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刚过,“奇葩”新闻就来了。
四川29岁的王某,爬上天台。
他说,妻子对网购太痴迷,为了买名牌包和衣物,今年到现在,已经消费了30多万。
家里本不富裕,两年多以来基本靠自己每月几千块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去年妻子网购欠下20多万,他想尽办法、用了很长时间,总算还清。
没想到不听劝阻的妻子,今年又欠下这么多。
王某压力倍增,崩溃之后,他想到了轻生。
信奉“穷也要穷得精致”的人,看似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打肿脸充胖子的潇洒背后,总有人要为此负重前行。
1
一边透支,一边精致的年轻人
不知何时,追求“精致“,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标准。
为了满足虚荣心,掏空自己也要在朋友圈假装“都挺好”。
自称“隐形贫困人口”的他们,工资就像大姨妈:准点到账后,一个星期之后就没了。
这时,“超前消费”成了救命稻草。
他们把信用卡、花呗、白条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边透支,一边期待成为别人口中“精致”的人。
《2018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90后中,28.57%的人使用消费贷款,只是为了拆东墙补西墙,偿还其他贷款。
结果往往是:月薪3千的打工族,每每晒出的消费账单都像月薪2万。
人民日报曾对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做出总结:
“能买吸尘器就不用扫帚、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
100块钱一张的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口红两三只不够,要集齐全套;
租房得独立厨卫,还要带落地窗……”
光鲜表象下,是把物质变成了生活好坏的标尺。
中国奢侈品市场调查显示,千禧一代购买奢侈品的平均次数已达到8次。
总有人在追求高配生活的路上,付出巨大代价。
苏州的王女士,是一家外贸企业员工,月薪近6000元。
工资不少,生活依旧“拮据”。
为了过上更有品味的生活,她常吃日料的商务套餐,星巴克、甜品是下午茶标配。
加上房租、日用品、朋友聚餐等开销,她入不敷出。
拆了东墙补西墙,还是欠款7万余元。
生活和工作已经够苦了,只好用其他方式来证明自己过得不比别人差。
即使余额逼近负数,还是想过得“表面光鲜”。
可一件一件的东西购入,非但没有让人等来期盼已久的状态,原本不错的生活也渐渐变得不堪重负。
选择用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生活方式来填补生活,用巨大的超前消费满足“自我价值”。
最终,催还款的短信会把人打回现实。
2
被标配毁掉的人生
对许多人来说,拼命想要活成“标配”的样子,其实是对当前身份和生活状态的焦虑:
蒋方舟聊起过:
本来并不焦急,可一打开朋友圈,大家都过得比自己好,紧迫感就油然而生。
为什么别人过得那么好,我的人生却一团糟?
为什么别人假期都去旅游了,我却只能宅在家里?
蒋方舟谈和同龄人对比带来的焦虑 / 《圆桌派》
余额逼近负数,依然想要朋友圈里光鲜亮丽。
很多网友说,“我是在为我喜欢的东西花钱,我哪里错了?”
《奇葩说》正好有这样一个辩题:“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
詹青云说了实话:你不是在为你喜欢的东西花钱,你是在为“精致”这个概念花钱。
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自己的同学找室友借钱,理由是因为和女朋友一起旅游,花了一万多的网贷,现在还不上钱了。
网友吐槽同学借贷旅游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一万多尚且可以承担,再不济,和父母求助也行。
但有时候,只敢借,不敢说。
今年上半年,21岁女孩迫于网贷还不上的压力跳楼,只留给家人一堆账单。
有勇气求助的人,有的也像那个把丈夫逼到跳楼的妻子一样,在掏空身边人的路上越走越远。
一位90后护士沉迷贷款消费。
在母亲帮忙还完20多万的贷款后,自己仍旧深陷其中。
母亲本以为帮忙还完了这笔钱,女儿就会“回头是岸”,没想到只是谎言。
挣扎良久,母亲只好拿出了领养证,断绝了母女关系。
妈妈帮女儿还完网贷后拿出养女证
欲望本没有错。
但欲望和能力之间总有差值。
当欲望膨胀的速度大于个人能力增长速度时,总有人会为此感到痛苦。
要么是你,要么是你的家人。
内心真正充实丰富的人,即使脱离了物质,也可以过得从容。
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比你更富有、更漂亮、更优秀……
人人都不想落后,但比赛永无尽头。
当你不断地羡慕别人拥有的一切时,不妨先想一想:
我现在是什么水平,我想要达到怎样的水平这样的生活,我是否承担后果?
毕竟,倾尽所有、透支自己、连累旁人得来的“精致”,谁都无法毫无顾忌地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