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47 年 以来, 克什米尔争端就一直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关系中的核心问题,其影响已经超出了南亚,对全球的安全都产生潜在的威胁。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歧在于,巴基斯坦认为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分治未完成的议程,应该执行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明确支持克什米尔自决权;印度认为克什米尔是印度领土的一部分,是巴基斯坦占领了印度的领土。
克什米尔问题,核心是印巴两国的宗教矛盾。这种矛盾既有其历史根源,也与印巴两国的内部政治状况有关。
英国殖民者在撤离南亚次大陆前,将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克什米尔卖给印度,造成以宗教为基础分治印巴的结果。
多年来,印度与巴基斯坦为争夺克什米尔,不惜耗费巨额军费开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展开军备竞赛。自从上世纪 90年代以来,印度从俄罗斯、美国、以色列以及欧洲国家进口了大量先进武器,保持着对巴基斯坦的绝对军事优势。两国还在核技术方面展开竞赛,先后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驻扎了近 40 万军队,每年印军费开支高达22亿美元;而巴基斯坦军费开支的 1 /3也被用于克什米尔地区,使克什米尔问题呈现更加错综复杂的局面。
分治前的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地处中亚、南亚、西亚和东亚的结合部,总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被称为“亚洲的心脏”,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人口中,穆斯林约占77%,印度教徒约占20%,其余为锡克教徒、佛教徒等等。
1846年,英国殖民者为了便于统治,把英属印度的克什米尔的统治权卖给了查谟土邦的王公、印度教徒辛格,以换取其出兵援助英国在克什米尔周边地区的军事行动。从此,信仰伊斯兰教为主的克什米尔被置于以信仰印度教为主的查谟大君的统治之下,播下了战争的种子。
英国殖民者最怕的是什么?是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联合起来,将他们赶出这块土地。所以,英国人极力挑拨离间克什米尔的教派矛盾,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他们笼络、承认土邦王公政权,把土邦当作它殖民统治的支柱和抵挡印度独立运动的防波堤;并利用政党之间的矛盾,把群众斗争的矛头引到教派斗争上,去坐收渔人之利。
1947 年,英国殖民者通过了《蒙巴顿方案》及《印度独立法》,将英属印度分为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自治领地和以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自治领地,让克什米尔等多个土邦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自治领地,或成为独立国家。由于当时统治克什米尔的克什米尔大君是印度教徒,因此克什米尔表示愿意加入印度;但当时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人口占将近八成,, 因而巴基斯坦拒绝接受克什米尔加入印度,要求由克什米尔人民公决其未来。这也导致了两国家间的第一场战争。战后,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五分之三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其余则由巴基斯坦控制。
战争导火索的蒙巴顿方案
1909年,英国为了稳固在印度的地位,颁布了一个 新的法案———《莫莱-明托改革法案》,在法律上确认了“分别选举”的原则。
《莫莱-明托改革法案》是别有用心的。“分别选举”是按信仰和阶级来区分,意味着克什米尔彼此敌对的政治阵营的形成,进一步刺激了各种教派势力进行争权夺利的斗争,鼓励了教派组织和教派政党的建立,对印度社会的教派斗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战以后,克什米尔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斗争,英国政府一方面开始着手制定撤离政策,另一方面继续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制造教派矛盾,挑起教派冲突,力图继续保持在南亚次大陆的影响力。
1947年,在英国的授意下,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发表了《蒙巴顿方案》,将印度分为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并授予各土邦自由选择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的权利。
通过蒙巴顿方案,英国给予各土邦自行决定加入印巴的选择权,但否认其拥有独立权,为土邦问题的产生埋下了祸根。
因为根据蒙巴顿方案,克什米尔土邦应该加入巴基斯坦。但是,蒙巴顿却鼓动伊斯兰会议,要求英国政府宣布克什米尔脱离印巴而独立。克什米尔问题就是英国采取双重标准、另有所图的产物。因为印巴两国独立之时,绝大多数土邦基本按境内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人数以及就近原则,分别加入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但克什米尔土邦显然情况与其他土邦不同。
克什米尔土邦历史上与巴基斯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且土邦内大部分居民为穆斯林。但该土邦的王公辛格却是一个印度教徒,他担心加入巴基斯坦这样一个穆斯林国家,会失去其统治地位;但又怕加入印度会激起土邦内广大穆斯林的反对。所以,他提出了维持克什米尔土邦现状的建议。
巴基斯坦率先同意了这个建议,但印度一心要将克什米尔纳入版图,在游说无果后,派兵进入克什米尔,结果导致了印巴第一次全面战争。
这场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的战争,并没有解决克什米尔领土争端,反而使克什米尔境内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克什米尔问题的困境
多年来,印巴两国为解决克什米尔问题进行了多方努力,但始终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巴基斯坦坚持主张按照联合国有关决议和克什米尔人民的意愿通过全民公决决定其归属,而印度则坚持克什米尔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举行公民投票,反对将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
从建国理念上来看,印度的建国理念是基于“世俗主义”原则, 而巴基斯坦则是以“两个民族”理论为基础。如果克什米尔最终归属了巴基斯坦,就意味着印度“世俗主义”建国原则的失败,与印度实现大国目标的政治意愿背道而驰。
对巴基斯坦来说,如果任凭穆斯林占多数的克什米尔地区加入印度,就是对自己“两个民族”建国理论的否定。这种建国理念之争,使得克什米尔争端在战略和经济之争之上,更赋予了两国国家生存合法性的争端,因此调解的难度几乎为零。
虽然早在1953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巴基斯坦总理阿里·汗达成协议,双方愿意遵照克什米尔人民的愿望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但在此后十几年中,双方围绕“公投”事宜举行的多次谈判均没有取得任何突破。
印、巴双方都认识到,克什米尔问题是复杂的国际争端,要指望在短时期内解决这一问题是不现实的。不过双方倒是在一点上取得了共识,那就是两国间的三次战争使印巴双方都认识到,武力并不能解决克什米尔问题。所以近年来,巴基斯坦开始利用利用克什米尔的混乱,克什米尔穆斯林的解放事业。
对印度来说,克什米尔大多数土地和人口都在印度的实际控制之下,印度这个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的国家是不可能放弃的。但是持续的对抗已使双方都不堪重负,克什米尔问题对于渴望快速发展经济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来说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影响了两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印巴两国能不能同时做出适量的让步呢?这种可能性不是太大。但是,双方因克什米尔问题发生全面的战争甚至核战争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印度长期宣称克什米尔是印度领土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印度领导人都很难做出妥协,因为这会被民众视为是“卖国行为”;而巴基斯坦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主动放弃克什米尔这一穆斯林居住区,在伊斯兰世界便等同于对伊斯兰事业的背叛,这是谁也无法承受的罪名。即使让克什米尔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对印巴双方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
克什米尔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本是同根、同族的同胞。克什米尔问题的解决,需要双方做出战略上的根本改变。当前印巴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诚意, 并且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愿印巴两国最终能够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使两国关系走向全面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