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海陆丰全境部分古迹遗址,呼吁大家认识保护我们仅有的文明

2019-07-25   汕尾海陆明珠

1. 长青古堡

在甲东镇长青村南一公里处的山峦上。建于明洪武初年,是明代碣石卫军防御城堡。堡坐东向西,左有叠叠山峦为靠,右跟莲花山隔涧相峙,前临港湾,是瀛港船舶出入的航道口。堡平面长方形,长35米,宽30米,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城墙高5.5米,厚2米,用三合土夯筑,西面城墙南侧设有方形石门。堡内筑有营房和铳礅炮架,两排台阶可登上炮位。墙顶南面筑有平面圆形、直径3米的了望台,台上置有旗杆石夹。城堡重于防御,十分坚固。相传此堡由碣石卫配备旗兵百员,大炮五门,在明代中叶抗倭御寇立下的汗马功劳。现城堡依然屹立在海边山颠

2. 博美天后宫

在博美镇。据史料载:博美镇林氏,在南宋末年为避兵乱从福建莆田迁居于此,始建天后宫,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建。宫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前殿供奉木雕天后圣母神像;后殿供奉观世音菩萨佛像。宫内保存有清嘉庆年间传胪林飞鹤题刻"泽润琼林"匾额。宫前26米处置有一座古戏台。戏台平面为长方形,台基高1.5米,用砖石垒筑,通面阔12米,通进深10米。建筑为重檐琉璃歇山顶。台内梁枋雕饰有各种精美的艺术构件,以狮子戏球最为特色。垂戗脊用瓷片嵌饰仙人、吻兽等图案。整座建筑外观浑重气派,高雅隽秀,且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特色,是陆丰保留完好的戏台建筑。现辟为旅游点。

3. 新陆银行旧址

在河田镇。1949年初,全国解放战争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国民党反动派不甘于打败,仍在垂死挣扎,疯狂吮吸民脂民膏,加紧推行反动的金融政策,大量发行"金元券",币值一落千丈,人民生活急剧恶化。这时,东江解放区迅速扩展。5月,陆丰县委和人民政府为保障解放区劳动人民的利益以及对部队和党政机关的供给,迅速整顿社会金融和物价的混乱状况,经中共粤赣湘边区委批准,决定建立"新陆银行",发行"新陆券"。新陆银行建立后,中共江南地委任命陆县长郑达忠兼任经理,县府财政科长麦友俭为副经理,曾文为银行营业办事处主任,会计郑继来、出纳许宜负责新币发行、支付、兑换等业务。行址设在河田镇。发行的新陆券纸币面额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等6种,并印有"行长郑达忠"字祥,发行的量达60万元。新币在海丰、陆丰、惠阳、紫金等县流通,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同年9月,根据上级指示,为建立华南解放区统一的本位货币市场,新陆银行与潮汕解放区的裕民银行合并,成立南方人民银行,并在潮汕、东江、梅州设立分行,发行南方券,逐步收回新陆券。从此,新陆银行宣告结束。新陆银行的建立和新陆券的发行,时间虽不长,但为支持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旧址为三合土木构筑的二层楼房,面积100平方米。建国后按原貌维修,现保存完好。

4.田尾山遗址

在碣石镇田尾山。田尾山是碣石镇南面屏障。山的北面多为花岗岩大石,悬崖峭壁,甚为峻险;而南面临海,四季暖和,草木丛生,山腰平旷。遗址在此处约200平方米。1955年曾在此采集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镞和石锛等器物。1985年又采集至夹沙陶和硬陶残片。据近年来再次勘查,此山石穴岩洞多处,很适合古人居住渔猎生活。遗址今未挖掘。然而田尾山那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已成为今天"粤东旅游黄金海岸"的重要景点之一,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

5. 汕尾青铜时代遗址

汕尾市青铜时代遗址包括宝山楼遗址和后门青铜兵器出土点。其中,宝山楼遗址位于东冲镇宝山楼村东侧谷中的龙岗埔;后门兵器出土点则位于海丰县后门镇东南两公里处。

宝山楼遗址距今约2500多年,约为西周至春秋时代。在这里发现了青铜斧、青铜铃、青铜石簪的石范,说明这一遗址当时是一处很重要的青铜器铸造工场。而后门青铜兵器出土点是1984年4月,当地群众在这里挖贝壳时的。当时发现了10多具骨骸,其中三具没有头骨,其肋骨处分别插着三件青铜兵器:短剑、矛和箭镞。据考究,它们是青铜时代铸造的。但为什么其中三具没有头骨呢,这可能是春秋时代南方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战胜者对战败者中受伤、战死或俘虏的首领,进行"割头请功"或"割头示众"而造成的。

6. 沙角尾新石器时代遗址

在捷胜镇捷胜城东南三公里处临海山坡上。东面背山,西面临海。因西北面紧靠沙角尾村,而取名"沙角尾遗址"。1936年英籍芬戴礼神甫和意大利籍麦兆汉神甫发现。遗址地表采集的多为磨光石器,器物主要有长身石斧、石锛和少量的有肩石锛,还有呈柳叶形的石箭镞。陶器主要是一种矮圈足陶罐,饰曲折纹,腹部饰一周附加堆纹,有的罐口沿带流。器表饰绳纹、斜方格纹、叶脉纹、曲折纹等。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多年。为研究海丰沿海地区史前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7.菝仔围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在遮浪镇施公寮半岛菝仔围村东北面。北面1公里是碣石湾,西1公里是白沙湖,遗址所在地是东西相对的两个馒头形小山岗相连的沙丘,面积约1.2万平方米。遗址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地表器物散布俯拾皆是。石器,主要是一种横截面呈梯形、刃口多数成弧形的长身锛。有一种成弧凹形刮削器,有少量的有段锛。还有穿孔石斧、石箭镞、石矛、石戈等,而且还出现石制饰物。所有石器都通体磨光,种类较多。除了磨光石器外,还有较多的半成品打制石器和石制工具,说明这里是一处石器制造加工场。陶器,以夹砂红陶和夹砂黑陶为主。也有夹砂灰陶和泥质软陶。陶衣呈黄褐色。器形多为敞口、斜肩、鼓腹、圜底。器物有圜底釜、大口尊等,器表饰绳纹。还有亚腰圆筒形陶器座和有两个犄角状的陶支脚。泥质软陶,呈浅红色或浅灰色,器形多见敞口、斜肩、鼓腹。主要器物有大口尊、圜底釜等。器物的肩和腹部用手制,口沿用轮制。器表饰方格纹、圆圈乳丁纹、斜方格带凸点纹等纹饰。有的罐口沿对称的两边有两个圆形小孔。还有一种泥质软陶,器表饰云雷纹,烧制火候较高。其文化特征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8. 东坑南新石器晚期遗址

在捷胜镇东坑村。东临东坑湖,西2公里是东坑盐町,南距东坑海1公里,北距东坑村2公里,面积约3.5万平方米。因位于东坑村南侧而得名。约于1938年麦兆汉神甫发现。地表散布遗物相当丰富,有石器和陶器。石器主要是弧凹形刮削器、梯形石锛、石镞、石矛、石戈等。陶器有夹砂黑陶和夹砂红陶二种。主要器类是敞口罐,还有一种矮圈足夹砂陶碗,器表饰绳纹。泥质陶有浅红色和灰色二种,一种为带流把壶,还有一种直口陶罐和烧制火候较高的陶钵,器表均饰方格纹或双线方格纹。有的已烧制成近瓷的硬陶。该遗址出土器物经碳十四化验,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

9.汕尾市发现商代早期生活遗址

在汕尾市城区马宫镇发现的石脚桶商代居住类遗址,日前被确定为该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经省有关专家鉴定,该遗址为省内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时代早期生活遗址之一,具有重大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据了解,该遗址的发现最初是由该市城区马宫镇粮管所下岗职工陈业提供的线索。陈业一向对文物有着特殊爱好,经常外出四处搜寻。他在马宫镇埔埕村白沙浮海滩的石脚桶捡到十几片陶片,经反复观察,认为可能是古代文物,就将陶片拿到该市博物馆。市博物馆有关专家看后认为,该陶片很有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物,就请陈业带他们到发现陶片的现场,确认该处为有价值的遗址。市博物馆于是马上向省考古研究所报告,省考古所派了3位专家前来鉴定,认为该遗址为新发现的青铜器时代早期生活居住类遗址,而且保存状况完好,有很高的历史和学术文化价值。

据介绍,该遗址南北长160米,东西长220米,基本遍布马宫镇埔埕村白沙浮海滩的石脚桶沙丘。其南面向大海,高出周围地表约2米,北部边缘有一东西走向的人工沟,从这条人工取土沟的断面可见其表土层厚约30厘米,下有30至60厘米的灰色沙丘堆积,再往下是黄褐色砂质生土。

从该遗址这条人工取土沟往下挖,可以看到沙土中的各式泥质陶器碎片,有夹砂红褐色绳纹陶片、红或灰色泥质细方格纹陶片等,花色繁多。仔细寻找还发现了双肩石锛等青铜器时代早期的生活用具。

10. 丘东平故居

位于海丰县梅陇镇马福兰村。马福兰村是广东海丰县一个典型的南方小村落,共三十来户人家。丘东平同志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金色童年,后来投身彭湃同志领导的农民运动。

1910年5月16日,丘东平诞生于这个村庄前列的一间三合房里。这就是牵人心魂的丘东平故居。丘东平在这里所用过的一些遗物,现在珍陈在梅陇中学内的东平纪念室中,其中有丘东平童年时代穿戴过的衣帽,有他参加农民运动时用过的铁尖串。这间三合房与丘东平有着不可分割的情缘。他早年读书都走读,每天中年和晚上都回家,以后去县城陆安师范就读,也常回来。1926年春,16岁的丘东平就参习了农民协会和少年先锋队,还当上了县农民自卫军总部的文书。翌年5月,他左胫生毒疮,又患胃病,山上缺医少药,组织上让他回家治疗。这时,反动派重金悬赏要捉拿他,故寻请一位同情革命的医生化装为买牛佬常来诊治。中共东江特委委员杨望几次前来看望他,都叮嘱他要认真治病,但绝不可大意。6月15日,一伙保安队突然闯进房里,但看到躺在床上的,是一位头戴狗头帽、面黄肌瘦的矮小孩子,误信他是丘东平之弟,他才侥幸脱险。经过十多天的治疗,丘东平虽末痊愈,却会走动了。一次,敌人两个暗探尾随“牛贩子”医生进村,幸得丘东平眼尖,及时发觉,才得以逃脱。又有一次,敌人来清乡,一下子就把村子包围了,丘东平机警地混入外乡来割草的人群逃了出去。后来,丘东平辗转奋战,于1941年7月牺牲于苏北战场上,年仅31岁。

11. 大华烟墩

在汕尾市区新港大华管理区西北侧山顶上。海拔400米,东北面可了望汕尾港全部海面,西南面可俯视捷胜海面,视野广阔。明末清初,海丰沿海一带常有郑成功反清复明的队伍活动,又有苏成、苏利的反清队伍的活动。清政府为了镇压这些反清队伍,还要防倭寇的侵扰,于康熙年间,沿海岸线一带临海高地多处建立烟墩、炮台。据《海丰县志?邑事》记载:"康熙十年春沿海各处墩台告成。"并说明:"邑自展界奉旨建造沿边墩台,邑令范逢春倡率鸠工单骑巡督易于告成也。"大华烟墩是海丰沿海墩台中的一座,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墩用石块拌红粘土砌筑,平面方形,长、宽各5米,高4米。西侧有石砌台阶,台阶西侧7米处有长5米,宽4米的房屋墙基,似为士兵住所。周围用花岗岩石块砌筑长34米,宽25米长方形围墙。现残存墙基。

12. 沙坑北遗址

在捷胜镇捷胜城西南4公里。东南面约1公里是沙坑村,南面距龟龄海约2公里,逶迤的丘陵山地成为该遗址北面的天然屏障。因位于沙坑村北侧,而取名"沙坑北遗址"。约于1936年英籍芬戴礼神甫和意大利籍麦兆汉神甫发现。现遗址破坏严重。出土文物有磨光凸面石斧。陶器多数是夹砂粗陶,有陶罐、釜等。器形呈敞口、斜肩、鼓腹。器表加浅褐色陶衣,饰绳纹、刻划纹、篦点纹等。烧制火候低。还有制作精良的泥质软陶圈足盘、敞口罐等,并有彩绘圈足盘出现。敞品罐的颈部有较精细的刻划纹右篦点纹。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6000,5000多年。对研究海丰地区史前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13. 汕尾基督教堂

在汕尾市区凤山西侧礼拜堂巷。英国神甫于清末从香港前来汕尾传教,不久,建立基督教堂,传授圣经。为扩大教会影响,发展教徒,神甫还出资在教堂西侧建立"作矶学校"和"福音医院",从香港请来教师、医生,分别担任作矶学校的老师和福音医院的医生。福音医院主要开设西医,并吸收当地知识青年到医院跟班学医。民国时期,福音医院培养出海丰第一批西医医生。1927年海陆丰苏维埃政权时期,该医院培养毕业的梁修之等几位西医生,自动到红军后方医院为红军官兵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作矶学校和福音医院均已毁坏,只存基督教堂。教堂坐西向东,仿西方教堂式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面宽15.7米,进深21.7米,占地340.69平方米。

14. 坎下城堡遗址

在汕尾后径村西南侧,地名"坎下",南临汕尾海。明代后期,倭寇常到汕尾港一带抢掠,百姓不得安宁。崇祯九年(1636)礼科都给事叶高标上奏崇祯皇帝,在该地建立城堡炮台,派兵防守,保境安民。由海丰县令李炫主持筑城。明崇祯十年(1637)建成"坎下城"。该城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城墙残高3米,为双层夹墙,灰砂夯筑,周长为1157米,设垛口391个。分东、西、南、北立四门。东门为"拱极门"。该城水路交通极为方便。水路可直通海丰县城和捷胜所城,亦可直通惠州、广州、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等地,是明清时期重要的海防城镇和通商口崖。至民国初年,广东副都督、粤军总司令陈炳明在该城开设兵工厂,并把城内北侧小山岗辟为公园,俗称"坎下公园",供人游赏。今该地巨大岩石上尚存歌颂公园优美环境的石刻诗句多题。

15.南阳名胜亭

在红草镇南雅管理区石亭脚村。是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邑人吴恒夫为"乌鸦地"祖墓建立的墓道亭。

吴恒夫,明嘉靖年间富商大户,自称"兴梅居士",为人好善乐施。有一年海丰受灾失收,曾捐资上缴朝廷全年贡税的一半,外号"吴半县"。他先后为其祖辈修建花岗岩石亭墓18座,人称"十八亭"。此亭是其中之一(其他石亭墓"文革"时被拆毁)。该亭全部由花岗岩石做成,平面近方形,面宽3.4米,进深2.8米,重檐歇山顶,通高5.4米。亭正面重檐之间置一块墨绿色石匾额,横书阴刻"南阳名胜"四字。内面直书阴刻"大明嘉靖三十五年岁次丙辰季夏吉旦、兴梅居士吴氏建立。张承受刻"。亭的背面(东南面)墨绿色石匾额,正面横书阴刻"玄览"二字。明末清初,在石亭的东侧建立一村庄,取名"石亭脚村"。至今该亭保存完好。

16. 龙牙营寨遗址

在可塘镇可北管理区龙牙村北侧,南距可塘圩3公里。是清初苏成、苏利抗清队伍的营寨遗址。现残存营寨寨墙长30多米,残高2.1米,墙休上部宽0.4 米,下部宽0.6米。寨墙中间连接一炮楼;炮楼平面长4.7米,宽3.7米,残高4米。炮楼和寨墙均为灰沙夯筑,设多处炮眼和射击孔。该址东北面山坡有"老苏兵"的练兵场。当地群众历代流传着"老苏兵"抗清的故事。

据传,苏成出生于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少年时曾居住于赤坑老厝场村,青少年时期到大澳村母舅家牧牛。时值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天灾人祸,农业失收,人民生活不保。苏成非常同情百姓疾苦。后来苏成响应郑成功抗清复明,高举义旗,招集乡民起兵反清,广大群众纷纷响应,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反清队伍。苏成死后,由副将苏利接任义军首领,坚持反清武装斗争达数年之久。

17. 海陆丰惊现明李将军墓

汕尾海丰、陆丰二县交界处大德山近日发现明代李将军墓,专家呼吁及时保护这一难得文物。

大德山位于海丰、陆丰二县交界处,山下大德港为螺河出海口,是海陆丰门户。史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广东总兵俞大猷在此全歼倭寇2000余人。山南麓,土名红湖灯盏地处,有明墓一座。碑曰:“明李公少庄墓。辛丑年吉立。”

有关专家翻阅历史文献发现,李少庄系海丰县城人,祖上为碣石卫屯军。少庄世袭武职,为嘉靖、万历间捷胜千总。曾参与大德港歼倭一役,以军功晋升碣石卫右营守备,仍驻捷胜、坎下等处。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01年),海盗刘香从大德港进犯海陆丰,李少庄督军阻击,力战受创,身殁殉职。

18. 南町山烟墩

在田墘镇南町管理区的城仔山顶端,东距南町村1公里,北距田墘镇3公里,海拔高200米。该地能了望遮浪半岛以外的浩瀚海面。明末清初,海丰东南沿海一带,有郑成功、苏成、苏利等反清复明队伍活动,还有倭寇袭扰战乱频繁。清政府为了荡平反清队伍,又防御倭寇,在临海高地上建置烟墩炮台,加强沿海军事防御。该烟墩(又称烽火台)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平面近方形,长5.3米,宽5.1米,高2.8米。四面墙体为灰沙夯筑,各留有圆形通气孔,墩内为堆放燃放烽火的柴草、硝药的地方。烟墩为敌情报警发挥了重要作用。

19. 羊蹄峻岭驿道

在赤石、鱼后门、梅陇三镇之交界处。是莲花山脉延伸之山岭,其峰形似杨桃瓣,明代以前称"杨桃岭"。因岭高路险,清代又取名"羊蹄峻岭"。该岭道是古代粤东各县通惠州、广州的要道原开凿于汉代。三国时阻塞不通。两晋至宋代年间有盗贼占岭为巢,故该岭时通时塞。至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砌筑驿道,建庵于岭之顶端,旁置小亭,供行人茶水。万历年间海丰县令陈汝凤重修之。清康熙九年(1670)冬,藩司粮宪台徐养仁出巡潮州府,路过此岭,悯行役,捐资修葺庵寺,面谕海丰县令范逢春董理其事。又高僧施茶以济行人。清乾隆三年(1738),两广总督鄂大人到此视察,指出"皆山峻峰叠峙,又当惠潮孔道,势居险隘,置之城寨,设讯防守,移庵于他所,设险安民"。乾隆五年(1740)海丰县令李光华奉旨择地移庵,在岭顶(原庵址)建筑关城和驻兵营房23间。设置防炮8座,反总一员,兵50名防守。岭道连绵20多公里,前后连接5个关城,城,气势不凡。至今羊蹄岭道,驿道石级犹存。岭上关城及庵寺等仅遗存基址和三通记事碑刻。

20. 莲峰古寺

位于陆丰市仙公埔的莲峰古寺,曾是海陆丰苏维埃革命的活动据点,现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

该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年(1429年),原址位于海甲山莲花峰。后迁至仙公埔。该寺不但有明代万历四年始建时题刻的“莲峰古寺”白花岗岩门匾、木质雕像、清代洋灯等文物,而且是海陆丰苏维埃革命的活动据点。该寺既有历史悠久的古文物、古建筑,又是海陆丰革命活动地点和革命文物旧址。

21. 参将署遗址

在新田镇参城村。明隆庆初年,位于海(丰)陆(丰)惠(阳)紫(金)四线交界的乌顿山长期被巨贼马祖昌等人盘踞,拦路抢劫,无恶不作,当地群众深恶痛绝,纷纷上书朝廷。隆庆六年(1572),朝廷委派参将侯继高、司马宗武在此设惠州海陆捕盗公署,驻兵镇守,抵御山贼。《陆丰县志》载:"分守岭东道赵可怀议归善、海丰皆严邑也,贼今幸平,补牢是急,新田海丰屏翰,宜城之。"于是,万历三年(1575)始建参将署城。城基用石铺垫,城墙用用青砖垒筑,高6米,宽1.5米,周长达2000多米,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城内建有营房72间,城外设有教场、射击场等军事设施。明末公署撤废,改为平民居住。清雍正七年(1729)又设守备驻兵。雍正十三年又废。现遗址保存有部分残墙和明代青砖。

22. 陆河客家土洋楼

壮观的土洋楼堪比客家的围龙屋,又像是一个大寨。土洋楼在陆河县河口镇昂塘村,在陆河至陆丰的公路边上。土洋楼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开始动工到整楼完工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土楼的材料是从外国用大船运过来的,当时国外建楼用的专用泥土。这幢土楼有一百多间房子。

23. 摩崖石刻-俞大猷题万世太平

万世太平摩崖石刻在汕尾碣北乡望海楼村。为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题刻,横写阴刻楷书,每字径80厘米。笔力雄劲,气势磅礴。明代中叶,粤东沿海备受倭患,陆丰的甲子、碣石两地尤为严重,屡遭破城入府,肆行掳掠,百姓惨遭蹂躏。嘉靖四十三年(1564),都御史吴桂芳调兵六万,由总兵俞大猷挂帅,提兵至碣石卫城,先安抚收编沿海义军,紧接着诱逼倭寇入海丰大德港,激战数昼夜,全歼倭寇2000余人,凯旋回碣石卫城。并在卫城北郊一处巨形大石上镌刻"万世太平"四个大字,以纪此次驱倭战绩,同时也表达了沿海军民期望太平年代,安居乐业的共同美好心愿。

24. 陆丰四大古桥

清乾隆《陆丰县志》卷之十《水利志》记载了陆丰古代一些桥梁的资料,现转录如下。

迎仙桥:邑南门外,当新旧圩间,长一十三门。宋宝祐甲寅知县肖泰夫建,康熙初年为苏逆焚毁,后总兵苗之秀修复。雍正四年又被洪流冲坏,邑众捐资修筑,两傍翼以石栏,行者便之。

蛟溪桥:邑东三十五里。宋绍兴二年间邑人林亚忠建,万历十五年举人授苍梧知县章美同乡耆廖义、孙美等同修,事载府县志。

顺济桥:在甲子所城外,西起天后庙前直至桥东桥尾汕,计一百一十五门。按《桥记》云宋乾道乙酉岁承奉郎致仕范有仁建,次年六月告成,共一百五洞。至开禧二年十月甲子林氏同男承奉郎范良臣又添砌十间。明指挥花茂奉旨建甲子所城,虑倭寇泊海易渡,拆为城堵。今其迹并《桥记》尚存,即今东官渡。

济人桥:在邑南六十里石桥场,计长三百六十五门,创建已逸其人。两岸皆水而桥独居海中,潮退时桥基尤见,或传仙人所建。

以上四桥,除济人桥不明何时所建外,其他三座桥有明确记载为南宋所建,但济人桥至清已废,应亦是建于宋元之间。以上四桥,无论是论建筑年代,还是建筑规模,都是陆丰古代所建之桥的前四名,可称是“陆丰四大古桥”。这四大古桥是陆丰先民智慧与力量的体现,是陆丰宋时已经相当发达的有力证据。但可惜的是,今天除迎仙桥外其余三桥都已经遗迹无存,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

35. 汕尾田墘-明代唐公墓

唐公墓在汕尾市田墘镇湖东管理区东北面约500米处。明代墓葬。唐公,生平事迹无考。现墓向190?,是一座花岗岩石亭墓。棺室封土保存完好,长4米,宽3.5米。棺室前面为花岗岩石墓亭,墓亭为重檐歇山顶,四支方形亭柱高1.72米,通高2.62米。亭内正中为墓碑,高0.8米,宽0.55米。碑直书阴刻"明唐公墓"四字,周围用花岗岩石栏杆围成墓身,面积70多平方米。这种歇山顶的花岗岩石亭墓,是明代较突出的墓葬风格。

36.海丰谢道山宝塔

[谢道山宝塔]位于海丰县城南面五公里的谢道山上。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海丰县令[周一敬]议建。时因明末兵荒马乱,经济萧条而停建。延至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海丰县令[姚德基]建成。原是为镇西溪水患而建。

此塔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空心塔,石与灰沙结构。原高25米,现高23.5米(编者注:1986年数据)。底层直径10米,内腹径3.2米。往上逐层缩小。底层用花岗岩石块(30×30×200厘米)砌筑,第二层以上均用灰沙夯筑。塔中空心,每层均用木板平铺,人可沿木梯盘旋登上塔顶。(木板后来被侵华日军折毁),顶部塔刹装置[一生铁葫芦]和[一把铁剑],后为雷电击毁。

因年代久远,饱历风霜,[谢道山宝塔]现仅余三层,宝塔入口处已经坍塌。出于安全考虑,现已禁止游人进入塔内。

37. 甲子-粤东重镇 历史名城

甲子港

陆丰市甲子镇是广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中心镇,也是汕尾市重点镇、陆丰市三大镇之一,地处陆丰市东南部,位于著名的甲子渔港之滨。距陆丰市区东海镇51公里,东隔瀛江与甲东镇相望,西与甲西镇相连,北与惠来县接壤,南临南海,是甲子港周边两县五镇的经济、文化中心。全镇陆地总面积14.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公里,辖14个居(村)委,其中居委会13个,村委会1个,总人口约14万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2.5万多人。

甲子镇是一个古老、发达较早的粤东重镇。原称甲子门,因港口有大石壁立,排列如门,与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字相符,因此取名甲子。甲子之名,始于西汉、宋元年间。当年,因为战乱导致“北向南迁”,福建及中原一带人民便搬迁来此聚族而居,到明朝初期,已经形成颇具规模的市镇。为防御倭寇海盗,明朝在甲子设所。民国时,曾有区、镇建制。1957年划出甲东、甲西后,定为县直辖镇,1958年改为人民公社,1980年10月成立镇人民政府。甲子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丘陵地带。地质表层以黄土为主,含沙量较多且坚实。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左右,终年温和多雨,阳光充足。水产和土产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文物古迹 待渡山

待渡山位于甲子镇东隅嬴江岸边。待渡山海拔不高却满山苍累。山头,天生一块块造型乖巧的大小石头。山坡,一株株不知名的小树,有柑树般大,枝繁叶茂,婆娑多姿。树木之间,幽径交错,乃文人墨客览胜怀古之处,朋友恋人欢会抒情之所。

待渡山又名大胆山。相传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宋都临安失陷,元军追迫,赵罡及其弟两帝在张世杰、陆秀夫等护卫下,从福洲沿海逃至甲子,驻扎此山,意欲东进与文天祥会师,以图东山再起,故此山得名“待渡山”。他们得到甲子进士邑人范良臣进食劳军,赐之为右仆射,渔民郑复翁率众勤王,被封为都统;二帝惊魂稍定,胆量大增,故待渡山又名“大胆山”。现山上还有“进食亭”的遗迹。为明代万历年间参将张万纪、守备胡文恒驻甲子时兴建。进食亭又名帝子亭,为仿木结构,面积约20平方米,内塑有陆秀夫、范良臣为宋帝进食石像,并刻有“君恩如海”四个字。进食亭下还建有一处“将军宿”,以慰郑复翁忠心报国而建。

站在待渡山头面海远眺,甲子港北与嬴江和鳌江相连,西南面群山连绵的海甲岭延伸至右侧沙滩,东南面的麒麟山,成为港口的天然屏障。甲子港全长5000米,宽处约1200米,窄处约500米,状如马鞍形。主航道深4米左右,涨潮时达5米,港底平坦,泥沙质。1972年在港口西侧筑起了拦沙坝,消除了淤积的泥沙,200吨以下的船泊可自由进出。1981年开始正式与香港通航,年吞吐量达8万吨。港外渔场广阔,盛产鲨鱼、马鲢、鲳鱼、鳗鱼、沙丁鱼、大虾、鱿鱼、池泽鱼等,是省内的主要渔场之一。待渡山下西北边海湾的对岸麒麟山,乃是海军驻地。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甲子港也是天然军港。

甲秀楼

待渡山山顶矗立着“甲秀楼”古塔。据说甲秀楼建于清嘉庆十年(1850年)。为两层泥塔,高15米,呈六角形,似葫芦盖顶,塔尖直指蓝天,造形独持,十分壮观。楼旁立有15米高的标杆,为甲子港的台风警报信号。甲秀楼门口一对联曰“书云大手笔,镇海小神山”,体现了甲秀楼与待渡山伟岸高拔,威镇海隅之势。这里依山傍水,潮涨期到,海水如千军万马涌入甲子港,气势不凡,场面壮观。登楼远眺,海天一色,归帆返照,景色迷人,这就是陆丰八景之一的“甲子吞潮”。

烈士陵墓

位于甲子瀛城新区圆山岭东侧。为纪念革命先烈刘友仁等42位同志,于1958年7月建造该墓。该墓现为“三甲”地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的主要场所。

海陆丰人文精粹,历史悠久,我相信还有更多的文明遗址,呼吁大家去爱护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