉朝连年交兵。

汉朝初年,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先后打败了北方东胡、月氏、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迎来了匈奴最强盛的时期。而此时的汉朝百废待兴,根本无力与匈奴抗衡。自汉高祖白登之战失败后,汉朝对匈奴只能采取妥协和亲政策。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汉族人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匈奴,对匈奴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起了不 容忽视的作用。

匈奴人

归附匈奴的都是哪些汉人?

西汉前期,进入匈奴的汉人至少有20万。这些汉人中,有一部分是被迫进入匈奴的,他们是匈奴南侵时掠夺的人口,或者是在匈奴境内作战时战败而投降匈奴的军人。

公元前181年,"匈奴寇狄道,略2千余人";前129年,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数千人;前127年,匈奴“虏渔阳二千余人,畜产不可胜数,缘边虚耗"。整个西汉时期,匈奴虏略的汉族人口至少在十万以上。

汉朝在与匈奴的战争中,也有大量的汉军将士因战败投降、被俘而流落匈奴。公元前129年,公孙敖出击匈奴,"亡卒七千人";前121年,李广出右北平击匈奴,"亡其军四千人";前103年,赵破奴被匈奴八万骑包围,"军遂没于匈奴";前99年,李陵投降匈奴,手下军士尽归于匈奴。整个西汉,将士亡入匈奴者不下六七万。

也有一部分汉人是主动进入匈奴的。出于和汉朝对抗的需要,匈奴人也不断对汉人进行招降和劝降 ,像中行说、卫律、赵信这些主动归附匈奴的人,匈奴都给予了丰厚的待遇。李陵投降后,被封为右校王,单于还将女儿嫁与李陵为妻。

韩王信、燕王卢绾都是西汉初年的诸侯王,在西汉大力剪除异姓诸侯王的背景下,他们为了自保,也率众主动投往匈奴。而赵信、李陵和李广利这样的大将,是因为汉朝的法律严苛,战败的将军几乎免不了被处死而在大败的情况下投降的匈奴。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汉武帝时为了准备战争,实行算缗和告缗、改行货币的政策,导致人民的生活更加恶化,有不少老百姓为了生存,也主动归附匈奴。

归附匈奴的汉人给匈奴带去了什么

进入匈奴的汉人,由于掌握着当时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因此对匈奴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朝之前,匈奴并没有像样的农业。从汉朝的汉人大量涌入匈奴时开始,匈奴的农业开始有了起步,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匈奴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主要是耐寒早熟的粟、黍,在汉人的教导下,匈奴人也渐渐懂得利用穿井,取水灌溉作物。今天,在匈奴故城遗址和匈奴墓葬中都出土了数量可观的农具,包括犁锌、锄、镰等。犁锉的发现,说明当时匈奴也已学会使用牲畜牵引的犁钟耕作;锄的发现,说明匈奴也已学会使用中耕技术了。匈奴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多数为入匈之汉人,他们把汉族的农耕文化直接传播到匈奴地区,促成了匈奴农业的发展。

匈奴的农业发展起来之后,匈奴人也学会了农耕并用之于军事屯田以对抗汉朝。据《汉书·西域传》载: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匈奴怨诸国共击车师,遣左右大将各万余骑屯田右地,欲以侵迫乌孙西域",可见匈奴已掌握了军事屯田技能,匈奴原有的社会经济已有了相当的变化。

随着匈奴农业的发展,入匈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汉族工匠也在建筑、铸造、制陶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匈奴人本无城郭和固定的住处,但西汉时期,匈奴开始出现城郭的。匈奴在阴山地区建有头曼城,漠北地区建有赵信城、范夫人城,在西域地区建有郅支城。这些城廓基本都是内外两重,内为土城,外为木城,故城的宫殿和房屋群,从建筑结构、规模和风格上来看,均具有汉式建筑的特点,与汉朝城址形式非常相似,都是当时归附匈奴的汉人所建。

匈奴的 社会经济是以游牧经济为主的、结构畸形的经济,受自然条件约束和限制特别大,一有自然灾害往往遭受灭顶之灾。随着入匈汉人的大量增加,匈奴的农业发展起来,手工业门类也开始齐 全,经济结构趋于完善和合理。

匈奴人虽然也会制作铁器,但冶铁技术却远不如汉朝先进。《史记》上也曾说"胡兵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但随着大量汉人的进入,匈奴的兵器"颇得汉巧",双方武器上的差距逐渐缩小。

那些原西汉统治集团的成员,入匈后大多仍然备受匈奴单于宠信,跻身于匈奴政权上层,成为匈奴统治集团中的一员。这些人熟悉西汉王朝的典章制度,有一定的从政经验,因此,他们在匈奴政治、外交、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汉人的流入使匈奴地区人口增加,人口的补充对匈奴而言是意义十分重大。大量的汉人归附匈奴,增强了匈奴与汉朝抗衡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削弱了汉朝的实力。

帮助匈奴对抗汉朝的汉人

进入匈奴的汉人中,不少汉人还为匈奴出谋划策,帮助匈奴对抗汉朝。从公元前123年至公元前121年,汉匈之间接连发生河南之战、河西之战等大战役,战争的天平开始向汉帝国倾斜。所以伊稚斜单于急于与汉帝国进行一场大决战,以胜利巩固匈奴内部团结,提振士气,寻机收复失地。

伊稚斜单于准备亲率匈奴大军,到长城关塞附近与汉军较量。但是,归附匈奴的“自次王”赵信,对汉武帝的脾性以及汉军的实力相当了解,因此“教单于益北绝幕,以诱罢汉兵,徼极而取之。”也就是说,让匈奴人提前退到漠北地区,以逸待劳,对付汉军疲惫之师。

这次战争中,汉武帝却派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运粮的步兵数十万,官私马匹十四万匹,规模比此前历次对匈奴的战争都要大。但是这一战的战果却是汉军损失三万人左右,马匹四十万匹,其后汉朝暂时失去了对匈奴发动进攻的实力。加上接下来又汉朝又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汉武帝为增加财源,推行买卖爵位、盐铁专卖、改行货币等措施。可以说,降匈奴的赵信这一建议,对漠北之役的胜负以及对汉朝的削弱,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投降汉朝的匈奴人

当然,汉人有投降匈奴的,匈奴也有人投降汉朝的。正史中有明确记载的重要匈奴降将共有 15 人,他们投降汉朝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因为匈奴内乱而投降的,比如太子于单、乌厉屈、乌厉温敦等人;有的是因为惧怕单于降罪被诛而投降的,比如浑邪王、休屠王;有的是因为与单于产生矛盾而投降的,如左大都尉、先贤掸、左伊秩訾等;也有因为兵败投降的,如逢侯、抑鞮、车纽等。

匈奴将领的大规模投降则主要集中于汉武帝以后。因为汉初匈奴在对汉作战中明显占据优势,汉朝只能不断的和亲、通市、忍让、以求自保,此阶段很多汉将因为种种原因投降匈奴;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空前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均达到了顶峰,此时汉武帝发动的几次大规模的军事征讨令匈奴节节败退,匈奴将领投降人数开始增多。

投降的匈奴将领普遍受到汉朝的重视,大多被封为侯,还有数量不等的食邑,享有一定的特权。汉武帝对匈奴降将休屠王之子金日磾宠爱有加,“甚信爱之,赏赐累千金,出则骖乘,入侍左右”,可见对匈奴降将的重视程度。

虽然匈奴文化、经济等都明显落后于汉朝,但匈奴降将还是在军事上给予汉朝很大的帮助和支持,为汉匈两族日后的融合与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

入匈汉人对匈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汉人给匈奴带来了一定规模的农业,汉人带来了用于防御的城墙,带来了居住的房屋和祭祀建筑,甚还参与了匈奴的手工业生产,推动了匈奴文化和社会风俗的汉化,他们与匈奴人的通婚则促进了汉与匈奴的民族融合。

西汉时期通过各种途径入匈的汉人,无论是下层劳动人民,还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士,都对匈奴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不仅把中原地区的农业文化和封建的政治、军事传播到匈奴地区,而且,通过与匈奴人民共同生产、生活以及相互通婚等方式,也使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为此后汉匈长期友好合作和东汉以后匈奴人同汉族完全融合奠定了基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入居匈奴的汉人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作出了贡献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v3BQnQBd8y1i3sJVt_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