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来成都芯谷研创城之前,武汉某科技型创业团队负责人王强到好几个城市考察过,最终选址到了双流区。
“安逸”一词对落户到成都各产业功能区的“王强”们而言,不只是环境给予的直观感受,也有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带来的便捷。
开放创新是新时代成都发展的最大变量和最强动能。9月1日,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召开,与会者形成一个共识——
成都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功能区是增长极,高品质科创空间是动力源。
成都将以科创空间为载体,推动优势资源向产业功能区集中集聚,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和高品质生活配套,力争85%的产业配套和85%的生活需求在产业功能区内解决。
产业功能区:
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安逸”,是成都芯谷园区留给入驻企业的印象。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与成都市政府共建的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这里不仅为入驻企业提供高品质、智能化的统一服务,还依托园区智慧城市云平台,结合互联网技术、智能科技、智慧社区等理念,为工作者带来全新的体验。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平方公里,涉及14个地块,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54.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94.2亿元。”成都芯谷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园区入驻了中电光谷旗下全派餐饮及中国移动通信等,后续还有咖啡店、连锁超市等入驻,将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多样化优质的工作、生活配套服务。为了方便企业办事,成都芯谷研创城还拟建行政事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
“成都芯谷”规划实景图 (图据:空港融媒)
一个快速发展的产业功能区,将拉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预计到2025年,成都芯谷产值将达200亿元;到2035年,成都芯谷将聚集45万人口,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500亿元。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供应链带来极大冲击,政府和企业都认识到保持产业生态圈的稳定性和企业配套链的安全性是当务之急。”与会者认为,成都这几年不懈探索推进的产业功能区建设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对策。
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都着手创新经济工作组织方式,对112个产业园区进行整合,聚焦主导产业制定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表“两图一表”,构建了66个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产业功能区,形成了14个高效协同、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圈。
以产业生态圈为单元深度契合城市功能布局,选定与城市特定功能相适应的产业定位,以头部企业为牵引集成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吸引零部件等配套企业就地布局,力争85%的配套在功能区内解决;以就业人口为服务群体,建设人才公寓、教育医疗、商务休闲、文体娱乐等个性化软实力和品质化生活设施,力争85%的生活需求在功能区解决。
业内学者认为,“达到这两个85%,区域经济发展就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区域高品质生活也就具体呈现出来了。”
产业功能区市场主体聚集发展态势初现。截至今年6月末,产业功能区内市场主体合计138.7万户,注册资本累计6.17万亿元,分别占全市登记总量的51.34%、64.5%。
疫情发生后,成都推动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强链补链。电子信息是成都的支柱产业,去年产值逾8000亿元。得益于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配套同城化,京东方、英特尔等企业在疫情中保持稳定运行、订单逆势增长。
今年1-7月,成都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9%。上半年,产业功能区集聚了全市90%以上新增引进项目,新增市场主体18万户、占全市63.8%。
一批以产业功能为主导的产城融合、功能复合产业社区逐渐成型成势——产业结构与城市能级相契合,产业布局与环境资源相适宜,城市功能支撑和区域发展结构日趋合理。
高品质科创空间:
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高品质科创空间,是整个产业功能区的‘发动机’。”崇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9月4日,2020成都崇州智能应用产业推介会在广东东莞举行,对成都智能应用产业功能区高品质科创空间的建设进度做了重点推介。
其实早在今年3月13日,成都就抛出消息,今年将建设1000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并且系统地分析了为什么要建科创空间、具体怎么建和科创空间的高品质体现在哪里等问题。随即,《成都市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行动方案》正式出台。
高品质科创空间不是孵化器的简单升级版,而是聚焦产业链创新链,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和高品质生活服务配套,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构建细分领域产业社区,形成的以高智、高密、高能为典型特征的空间地标。
目前成都已经组建全市科创空间选址评估复核小组,他们既学习借鉴深圳经验,同时结合成都自身特点,比如,聚焦产业功能区核心起步区1平方公里范围,围绕总体功能定位、日常消费场景、绿色生态场景、建筑设计风格、区域交通配套、公共服务配套、利于近期实施等7个维度,逐一现场评估54个科创空间项目选址,确保区域条件满足科创发展需求。
在成都,高品质科创空间旨在建设成为以科技服务业为主要形态,满足特定产业创新需求的专业化公共平台。
为此,成都提出——
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商业化逻辑,建设赋能产业的科创空间。
要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服务、生活休闲功能场景融合呈现,吸引更多创新企业和研发活动向科创空间集聚。
要提高科创空间规划设计能力、建设管理能力和运营能力,构建创新平台、产业协作、专业咨询、运维能力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实现“投建运管”一体化运作。
旨在“努力将每一个科创空间都打造成为一家科技服务型企业”。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分类梳理研判54个科创空间创新资源植入、创新平台打造、创新机构引入、专业服务嵌入情况,印发《全市高品质科创空间创新能力建设指南》,重点从四个方面能力培育着手,打造高品质科创空间创新引擎。
着力培育战略性创新资源的有效植入能力,围绕与产业细分领域紧密相关的应用转化、公共技术服务等环节植入一批高能级研发创新平台。比如,高新区、龙泉驿区围绕“5G+无人驾驶”产业细分领域搭建百度智能驾驶、中德智能网联等前沿应用场景。
着力培育聚焦科创新经济的企业孵化能力,成都还依托所属区域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源头,有效聚焦专业细分领域创新创业。一个案例是,高新区聚焦数字文创产业细分领域,联合爱奇艺等头部企业打造潮流文化坊等影视产业一站式孵化平台,已为30余个项目提供高质量孵化服务。
着力培育聚焦多维度协同的创新生态能力,将高品质科创空间与标准厂房等在产业功能区中协同布局,发挥科创空间研发创新引领、标准厂房生产成果转化功能。
着力培育聚焦专业化服务的创新支撑能力,整合科创空间入驻企业金融信贷、人力资本、知识产权等共性需求,着力打造政企协同的高新技术服务应用场景,比如青羊区聚焦新型视听细分领域,探索构建影音作品区块链数字版权交易平台。
一种成就的关系:
产业功能区与高品质科创空间的协同
作为工作推进的“切入点”、理念设计的“样板间”、场景落地的“承载区”,目前,全市共规划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54个,其中在建及新开工45个、规划9个,31个科创空间已经组建建设运营机构;已经导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40家、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30余家、专业服务机构70余家,科创企业(团队)314家。
值得注意的是,负责运营成都科创空间的,将是专业化组建的运营机构。据了解,成都引导相关区(市)县组织区属国企、头部企业、第三方专业运营商联合组建高品质科创空间管理运营实体,推动全市高品质科创空间市场化、专业化、平台化建设运营。
目前已有31个科创空间组建完成建设运营机构,其中以国有平台公司为主13家,国有企业与专业运营商及头部企业合作建设运营16家,以头部企业及市场化专业机构为主2家,中国电科、成飞工业等大型央企、腾讯新文创、完美世界等行业领军企业、深投控、联东U谷等专业运营商充分发挥行业影响力和专业化渠道运营经验,积极参与全市科创空间运营管理。
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对产业功能区与高品质科创空间的关系进行了清晰的阐述。
产业功能区是推进城市动能转换、经济提质增效的空间载体,高品质科创空间是支持产业功能区创新发展的微观基础,有利于提高产业集群效应和要素配置效益,是深化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变革的新动能——
以产业功能区构筑细分领域生态优势,以科创空间构筑主导产业动力源泉,才能持续做强增长极和动力源。
三年来,一批以产业功能为主导的产城融合、功能复合产业社区逐渐成型成势——产业结构与城市能级相契合,产业布局与环境资源相适宜,城市功能支撑和区域发展结构日趋合理。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目标和具体任务已经明确,增长极的构筑和动力源的构建将成为唱好“双城记”的关键一招。
增长极和动力源在哪里?
成都的答案是:产业功能区是成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高品质科创空间就是动力源。
综合:成都日报“锦观”、成都发展改革(ID:cdfzgg)、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