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缘何一次次走向战争?上至世界顶尖的优秀人才,下至普通的日本百姓,为何认定“唯有战争才是出路”?
过去,日本利用日俄战争的回忆,将“九一八”事变正当化。利用过去战争的观念与历史,为新的战争进行背书,她认为,这种行为,值得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警惕。
“人为”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偶然”爆发的中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是在1931 年(昭和六年) 9 月18 日,按照关东军参谋的计划发动的事件;中日全面战争则是以1937 年7 月7 日的小规模武力冲突为导火索而爆发的。 请注意,“九一八”事变是“人为”发动的,而中日战争在某种意义上是“偶然”爆发的。
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等人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两年之前的1929 年就已经开始策划有关行动。 “九一八”事变中,关东军自行炸毁了一段南满铁路,并诬陷是中国军队所为,然后对位于辽宁省奉天(沈阳)的张学良的军事据点发动了进攻,并在短时间内就占领了东北的诸多要地。
当时,张学良是东三省的政治和军事统治者,作为一名年轻的地方领导人,他也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建立了不错的关系。9月18日晚上,张学良并不在东北,而是在北平(北京)。这也是日本一手策划的,日本的特务机构通过在华北发起反张学良的动乱,使得张学良前往镇压,离开了东北。张学良还带走了11 万东北军的精锐,越过万里长城进入关内。
关东军为什么要在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前策划这样复杂的阴谋呢?原因在于双方兵力悬殊。
关东军由两年轮换一次的日本内地派来的师团和独立守备队组成,总兵力不过1 万人,而张学良麾下的东北军兵力达到了19 万人。战后,石原莞尔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为人证进行了陈述,他讲述了为对抗装备完善的20 万东北军,只有1 万人、装备并不占优的关东军是如何仔细规划作战的,但是对于如何策划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却绝口不提。石原所说的兵力差距,除了把19 万东北军说成20 万人以外,大体上是客观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东北军中有11 万人并不在东北,这一点石原却没有说出来。
相对于“九一八”事变的严密计划,中日全面战争的导火索——卢沟桥事变,却是“偶然”发生的。不过,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有着结构性的原因,而且中日之间的矛盾积累已久,最终引起质变,爆发战争并不奇怪。 年7 月7 日,当时被称为中国驻屯军的日军在卢沟桥北侧的河道附近进行夜间演习时,与中国第二十九军发生了小规模冲突。
提到结构性原因,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之后,清政府与列强签署了《辛丑条约》。根据这一条约,日本与英、法、德、俄等列强一样,能够以保护在中国的本国人为理由,在天津附近派驻军队,中国驻屯军就是以此为根据被派驻到卢沟桥附近的。这从条约上看倒是没有问题。
但是,在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前一年,也就是1936 年6 月,日本在事先未与中国协商的情况下,单方面将驻军从1771 人增加到5774 人,兵力一下子变成了原来的3 倍,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日军射击空包弹进行夜间演习的,且在事变发生当晚,日军是配发了实弹的。在这种情况下,反倒是不出事才会让人觉得奇怪。
当时的日本人,如何看待“九一八”事变?
高达88%的东大学生同意为了满蒙地区使用武力
1931 年7 月,恰好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前的两个月,对现在的东京大学,当时被称为东京帝国大学的学生进行过一次意见调查。
“为了满蒙地区(满洲南部和内蒙古东部地区)而使用武力,是否正当?”高达88% 的东大学生回答了“是”。 其中有52% 血气方刚、性情急躁的男生认为“应该立即使用武力”。
当然,在回答“是”的学生中, 也有36% 的人认为,“应该在外交手段用尽之后,再使用武力”;还有12% 的学生回答,“不能使用武力”。但是,这依然不能改变有近九成的学生认为可以开战的事实。
而对于中日甲午战争,当时的日本人根本不认为这是一场“战争”
不把战争视作战争,这一点很有冲击性。“ 日支事变”(当时对中日战争的称呼)是日本等“东亚”各国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统治下的世界发起的“革命”。毛里所说的东亚,是指日本以及处于日本统治之下的中国台湾、朝鲜,1932 年由关东军支持建立的所谓“满洲国”,此外,恐怕还要加上处在日本占领下的中国。由上述这些区域组成的东亚,面对以英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国家,正在尝试进行革命。中日战争就是这场革命的组成部分,所以中日战争并不是战争,而是革命,相当奇妙的想法吧。
——当时的日本人没有把中日战争视作为一场战争,这种看法好像一直延续到了现代,而且人们在今天似乎仍然继续着这种错误的认识。
并且当时日本的精英官员们并不认为战争是破坏,而是一种更有积极意义的行动。
“九一八”事变为何发生?
因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
所谓战争,是指对关乎敌国主权的重大问题,或是对构成敌国社会的基本原理进行挑战和攻击的行动。总之,当一国的国民对另一个国家抱着类似“那个国家的举动已经威胁到我们的生存”,或者“那个国家要否定我们国家的历史”之类的想法时,就已经有了发动战争的倾向。
在1930 年(昭和五年),松冈第一次以议员的身份发表了演说, 就是在这次议会上,他提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
松冈的主张有两点:第一,不论是经济上还是国防上,满蒙地区都是日本的生命线;第二,日本国民的要求在于“作为生物的最低限度的生存权”。把满蒙的土地比作生命线,还用了“作为生物的最低限度的生存权”这样的说法,松冈试图用这样的论述,说明满蒙问题确实关乎日本国家的生存和主权。
当政府需要的时候,人们就会按照政府的希望去行动
日本在满蒙地区进行的投资有两种形式,即通过借款给目标区域的公共机关与私人企业来进行贷款,以及创办企业。1926 年,日本通过上述两种形式对满蒙地区进行的投资金额,达到了1402034685 日元。
国家投资占对满蒙投资的绝对优势的状况,使得民众难以对满蒙的相关问题进行批评。如果像英国或者美国那样,大量的投资都由私人企业进行,那么具有批判精神的企业家就会成为制衡政府领导层的力量。 但是实际上,日本对满蒙85% 的投资都是由满铁和政府进行的。不难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当政府需要的时候,人们就会按照政府的希望去行动。
被陆军口号迷惑的国民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 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则是在1937 年。那么,这6 年间发生了什么呢?
军队通过各种各样的危险举动,可以说是用物理性的方法介入了政治之中。这在一个立宪制的社会中显然是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举动。然而,这种错误同时又显得有些诱人,因为军队这个本来不能干涉政治的集团,现在似乎要去实现那些民众所要求的,却无法通过现存的政治体制实现的愿望。 从“九一八”事变到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6 年间,这种诱惑不断地引诱着当时的日本民众。
虽然一旦战争开始,陆军所描绘的这些看似美好的蓝图就会化为泡影,劳动人民的生活会首先恶化,但是,当时的人们对于可能为自己推进政治和社会改革的陆军,确实抱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