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的界限,是人生的顶层,也是最终到达的远方。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自己能够看见的世界;而眼界,则决定了人生最后的结局。
你的心在什么样的层次,那么你的世界就会呈现什么样的状态与色彩,对于豁达坦然之人,他的心就是整个世界,而对于狭隘计较之人,他的心只是某一件小事。
一件琐碎的事情都能填满他的内心,他的世界更容不下其他万物,这样的人生才是一种可悲。
很多人都希望人生能遇到诗与远方,都讨厌当下的苟且,但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远方与苟且的区别,并不在于外在,而在于自己的内心。
如果你每天都盯着那些毫无意义的琐碎小事,总是计较于名利,计较于人事纠纷,那么你的生活永远都是苟且。
只有放下当下毫无意义的计较与纠葛,才能看到远方不一样的多彩,内心有一种豁达,即便是身处当下,也有超脱于苟且的思维。
你的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就是你所能到达的远方,你的心能触及的局限,才是自己人生的顶层。
惠子对庄子说:
“我有一棵大树,人们把它称为臭椿树,这棵树的大树上长满了包,非常臃肿,也不便于用墨线去衡量画线。他的小树枝弯弯曲曲的不合规矩,长在大道上,木匠们都对他不屑一顾。”
庄子就说:
“您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这两种小动物吗?你看他们龟缩着,身子也不在那里,等候着出来觅食的小动物,他们东跳西蹦,掠夺食物不怕高也不避低,一不留神就踩到猎人设的夹子上,死在罗网之中。你看牦牛,他的身躯大的像垂天的云彩,能耐可大了,但是抓不到老鼠。
你有一棵大树,却忧愁它没有用处,你不如把它移到穷乡僻壤黄阔的地方,清静无为的在树下面散步,悠闲的躺在树下休息,这样它也不会遭到斧子的砍伐。”
限制一个人的并非是外在的贫富和物质,而是一个人的内心。
当他的思维被自己的主观意识所主导的时候,他就会局限在他的“主观意识圈层”之中,这一个“圈层”是他永远突破不了的界限,然而人生的可悲,也正是源于此。
庄子的“逍遥论”就是在惠子的世俗观念之上,在惠子看来大椿树一无是处,而庄子却能够从超越世俗的角度去点拨惠子,何不把大树种在无何有之地?这难道不是逍遥的大用吗?
一个人的局限也是他的执念,所以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才是自己改善人生,优化人生结局的途径。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
心旷,则万钟如瓦缶;心隘,则一发似车轮。
心胸宽阔,就会把世俗巨大的财富看成瓦罐一样不值钱;心胸狭隘,那么一根头发也会看的像车轮一样重要。
所以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只局限在自己小的格局之中,在你所认知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更大更有趣的人生。
如果你只是被眼前那一些琐碎的小事困扰了自己的身心,那么你的一生永远无法看到那一道美丽的风景,跳出人生局限的那一口“井”,才能看到外面更大的一个世界。
就如同旅行,旅行的第一个层面是“看风景”,第二个层面是“看天地”,第三个层面是“看自己”。
当你真正看过了世界之后,才明白人生不止于自己的局限,最后才会反省自己,让自己对于世界有一种全新的认知,突破曾经的狭隘执念。
能够改变自己命运最省力的方式,就是突破思维局限,不拘束于世俗之内,只有自己的思维突破局限,才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思维变了,人生自然会跟着改变。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