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接受人生的矛盾,才是化解矛盾的根本。
在这个世界上,矛盾无处不在,如果我们追根溯源,可以将矛盾归结为两个层面:
一:外界的矛盾
外界的矛盾是自然出现的人生苦难,这个世界施于你身上的任何东西,你都改变不了,不管一个人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上天降临在他人生的灾难和痛苦。
所以世俗之人就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一生行善,苦难却未曾放过我”,而在佛教思想中,则将此现象称为“万事皆有定数”,并且归类为前世的因果。
二:自己内心的矛盾
自己内心的矛盾,就是因为接受不了外界的矛盾而产生的矛盾。
我们刚才也说到,有一些事情是你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的,但世俗之人面对这些问题时,内心却充满了各种嘈杂和痛苦,因为他们抗拒人生出现的一切灾难和祸患。
当你的内心越是纠葛和痛苦时,负面情绪则会对你的人生造成二次伤害,轻则伤害身心,重则会因为纠葛的情绪产生错误的言行,使自己的人生产生二次磨难。
想要解决这个矛盾根源的智慧,就是学会接纳人生出现的所有痛苦,在你面对那些自己改变不了的矛盾时,接受矛盾才是化解矛盾的根本。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外界的事物不能强求,所以关龙逢被诛杀,比干被杀害,箕子被迫装疯,恶来恶去,桀、纣灭亡。
人主没有不希望他的臣子是忠诚的,但是臣子忠诚却未必得到人主的信任;伍员被沉入江,苌弘死于蜀地,把他的血收藏起来,三年变成了碧玉;父母没有不希望他们儿子尽孝的,但是儿子尽孝未必得到父母的疼爱,孝己受父母虐待而担忧,曾参不得父母之爱而悲愁。
在这里,庄子借用了忠诚、昏君、孝子等三个例子向世人说明“凡事不可强求”,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臣子是忠诚的,但是当臣子对君主忠诚时,君主未必会完全信任臣子;世人都希望自己遇到一个孝顺的子孙,但是如果遇上没有德行的父母,不懂得疼爱子孙,即便是子孙非常孝顺,也改变不了父母不爱自己的事实。
庄子举的例子就像人生切实的纠葛和矛盾,在人生中,一个好的丈夫未必会遇到一个好的妻子,一个好的妻子未必会遇到一个好的丈夫;一个努力的下属可能也会遇到昏庸的上司。
不是自己不够努力,而是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别人不喜欢你这一个事实,就好像对于人生的苦难,不管有的人生怎么努力,人生也总会被悲剧“串联”。
当我们遇到自己改变不了的事实时,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外物不可必”。
外事是不可强求的,所以就不要强求,不能改变的事情,如果强行改变,只会在自己内心增加二次矛盾,这也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
当我们遇到外事纠葛时,在自己的内心学会接受和化育,矛盾无处不在,但是不要让矛盾再次建立,看开看淡,反而能够在矛盾之中获得一个新生。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在易学之中,一直讲究阴阳平衡的道理,因为万事都有阴阳两面,而事情也有阴阳两面不同的影响,即便看似一个痛苦的事情,只要你愿意接受和化育,利用痛苦作为自己人生的跳板,也会站在人生更高的位置。
这是世间的规律,我们可以观察身边的人会发现,所有站在高位获得舒适生活的人,他们之前一定有一段负重前行的生活,或者他们当下正在经历我们看不见的痛苦。
又比如,生活中那些看似幸福的人,他们的人生过往中也承担了别人想象不到的痛苦,而正是因为他们学会了面对和承担痛苦,所以在学会承担的那一刻便学会拥有幸福的能力。
因为拥有幸福的能力之中,就包含了“接纳痛苦”。
所以请相信,人生是绝对公平的,一切都源于自己的态度,当你愿意接受矛盾时,不但能解决矛盾,还能从矛盾中受益。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