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喜马拉雅APP陆铭的精品课《经济学名师陆铭:中国经济72讲》
编辑|核桃精
欧洲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去过欧洲或是没去过的人,对欧洲的城市基本上有这样一个看法:有很多是小城镇。相对而言,中国的城市都太大了,有人便主张去学习欧洲去发展小城镇的模式,以此来缩短中国的城乡差距。
欧洲真的是小城镇的天下吗?欧洲的那些小城镇又是怎么发展出来的?
不从地域面积看,欧洲的城市也很大
欧洲的城市起源是城邦,在那个时期,一个城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权,独立的小王国星罗棋布。一个国家内部有统一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不同的小国之间,语言宗教文化都有巨大的差异,人口在不同国家之间不能自由流动,这不利于大城市的形成,而中国其实没有这样的问题。
判断欧洲的城市的城市人口多不多,这需要和其他国家人口做比较。比如伦敦的人口有800万,但在伦敦通勤范围之内有1200万到1400万人,大约占了英国总人数有1/6。巴黎也是一样:巴黎市的人口只有224万,但巴黎大区人口却达到了1200万,大约有1/6的法国人口集中在巴黎周围的都市圈里。
伦敦和巴黎大区的人口在1200万左右,这听起来比中国的大城市北京、上海小很多。其实中国的城市的定义和其他国家非常不一样,中国的地级市往往是由一个中心城市和周边的一些县级市所共同组成的。
以上海为例,上海虽然叫上海市,但是其实它是一个小小的省,它是由上海的中心城区和周围的很多相当于县级市的小城市来共同组成的。仅看上海的中心城区这样一个真正的城市概念的话,其实上海的中心城区人口也就1200万,相当于是伦敦和巴黎通勤区范围之内的人口。
石料建筑阻碍了欧洲城市的长大
欧洲的城市化起步早,大量的古建筑材料是石头,生命力非常强,而且欧洲人保护古建筑的观念十分普遍,这使得欧洲的城市非常有历史和文化的氛围。但是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讲,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古建筑保护的负担越重,越是会限制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的住房供应,这样就会限制城市长大。
在中国,没有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城市的建筑以木质为主,千百年之后都腐化消失了。而且近代100年里,中国的城市经历了严重的摧毁,被炮弹轰炸过,被人为摧毁过,所以很多大城市没有特别保护古建筑的需要。这些城市增加住房供应的可能性,就比欧洲的那些老城市强得多。
人口制度促进欧洲小城市的美丽
欧洲的小城市的产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性的条件--人口的自由流动。
欧洲土地是私有化的,土地连带着土地上的建筑物可以自由买卖。欧洲的小城镇之所以能够发展得比较漂亮,也是因为有大量的老年人口,用他们的退休金到这些地方去买房子养老,才形成了欧洲美丽的小城镇。
而在中国,农村地区的宅基地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最多仅允许在村民之间进行交易。可是目前农村家庭出来的年轻人都喜欢去大城市,大家都这么想。这样情况下,能把宅基地转让给谁?没有多少人会接盘的。
其实在一些旅游资源比较好的地区,哪怕农村的宅基地不可以自由买卖,也可以通过转让几十年的宅基地使用权,相当于把房子租出去,不由原来的农民住,而是长期租给进村投资的外来人口。它既给农民带来了资产性的收益,也给农村的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金。
未来某一天,农村土地的宅基地的制度应该得到突破。只有人口和资金双向的自由流动,才能够真正的让中国的乡村和周边的小城镇能够繁荣起来。
关于主播:
陆铭,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劳动经济学、城乡和区域发展、社会经济学。在喜马拉雅FM目前上架4张专辑,58个声音作品。跟着陆教授学习,掌握当下的经济形势和知识,丰富提高眼界和格局。
关于喜马拉雅:
有声图书馆,中国知名音频平台,5.3亿用户的共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