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霍钢杰
近日,一个名为“2020年会发生的几件事”的测试游戏在不少市民的微信朋友圈里“刷屏”。但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参与测试前会被获取公开信息。
记者了解到,在微信朋友圈中,类似的游戏都需要获取用户的公开信息。
有律师表示,参与此类游戏存在风险,建议市民尽量少提供个人信息,尤其是个人照片。
平淡的生活需要新鲜感,这是大多数人的心理。近日,一个名为“2020年会发生的几件事”的测试游戏满足了很多人的需求。
根据游戏测试结果,2020年,有的人会“吃大排档、吃满汉全席”,有的人会“去美国赚钱、去日本看樱花”,有的人会“吃饭有人约、看电影有人请”,有的人会“被告白、被催婚”……总之,测试结果或者“堪称完美”,或者可用于自嘲。
于是,很多人一边自嘲自己“可能是要吃成一个圆滚滚‘胖纸’的节奏”,一边乐此不疲地和朋友们分享着彼此的测试结果,进一步助长了这个测试游戏的“刷屏”。
12月2日,记者体验了上述游戏。长按微信好友分享的二维码后,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然后参与测试。测试之前,该微信公众号还会弹出“想要获得你的公开信息(昵称、头像、地区及性别)”的确认窗口,选择“允许”才可以进行测试。
“大家只图好玩,基本不会注意需要获取哪些信息,大多数时候直接就选了‘允许’。另外,在我看来,让对方获得这些公开信息并没有什么大问题,毕竟这些信息都可以更改。”参与过很多类似测试游戏的何宁说,该微信公众号获得公开信息授权后,用户可以前往微信“设置”“隐私”“授权管理”中停止授权。
何宁说,他比较在意的是玩游戏时必须关注该微信公众号:“这些微信公众号就是靠测试游戏来吸引人,然后再发布广告。这一点比较烦人。”
“测试结果说,我明年会发生的几件事是‘工作、工作、工作’。我觉得不满意,于是又重新测了一次,变成了‘升职、升职、升职’。”参与了这个测试游戏的李丽说,自己的几名朋友也参与了这个游戏。虽然答案有多种,但是明显都是提前设置好再随机生成的。
据记者了解,大多数参与此类测试的市民都抱着与李丽类似的想法:娱乐而已,不必当真。
关注微信公众号、允许对方获取个人信息、输入昵称或姓名,得到随机生成的测试结果……这样的测试游戏都需要用户经历这几个步骤。“AI面相测试”“AI算命”等游戏,除了以上的步骤,还需要用户上传自己的照片。
对此,沧州傲宇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心竹表示,如果微信公众平台只是获取头像、昵称等此类公开信息的话,一般不会泄露更多个人隐私。
如果游戏需要用户上传照片,市民就要小心了。王心竹说:“不法分子可能会使用游戏用户的面部图片,通过银行或支付系统的刷脸支付功能,盗取游戏用户的钱财。为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市民要谨慎使用自己的照片。”
记者发现,根据10月18日修订的《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此类以游戏、测试等方式吸引用户参与互动的游戏,包括“比手速”“好友问答”“性格测试”“测试签”等,都属于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