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贝豆育儿课堂(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
儿童的睡眠问题是现在许多父母都十分担心的内容。
根据全国儿童睡眠医学研究小组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儿童睡眠障碍症的发生率高达27%,也就是说,全国有将近1/4的儿童存在一定的睡眠问题。
良好的睡眠能够让宝宝保持充沛的精力,促进大脑的发育和身体的成长。帮助宝宝正确睡眠成为许多父母必须要考虑的内容。
俗话说:养育了孩子的父母没有资格睡整晚的觉。
孩子的睡眠是困扰许多父母的问题,身边同样有许多已经为人父人母的朋友在抱怨自己在生育后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一晚上从床上爬起好几次几乎成为了宝妈宝妈的标配。
调查数据显示:6个月大的宝宝,每8个就有7个,每晚至少醒一次。其中有25%的宝宝每天晚上都会会醒3~5次。
面对在夜间频繁睡醒的宝宝,睡眼惺忪的父母往往会在下意识中祭出“杀手锏”:哄睡,宝宝也常常在这种小妙招的安抚下重新睡去。
实际上,父母很少注意到,这种看似有效的哄娃小技巧,可能会对孩子的正常发育造成影响,其中这五种哄睡方式可能会伤害孩子的大脑发育,许多父母却并不放在心上。
这些哄睡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宝妈不重视,老人也习以为常
执着为孩子创造安静的环境
许多父母往往都有这样一个认识:孩子睡觉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绝对的安静。
以至于父母的精神往往是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在孩子睡着的时候,父母在屋子里走路都蹑手蹑脚的,生怕影响孩子的正常休息。
实际上,父母的这种小心和谨慎是大可不必的,孩子其实能够忍受在睡觉期间出现的干扰声音。
调查显示,孩子在3~4岁的时候已经能够自觉地培养“抗干扰”能力了,宝宝在睡眠的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外界的干扰信息进行“屏蔽”。
同时专家指出:孩子的休息环境是应该存在一定的“生活噪音”的。如果孩子在人为创造的安静的环境下成长,反而在后续的成长过程中不能保证良好的睡眠。
有动静就哄
许多父母在孩子睡觉的过程中过分地强调了自己的参与感,一旦宝宝出现抽泣或者活动手脚的情况时,宝妈也会很紧张地上前哄睡。
父母需要明白,在宝宝睡觉的时候会经历深度睡眠和浅度睡眠的过程。
当宝宝出现上述情况时,宝宝往往处于浅度睡眠的状态。父母的盲目地上前哄睡的举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正常休息。
睡得太晚
“宝宝越到晚上越精神,非要熬到很晚才睡怎么办?”
这是一位宝妈向我求助时的表达。只不过这位宝妈颠倒了宝宝晚睡的前因后果:不是宝宝喜欢晚睡,是父母的晚睡习惯,导致了小夜猫子的形成。
据统计,我国0~2岁的婴幼儿的睡眠时间比美国的同龄宝宝平均少一个小时。
习惯了晚睡的宝宝常常会变得好动易怒,往往还存在自我控制能力低下、精神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的现象。
不要依赖“摇睡”
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宝宝哭闹不停的时候,一部分父母会选择抱起孩子摇晃,希望能够安抚孩子的情绪。孩子越哭摇得越起劲。
实际上,摇睡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却仍然被许多父母坚持,甚至长辈都觉得习以为常。
过分地摇晃会使得婴儿的大脑在颅骨腔内受到很大的震动,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甚至会导致大脑和颅骨发生碰撞,出现脑出血的症状。
做父母也不应该将“自古以来”当作不讲科学,炫耀的资本。相比较于面子,孩子的安全往往是第一位的。
不要俯睡
许多父母发现,当孩子俯睡的时候,往往能够减少孩子的哭闹,符合父母的哄睡目标。实际上,这种睡姿能够为孩子埋下很大的安全隐患。
专家研究后表示:婴儿趴着睡觉猝死的风险是仰睡的2.3~13.1倍。
这是因为胎儿的颈部不能够承担头部的重量。当孩子俯睡的时候,当发生窒息时,孩子不能及时翻身自救,从而产生危险。父母在哄睡的过程中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补充】
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地休息,父母一方面需要培养孩子的早睡习惯,同时以身作则,避免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一个坏的榜样。
同时,睡之前避免孩子玩的太开心,否则大脑皮层在睡眠过程中属于兴奋状态,即使宝宝睡着了,宝宝的大脑也没有获得相应的休息。
为宝宝在临睡前换好尿片,让宝宝的睡眠更加清爽。
ps: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