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剧场”最后的底牌,来了

2020-09-22   第十放映室

原标题:“迷雾剧场”最后的底牌,来了

宁理饰演的瘦弱男子,拖着半人高的行李箱,挤进人潮涌动的地铁站里。

镜头拉近,他的额发都被汗水浸湿成一绺绺,紧贴着头皮。

再看他神色慌张,眼神也躲躲闪闪。

有经验的人一瞧就知道:这人铁定有鬼。

果不其然,被安检拦截的前一秒,他拔腿就跑。

他边跑边挥舞着手中的遥控器,大喊:“我这有炸弹!”

话音刚落,围观群众就像炸开了锅似的,四处逃窜。

现场秩序瞬间乱成了一锅粥。

经过一番艰难的对峙,神秘男子总算被制服。

赶来的防爆专家小心翼翼地打开箱子,准备拆弹。

骇人的是,众人发现里头藏的不是炸弹,而是一具尸体……

短短几分钟,故事就集齐了悬疑剧的高能要素,留下无限遐想。

到底是什么人,胆敢在地铁里抛尸?

凶手和受害者之间又是何等的深仇大恨?

《无证之罪》里的“李丰田”果真要坐实“反派专业户”的名号了么?

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我果断入坑了——

《沉默的真相》

细心的朋友应该注意到了海报右上角的logo。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本剧的战略地位变得尤为特殊。

对于 “迷雾剧场”而言,《沉默的真相》不仅是真正的压轴作,更是仅剩的底牌。

如果炸场失败,这块国产悬疑厂牌将沦为“哑炮”;

对于观众而言,它的成色决定着延续整个夏天的期待,是否值得。

好在,本剧默默用 9.2的高分做出了回应。

世上从来没有毫无由来的爱恨,也不会有从天而降的馅饼。

所以你八成想问,它到底何德何能?

答案是,除了卡司阵容豪华之外,本剧最大的底气在于“出身”。

剧集改编自紫金陈的小说《长夜难明》。

它既是作者职业生涯中的口碑Top1,也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作品。

在被迫“缩圈”,求生欲满满的业界看来,这个涉及“官商勾结”、“权色交易”的故事显得尤其敏感。

不止是从业者,连读者都在评论区里开启了自我审查式的褒奖:

除了把握尺度,原著改编的难度还在于多重时空的呈现方式。

2010年,江潭市刑警队长 严良(廖凡饰)在追查“地铁抛尸案”时,发现死者与嫌犯的关系非同寻常。

顺着蛛丝马迹,他很快翻出一桩牵涉甚广的陈年旧案;

2003年,时任平康县检察官的 江阳(白宇饰)忙于搜集证据,想替冤死的大学同学侯贵平翻案。

翻案过程中,他与当地的刑警队长李建国,展开了一番正邪博弈;

2000年,亲眼目睹学生丧命却无力挽回的 侯贵平(陆思宇饰),在悔恨与愤怒中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临死前,他悄悄留下诸多线索与谜团,从而为整个故事的发生提供了契机。

以上案件环环相扣,而且互为因果。

对此,有人形象地做出了比喻: 套娃

剧中,三条时间线走的是 交叉叙事的路子。

如果是非原著党,光是捋清线索、人物关系、前因后果,恐怕就得费点时间。

况且,小说里可以随着人称的转换,任意切换视角。

但落实到剧情的推进,却不可能这么任性。

为了兼顾效率与观感,使故事不至于显得杂乱无章,主创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和交叉剪辑。

尤其是部分镜头的衔接,甚至营造出了跨时空对视的错觉。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主角三人同时回眸的平行剪辑。

光明与黑暗,绝望与希望,陌路与坦途。

暗藏玄机的打光,提前昭示着人物的命运。

一切诚如预告片所说,“在三个时空里,他们都选择了向前。”

刚刚揭开冰山一角的侯贵平,正在日历前踌躇。

即便身处于光天化日之下,上帝视角全开的观众还是能get到——他即将被黑暗吞噬。

路灯下的江阳,被晦暗的光线所笼罩,暗示着他将踏入漫漫长夜。

在警署里整理头绪的严良,整张脸几乎被阴影覆盖——要想迎接希望的曙光,就必须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原著的画风、制作班底的创作风格,往往决定着剧集的底色。

相比起《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的整体风格显得朴实沉稳。

一来,没有太多的隐喻和寓言。

二来,没有诡异的片头动画与“阴间配乐”等视听元素。

这意味着,它缺少暧昧的解读空间,也少了些全民解谜的参与感。

剧中所能用来征服观众的武器,仅剩下“故事”和“人物”。

每起冤案背后,大多有个坚持上诉,不肯放弃的家属,专业律师管这叫做“滚钉板”。

光看字面意思也知道,“滚钉板”绝不是什么轻松的好活儿。

在全国瞩目的“张玉环案”中,多年来替他四处奔走、递诉状、聘律师的是哥哥张民强。

侯贵平案中,舍得一身剐也要坚持诉冤的人正是江阳。

与想象中的“孤胆英雄”不同,他开始只是一腔热血的理想主义者。

但法律专业出身的他头脑清醒,做事讲究权衡利弊,同时又是一个务实主义者。

因而他答应替侯贵平翻案,初心也不仅仅是捍卫正义。

当侯贵平生前的女友 李静(谭卓饰)表明来意时,两人的表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一个满脸轻松,另一个无比凝重。

直到女友准备翻脸了,他才勉为其难地点头。

当他正式接手此案,才明白这潭水到底有多深:

验尸报告被篡改,当事人被收买,线索被掐断。

原先经办此案的刑警队长李建国更是没安好心,总在敷衍了事。

别说查案过程处处碰壁,就连重新立案都成了难题。

如此看来,当中的利害关系,的确不是他一介检察官就能承担的。

那怎么办,还要不要继续?

向来理智的江阳,当然萌生过退意。

“火锅三兄弟”的陈明章和朱伟,也多次劝他放弃。

促成他转变的契机,则是个人对抗官僚体制时的绝望与无力。

越靠近真相,他就越是体会到个人的渺小。

每当案情推进到关键点,就必定有人抢先一步,销毁证据——

诬陷侯贵平强奸的丁春妹,说出真相之后惨遭灭口;

正准备招供的黄毛,被闻讯赶来的李建国拦截了;

负责杀人灭口的王海军,也死于胰岛素注射;

就连江阳本人也被诬陷索贿,入狱三年。

这道官商勾结的“铁壁”,撞得他头破血流。

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

对此,故事里设置了不少对照组。

急于拿到封口费的王海军家属、身居高位却选择明哲保身的吴检、为了利益出卖灵魂的李建国。

甚至,还有把“注意安全”挂在嘴边,懂得知难而退的陈明章。

他们有的是贪图一己私利,有的是考虑到家人的安危。

多年前,在侯贵平遇害之际,有人偷偷递交了份关键线索给吴检。

但他没有向上呈递,而是保持沉默。

直到江阳出狱,良心不安的他才终于吐露真相,把线索转交给了对方。

面对江阳的诘问,吴检只得愧疚地低头,哽咽道:

对不起,我根本就没有你当时的勇气。

从宣判死刑到改判无罪,张玉环案这场诉讼马拉松持续了整整27年。

从含冤而死再到沉冤昭雪的大结局,江阳献祭了人生中最美好的7年。

我之所以要着重强调张玉环案,不仅是因为受害者的遭遇相似,更在于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的复杂性——

在公权力面前,他们脆弱到毫无招架之力。

为了试图翻案,江阳一行人付出了惨烈的代价:金钱、青春、前途、自由等等;

在命运面前,他们却又如此坚韧。

为了追求心中的公理,他们拒绝投降,而是坚持到最后一刻。

尤其是江阳,他选择以身殉道,用最决绝的方式召回司法公正。

真相,终于不再沉默。

尽管有《隐秘的角落》珠玉在前,对于主创团队能否把握好改编火候,我还是存了几分担心。

不过担心的倒不是魔改剧情——如你所见,剧本的脉络相当清晰扎实。

而是能否改善原著中干瘪单薄的人物形象、突兀的性别刻板印象,使之变得血肉充盈。

不瞒你说,我原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本剧很可能会重蹈《在劫难逃》的覆辙,变成“干货满满”的“硬核推理剧”。

好在,最后的呈现效果还是超乎预期。

张弛有度的多线叙事、像模像样的群像戏,有力地撑起了整部剧的骨架。

剧里,卡恩集团一直在利用权色交易,来巩固自己的商业地位。

李建国和小混混黄毛,则是卡恩集团的看门狗。

一个帮忙掩盖事实,另一个帮忙物色合适的对象。

比如,小镇上那些心思单纯的学生和纺织厂女工。

这天,一直被逼迫和催促的翁美香本来打算让侯贵平出手,帮忙甩掉黄毛。

急着赶回镇上的侯贵平,无视了她的求救信号。

于是,黄毛当着侯贵平的面,带走翁美香,把她交给了权贵。

我还记得《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备受煎熬的思琪曾和伊纹姐哭诉:

“我宁愿做个媚俗无知的人,也不想看过世界的背面。”

是啊,如果有的选,谁不想做永远蓬松柔软的棉花糖少女。

可事实上,世界的背面不会放过任何人,除了“阴影”本身。

后来,深感绝望的翁美香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咽下了这个世界对她的伤害。

得知真相的侯贵平痛苦地说,“我永远忘不了那个眼神。”

被“愧疚”唤醒的良知,促使他化身为暗夜里的一盏孤灯。

闪烁微光的同时,也照亮了更多黑暗。

小说里,严良只是个负责穿针引线的功能性角色。

除了身份背景,他的情感经历几乎一片空白。

剧里,他变成了冰凉却有温度的人。

外人眼中,他办案能力突出,是专案组钦点的天选之子。

另一层真相是,人到中年、妻离子散的严良活得分外孤独。

破案,成了他仅剩的生存动力。

最让人心酸的的,是他逮捕朱伟时的自白:

“除了我兄弟刘明洋,我连个说话的人都找不着。”

哪怕身处绝境,朱伟也有互相依偎的同路人。

相比之下,不被他人接纳的严良,却只能和精神失常的前队友聊天。

绝大多数刑侦剧里,警察和罪犯之间仅有“猫和老鼠“式的对立关系。

偶尔,也会有像《心灵猎人》这类剧,带来更进一步的探讨:

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而在《沉默的真相》里,孤独的警察和孤注一掷的罪犯,却滋生出了微弱的共鸣。

而这种共鸣,恰好就是法理与人性之间的缝隙。

另外,本剧还新添了一条记者 张晓倩(黄尧饰)的原创支线。

原本,我以为这是在效仿《我们与恶的距离》。

试图通过引入“媒体监督”,与“公检法”、“个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直到大结局,我才发现这是条埋伏多年的“引线”。

她的存在,既是江阳等人的希望,也是罪恶留存于世的证据。

顺便,也给剧情反转留足了空间。

关于她的真实身份,咱就不剧透咯

夹带私货”,这是人们用来指责编剧的惯用理由。

在我看来,“私货”其实是“自我表达”的别称。

而创作者,总归会有表达欲。

就像原著作者紫金陈在微博坦陈,《长夜难明》是他所有作品中唯一能体现个人价值观的独苗。

正是对外输出的执念,让他甘愿扛下翻车的风险。

“我很不确定这个故事是否会受市场认可。”

“虽然爱钱,但是我从事写作,多少还是有点精神追求的。”

剖开《沉默的真相》外层紧实的“瓤”,里头还藏着更隐秘的“籽”:

钱权共谋、底层失语、公权力对个体的绞杀、利益对人性的腐蚀。

所以与其说这是个简单的“勇者斗恶龙”,亦或理想主义者对抗黑恶势力的热血故事。

倒不如说,它是部低配版《官场现形记》。

它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不可见的“权力”是如何被彰显,又是如何渗透进生活的每一根毛细血管。

比如,江阳和李建国的第一次正面battle的对手戏。

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打官腔。

虽说内心既不屑又窝火,但嘴上还是不忘恭维一番。

为了显得事出有因,江阳还特意编出借口,说是侯贵平家属要求立案调查。

而李建国呢?

看似有理有据,实际却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口吻,就差没直说:

“你小子算哪根葱?”

明面上,两人一团和气、进退有度。

然而,我却仿佛看到了无形的刀光剑影闪过:

迂回、客套、假笑、指桑骂槐,双方愣是没嘴软。

一个是笑面虎,表情淡然随意,说出来的话却直指要害。

另一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空有蛮劲,可惜输在沉不住气。

最后,笑面虎拂袖而去,只留下江阳在原地气到跳脚。

一场文戏,先是揭露了两人的道行高下。

再者,也赤裸裸地戳穿了官僚主义的虚伪。

不仅如此,“官位比拼”还代替“理性思维”,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江阳被李建国怼回来,忙不迭地跟人抱怨时他的第一反应是:

咱俩明明平级,他凭什么跟我拽?

很显然,相比起程序正义,级别够不够才是关键。

起初,陈明章完全不看好江阳,认为他的胜算不大。

毕竟,他的职位和资历就摆在那儿,摆明了斗不过地头蛇。

直到听说吴父是副检察长,原本讳莫如深的陈明章才终于松口,表示愿意提供验尸报告。

“官位大小”,则是决定案件能走到哪一步的“通行证”。

眼看进度不顺,江阳决定向未来的岳父求助。

吴父痛快答应,当即决定帮他找丁检察长求情,让他帮忙疏通关系。

正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

在整个案件调查中,李建国是阻挠主角办案调查的主力军。

他是刑警队长,仅比老朱高一级,但随时可以把他支走。

事实上,当处于权力的末梢神经时,“微小”与“庞大”的相对关系亦随之颠倒。

否则,李建国也不可能有机会频频介入案件调查,乃至一手遮天。

主角们不惜以身试法,精心策划了“地铁抛尸案”和“连环爆炸案”,目的何在?

不就是为了挑起社会舆论,顺势引起高层官员的介入,让李建国等人无处可逃。

如此简单粗暴的博弈方式,像极了牌桌上的赌徒——

谁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全看谁手中捏着更大的牌。

为了强调这点,剧中构建了一组意味深长的构图。

双方分坐两边,要么喝茶,要么对话。

而后,镜头拉远,画面被均匀地切割。

上位者向下位者的施压、权力的无声抗衡,便尽数浓缩于这一帧画面。

更戏谑的,还是朱伟这个人物。

从他身上,你能时刻感受到权力运作的痕迹。

“平康白雪”的称号,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和品德的赞许,更是老领导赋予的神秘光环。

借着这层关系,他经常有恃无恐,敢和领导作对。

后来,同样是违反职业纪律,失去准岳父庇护的江阳锒铛入狱。

屡屡犯禁的朱伟能侥幸保住公职,全因有政法界人士出面替他求情。

矛与盾,正是权力的特殊属性。

它既可以随心所欲地摧毁和践踏个人的尊严,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的安危。

坦白说,《沉默的真相》绝非完美无瑕。

平庸乏力的镜头语言、稍显累赘的枪战戏,节奏拖沓的大结局。

以及肆意插播的小剧场和广告植入,严重破坏了观感。

出于谋篇布局的考虑,故事又在时间线跳跃的过程中牺牲了更绵长的情绪发酵。

观众与人物的共情经常戛然而止,导致泪点被稀释。

甚至有人吐槽,这剧就像一锅总在升温,却永远煮不沸的热水。

更不用说,还有多处肉眼可见的妥协和删改。

比如,原著中的受害者年龄被改动,从未满14岁上调到刚满18岁等。

但多数观众没有因此吝惜好评,反而难掩激动情绪,纷纷泪目。

仔细想想,这大抵也是种对于公理与正义的诚挚召唤。

长夜漫漫,终有向阳日。

但愿,这句话也能献给未来的国产剧吧。

你觉得《沉默的真相》怎么样?

wangxiaowo929@163.com

隐秘的角落

长夜漫漫,终有向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