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年前,襄城此人被皇帝委派到河南赈灾‖老家许昌
文‖窦永革
朱瞻基(1398——1435),即明宣宗,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和诚孝昭皇后张氏的长子,年号宣德,自号长春真人。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十年(1435)在位。
朱瞻基幼年就深受祖父朱棣与父亲朱高炽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被成祖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即位。
宣德元年(1426)平定汉王朱高煦之变。次年,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议,停止用兵交趾。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继续实行仁宗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
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经济得到空前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却被史学家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朱瞻基也是杰出的书画家。翰墨图书,极为精致,“点墨写生,遂与宣和(宋徽宗)争胜”。尤工绘事,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均佳。书法能于圆熟之外见遒劲。
宣德十年(1435)去世,终年三十八岁,葬十三陵之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有《明宣宗御制乐府》一卷,今佚。
在对内的治国之道上,朱瞻基能够实行安民、爱民的仁政。他深知“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他统治期间,他能够体恤民情,实行与民休憩的政策。
“坐皇宫九重, 思田里三农”,这的确是朱瞻基关心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的真实心态。他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
宣德五年(1430)三月,朱瞻基路经农田时,看见路旁有耕作的农民,于是下马询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他兴致盎然,取来农民耕田的农具,亲自犁地。没推几下,他停下来回头对身旁的大臣说:“我只是推了三下就有不胜劳累的感觉,何况农民终年劳作。”说完就命人赏赐农民钱钞。他对农民的生活和处境是了解的,因此能够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他们的利益。
同年六月,京畿地区发生了蝗灾,朱瞻基派遣官员前去指挥消灭蝗虫。但他仍不放心,特意谕旨户部,告诫他们往年负责捕蝗的官员害民的危害一点也不比蝗灾小,因此要严禁杜绝这种事情再次发生,还特意作了一首《捕蝗诗》颁给臣子。
据《明史·魏源传》载:“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明确,宣德五年,河南大旱,明宣宗朱瞻基命魏源、许廓、李昌祺等赈灾河南。
就在许廓出发前,朱瞻基写下了《赐许廓巡抚河南诗》赐给他。诗中写道:
河南百州县,七郡所分治。
前岁农事缺,旱涝始复继。
衣食既无资,民生曷繇遂。
顾予位民上,日夕怀忧愧。
尔有敦厚资,其性勤抚字。
徙者必辑绥,饥者必赈济。
咨询必周历,毋惮躬劳棨。
虚文徒琐碎,所至皆实惠。
勉旃罄乃诚,庶用副予意。
许廓(1377——1432),字文超,明河南襄城人,明朝前期政治家。他身材魁伟,风度翩翩,遍读儒学经典、诸子百家和历朝史书,知识丰富,才学广博。
建文元年(1399)考中举人。永乐五年(1407)授锦衣卫经历,未几迁工科给事中,复历鸿胪寺左右丞,皆能其职。十年(1412)荐拜工部右侍郎。十二年(1414)文皇北征,廓都饷。十三年(1415)营建北京,廓提都神木厂。十七年(1419)掌交趾布政司事。洪熙元年(1425)进工部左侍郎,授正议大夫资治尹。宣德五年(1430),河南民饥,流徙者甚众,廓往循附。廓至,旌廉黜贪,榜示有司,弗得复有科扰,于是复业者数万户。还朝,上慰劳甚至。
宣德六年(1431)正月降敕奖谕,特升为兵部尚书,复赐诰命,授资善大夫,并加增阕祖若父皆尚书。宣德七年(1432)六月十二日,卒于任上,年五十六。讣闻,上深悼惜,遣官赐祭。命有司治坟茔,给舟车归其丧,葬于襄城令武山南麓。今襄城县城石羊街清真寺即许廓的家祠,后经回民群众集资购买后,于清顺治十三年改建为寺。
明宣宗朱瞻基写《赐许廓巡抚河南诗》的背景上文已经提到。宣德五年,河南灾荒严重,饥民外逃的很多。朝廷派许廓回河南安抚赈济。临行,宣宗作诗饯别。
诗的前六句指出了河南的基本情况和此次受灾的情况:河南区域广大,有七郡百个州县。由于前年农事缺乏,旱灾和涝灾相继发生,造成了百姓生活困难,衣食无着,流离失所。
“无资”亦作“无赀”,无可估价、不可计算的意思,也指没有钱财。“曷”(音hé),本意是指怎么、为什么,也有何日、何时的意思。“繇”(音yáo),古同“徭”,指劳役。“遂”有称心、如意、成功等意思。
七、八句指出了朱瞻基自己对此次灾情的担心和忧虑。九、十句是朱瞻基对许廓的赞扬和肯定,认为他是此次安抚赈济的最佳人选,说明了对许廓的信任。“敦厚”指脾气温和、性情忠厚。
十一至十六句是朱瞻基对许廓此次安抚赈济提出的要求和希望:要使流亡者得到安抚,饥饿者得到赈济。要使百姓切实得到实惠,不要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同时希望许廓尽心尽力,不辜负自己的信任和期望。
“辑绥”意思是安抚。“棨”(音qǐ),指古代用木头做的一种通行证(棨传)和古代用木头做的一种仪仗(棨戟)。“勉旃(zhān)”意思是努力,多用于劝勉时。“罄”(音qìng),本义为器中空,引申为尽、用尽。“庶”表示希望。“副”指相配、相称。
朱瞻基具有爱民之心,许廓更有爱民之情。到河南后,许廓按照朱瞻基的要求,一边上书朝廷豁免河南历年积欠的田赋和一切杂役,一边派员赶赴各府县详细调查灾情,张贴安民告示,开仓放粮,并鼓励灾民进行生产自救,严禁地方官吏借机扰害百姓。
经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灾区混乱的状况在较短的时间内大有好转,逃荒到外地的百姓纷纷返乡,开始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此次赈灾,作为臣子的许廓没有辜负明宣宗朱瞻基的信任,圆满完成了任务,得到了朱瞻基的嘉奖,于次年正月升许廓为兵部尚书,授资善大夫。
宣德七年,许廓卒时,朱瞻基遣官赐祭,命有司治坟茔,给舟车归其丧。这些也是朱瞻基对许廓最好的褒奖。
许廓德才兼备,为明朝都城北京的营建和社会政治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成绩不但得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和明朝廷的肯定和褒扬,也为后世为官者树立了勤政爱民的榜样。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明代“襄半朝”代表人物之一,时至今日,许廓仍值得我们每一位襄城人敬仰和学习!
2019年8日29月完稿
【作者简介】窦永革,男,汉族,1967年4月生,河南省襄城县人,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作家协会理事、襄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襄城县诗词学会秘书长、襄城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从事业余创作20多年,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余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类报刊,出版有散文集《漂浮在汝水上的心灵》,部分作品被转载收录、获奖评介,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部分来自网络,部分来自“老家许昌”原创图片库,图片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