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战争都有美国不同程度的参与。而随着美军征战海外经历的不断丰富,关于美军战损比的问题是很多人讨论的热点。
有很多人认为,二战后美军战斗力天下无敌,即便是美军未能获胜的战争中,对手付出的代价也远高于美军。个别人甚至还说,美军不忍心杀对方太多,或美军实在不想打了才会失败的。
至于美军作战中的战损比,一比几十都是比较保守了,更夸张地还有上一比上百。
但我们要是细致探究,统一标准的话,便会发现,很多所谓美军战损比高的结论都是经不住推敲的。
打个比方,有的对比的时候是以美军阵亡人数与对方战斗损失及非战斗损失的合计来比较的,这样对比标准不统一,自然能得出美军战损比高的结论。
以著名的长津湖之战为例,双方的作战损失实际上不到1比2,但在网上却被传出了一比几十,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我们以数据来说话,所取的标准为作战损失,即战斗中的阵亡、负伤、失踪、被俘;为公平起见,我们不采用双方的战果数据,而是以各自统计为准,这也是战史中常见的自情自报原则。
第9兵团在长津湖之战中的作战伤亡为19202人,而与之交战的美第10军陆战第1师作战伤亡4433人(包含部分在黄草岭的战损)、陆军第7师战斗伤亡2670人、配属的韩军伤亡1602人,此外还有美军第3师、英军的部分伤亡,其在东线的战斗损失为10495人。
很多战史中都提及9兵团各部最后在追击中凑不出多少人来,主要是因为大量冻伤的缘故,而冻伤加上战伤的大量伤员需要很多人照顾,因此严重影响了后期追击的兵力;其实美军即便保暖条件远好于志愿军,但非战斗减员(主要是冻伤)同样高达14000人,其中半数是陆战1师的,其余大部为东线其余部队的。
只不过美军使用飞机将大量伤员后运,这才没能让伤员拖累了其战斗员及可使用的兵力,若非其空中优势的存在,带着如此多伤员的陆战1师是很难突围的。
而在西线作战中,13兵团与美军的战损比基本就反过来了,美军在此线战斗损失近10000人,志愿军战损为11536人。但此外志愿军还重创了5000人编制的土耳其旅、韩军第7师和韩军第8师,后两支部队崩溃后,其真正的损失还远大于志愿军统计。
在志愿军打得不太好的第五次战役中,我战损75429人;但美军也战损了10932人,此外还有韩军损失了3万多人,英军等其他军队损失数千人,总计战损近5万人;战损比也并非不成比例。
到了阵地战时期,由于我采用坑道工事地域空袭及炮击,伤亡率大大降低,而换装苏械后我火力则大大增强。实际在山头争夺战中,美军战损比往往还不占优势。
如1953年的马踏里西山、梅岘里东山战斗,志愿军358团对决美军最强的陆战1师,以伤亡200余人代价夺取阵地;陆战1师自己统计阵亡116人、重伤441人、轻伤360人、失踪98人,总计损失1015人;双方战损高达5比1。
这是当时纯中美两军对决的情况,实际上朝鲜战争中还有大量韩军参战,很多人在比较伤亡时韩军、英军、法军统统不作数,往往还以美军阵亡数对比志愿军阵亡、负伤及生病等战斗与非战斗损失的总数,这显然是不客观的。
当然,有人也会提到人民军的存在。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人民军战绩占30%左右(包含志愿军参战前,而志愿军参战后人民军战绩占总战绩不到20%);而对方这边,韩军损失近达百万之巨,即便减掉三成,剩下的数字为志愿军战绩,这也是相当庞大的。
而且,美军所谓战损比高的一大因素是,很多人往往采信美军的战果统计。殊不知美军战果很多时候是按照打了多少炮弹后套公式计算出的,其战果数据往往远低于对方损失。
美国人I.F.斯通在所著的《朝鲜战争内幕》一书中曾写道:
东京司令部声称,在此期间(指1951年6月到12月)敌军的伤亡人数从119.1万人猛增到了151.8万人,平均每月的伤亡人数为54500人。但此时东京司令部对敌军伤亡人数的大肆宣扬使得公众感到极为厌烦。
《纽约美国人日报》抗议道:美军军事当局采纳了报道敌军伤亡人数的政策,结果使我们的损失相对而言则小多了。
其中有社论称:他们给我们提供的敌军伤亡人数是如此令人怀疑,那么,我们又如何相信他们提供的美军伤亡数字是真实的呢?
其实到了越南战争中,美军还是这个策略,只不过由于很少有人能看到越方资料,因此战斗伤亡数据也就跟着美国走了。
以越南战争中的德浪河谷之战为例,美军统计自身损失为骑兵第1营阵亡了79人,负伤121;骑兵第2营阵亡155人、负伤124人;合计伤亡479人。
其估计越军损失为阵亡、负伤各1000余人。
但实际上越军统计本方阵亡208人,负伤146人,远低于美军预期的数字。我们不能说越方数据就一定准,但给大家一个参考。
而德浪河谷之战还是美军估计对方战损比较保守的一次,因为这仗美军并未打好,实际作战中都不清楚越军在哪个方位。事后拍摄的《我们曾是战士》这部电影中,越军那种冲击方式其实就是有一万人也不够打的。
很多人觉得在越南战争中,美军战损比在1比10以上。实际上简单一算就知道了,美军的总战损数是36万人,若真能达到这个战损比,北越武装人员死伤要有360万之巨;如果再加上南越军的战果,那么数字将更为庞大。
但显然,当时的越北不可能有360个满编师被美军杀伤殆尽,即便是加上游击队的损失,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损失。
因此在实际作战中,美军可能在一些战斗中有过1比10战损比,但绝大多数情况战损比是低于这个数据,甚至有时候是自己吃亏的。
美军高战损比的情况其实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才出现,欺负格林纳达和巴拿巴这样的战例不值得说,到了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确实达到了1比几十,甚至上百的战损比。
因为这仗基本就是非接触式的打法,伊军在地面战开始前几乎就已经崩溃,结果地面部队打了不到100小时就完事了。
可要真正进入巷战,情况就不妙了。
以1993年摩加迪沙之战为例,因为《黑鹰坠落》这部电影及相关游戏的缘故,其知名度很高。一些人还认为美军在此战中的战斗力惊为天人,战损比1比100。
殊不知就特种作战而言,此战是典型的失败案例,而即便讨论战损比,也绝对没有那么夸张。
这个所谓的1比100战损比如何得来的呢?美军阵亡了19人,武装分子死伤几千人,就这么来的。
可是美军在阵亡19人的同时,还有1人被俘,70余人负伤,2架黑鹰被击落、3架被击伤,地面装甲车数辆被击伤。
以作战统计而言,美军的战斗损失是90余人;而索马里方面,美国的估计是350人死亡,500人受伤,这是武装分子和平民死伤的合计,而即便全是武装分子伤亡,美军与其的战损比也在1比10以下,这还是有直升机和装甲车支援的情况下,还是美军精锐的三角洲和游骑兵部队。
所以二战后美军在很多次战争中的表现并非一些朋友想象得那么完美,战斗力真就那么逆天。如果采用公正标准去衡量,所谓其一比几十战损比的神话也就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