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光教授:冬季气温骤降,血压测量,人人都需要

2019-12-21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转眼间,2019已接近尾声,新的一年即将来临。那么在2019年高血压领域有什么大事件?又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研究呢?

说到大事件,近日我们得知了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王继光教授即将接任世界高血压联盟官方杂志《临床高血压杂志(JCH)》主编一职。

这是首次由中国学者担任在国外出版的国际性心血管学术杂志主编一职,也是继刘力生教授担任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后,又一值得载入史册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这不,《医学界心血管频道》特邀王继光教授与我们分享一下,高血压领域这一年有什么“值得一说”。

01

关注高血压的“管”与“治”,

中国已迈出一大步

这次继任主编一职,首先体现了这样一点——我国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量”与“质”都有很大的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数量日益增加,尽管目前中国学者文章的接受发表的比例仍较欧美低一些,但《JCH》几乎每期都有中国学者的文章发布。

因此,随着中国学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这些国际期刊杂志找到我们,希望中国学者可以更多地参与期刊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这次可以担任主编,王继光教授在国际学术领域的丰富经历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王继光教授表示,在未来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JCH》杂志的影响力,挑选出更优质的稿件,“有没有人看,有没有人引用”就是一篇文章好不好的客观证明。希望可以加强对高血压的诊治及管理的关注度,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让杂志越办越好!

02

诊室外血压的测量,

急需关注

作为近年来心血管领域的焦点,高血压领域研究很多。让王继光教授今年留下深刻印象的,是《Hypertension》上的一篇关于诊室外血压测量的大样本研究。

这项研究共纳入了17921名参与者,研究不同年龄及性别人群诊室外血压监测,包括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家庭血压检测等。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诊室外血压监测,评估高血压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血压诊断的准确性及对未来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目前,如中国最新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及其他多个指南中都强调了诊室外血压的测量,而《Hypertension》的这项研究也为指南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临床研究证据。

王教授表示,未来还需进一步开展高血压诊治研究,如诊室外血压包括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家庭血压监测等观察降压疗效,不仅仅依靠诊室血压,可能可以更充分地发挥降压治疗预防心血管疾病事件的作用,同时减少降压治疗中所遇到的问题,如低血压等。

对于存在白大衣性高血压的患者,过度治疗可能会导致低血压等不良反应,而诊室外血压测量可有效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

刚才所提及的这项研究有1万多名参与者,随访时间超过10年,有上千例致死性/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这项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诊室外血压的价值和意义。

王继光教授强调:

未来需要开展更多研究与推广工作,增加诊室外血压测量的临床应用。

03

家庭血压监测,

每个人都需要

提及诊室外血压测量,王教授指出:“无论是否为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监测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监测可提升高血压控制率,不能单纯依赖诊室血压,因为即使患者每月都去医院测一次血压,对自己血压控制情况的了解也十分有限。

家庭血压监测可较全面地了解血压控制情况,目前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仍然较低,对于提高知晓率非常有效的方法,王教授指出:“其实很简单,就是让每个人测量血压。

然而,我们不可能指望每个人都去医院测量血压,因此,王教授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家中测量血压,目前市面上有多种经过准确性验证的电子血压计,这让家庭自测变得更加可行。

因此,王教授指出:“无论是否有高血压,都应家庭自测。”对于测量的频次,《家庭血压监测指南》建议早上测量2-3次,晚上睡前测量2-3次。

这样的推荐与日常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对于测量血压的时间应尽量选择固定的时间,最可能实现的时间就是早晨起床与晚上睡前。

这样的推荐不仅是因为固定时间,与我们的血压节律也有一定关系。通常清晨血压偏高,夜间血压偏低,因此通过早晚血压监测可对血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王教授强调:

中国指南推荐的测量时间虽与欧美有所区别,但更贴近国情,更符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04

关于高血压的治疗,

目前最可靠的还是药物

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有3个方面,而最可靠、重要且常用的就是药物治疗,这也是高血压领域近年来取得的最大的成果。

近年来许多安全可靠的降压药物问世,为患者带去福音,使用药物治疗降低血压可有效保护靶器官、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生活方式干预及器械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通常不如药物治疗那样明显,但是降压治疗的基础,具体措施有: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戒烟限酒、增加体育锻炼,体重管理等,如果能持之以恒,生活方式干预也可以有效降低血压。

器械治疗目前可分为有创与无创,有创治疗近年来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去肾交感神经术(RDN)、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刺激疗法等,然而这些有创的治疗方法都尚处在研究阶段,对于临床上大规模推广为时尚早。

除此之外,无创的方法如正压呼吸机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04

气温骤降注意保暖,

密切关注血压监测

近期冷空气来袭,气温有所下降。人体为适应较低气温会进行一系列自主调节,而受寒导致皮肤血管的收缩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因此,在冬季气温变化时,保暖非常重要,一是通过衣着保暖,二是通过改变室内温度保暖。

王继光教授指出:

在应对气温变化时,需加强血压监测。对于高血压患者,需增加血压测量的频次、听从医嘱适当增加药物剂量或种类,以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而对于尚未诊断高血压的人群,自认血压正常。但随着气温下降可能会造成血压显著升高,在不知情、没有降压药物干预的情况下,这种血压的显著升高可造成严重的靶器官损伤。

因此,王教授强调:

在气候发生变化时,无论是否患高血压,都需注意血压监测。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血压,及时采取相应对策,避免不良后果!

王继光 教授

王继光,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内科学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瑞金北院高血压科主任。主要从事高血压诊治与研究工作。亚太高血压学会(APSH)主席,The HOPE Asia Network副主席,中国高血压联盟(CHL)主席,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高血压学会前执委,亚洲动脉学会(POA)前主席。Hypertension杂志副主编,Hypertension Research杂志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总编,《中华高血压杂志》副主编。截至2019年11月19日,全文发表英文论著或综述424篇,中文论著与综述161篇。

参考文献:

[1] Li, Y., Thijs, L., Zhang, Z.-Y., Asayama, K. Opposing Age-Related Trends in Absolute and Relative Risk of Adverse Health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Out-of-Office Blood Pressure.[J]. Hypertension. 2019,74:00-00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审稿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王继光教授

本文作者:辣酱

责任编辑:董小雯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