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绣花工艺是外砂毛织的根
外洋抽丝技巧是外砂毛织的魂
潮汕绣花历史悠久、工艺精细,是我国的四大名绣之一。
南宋时期,中原地区日用绣品已十分流行,后因动乱而随“宋室南迁”,高超的绣艺随移民传入潮汕,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就这样扎根潮汕大地并不断完善着。
400多年前的明代中后期,潮绣已形成专门的产业和产区,民谣“东门晒鱼网,西门摆花规;南门削竹箸,北门梭脚腿”正是当时的写照。清初,刺绣在潮汕民间更为盛行,《澄海县志》载“勤于女工,帛虽盈箱,不弃其治麻(刺绣)”,针法上也比此前更为丰富;清末民初,是潮绣最繁盛的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刺绣作坊和手艺精湛的民间刺绣艺人。
当年外砂姿娘就是这样绣花打羊毛衫
这个时期随着汕头开埠(1860年)后,西方文化渐渐渗入潮汕地区,“西式花边”(一种装饰性布样)就在此时传入汕头。1866年商鲁鳞洋行的一位船主太太带来花边让人练习编织,织出的产品统一运回德国出售。其后,浸信会又有一位英国修女从日本带来台布、手帕样品,组织一定规模的生产。后来一个叫纳胡德的女传教士发现潮汕刺绣针法优美精巧,于是她请当地潮绣艺人参与到花边制作上来,这一结合交融,使绣品益显优雅细腻、绚丽多姿,与原来工艺有天壤之别。产品迅速轰动欧美市场,成为上流社会之尤物。
这种新款花边、台布也在潮汕地区迅速发展为一大产业,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手绣、机绣、挑绣、发绣、珠绣,以及绣衣、戏服、纸绣、香包,无不与潮绣亲密联姻,官方谓之“抽纱”,民间俗称“钩花”、“做花”。
外砂,处于澄海城和汕头埠之间,易于接受外来工艺技术影响。清末民初,外砂就出现织厂,专业生产布匹和袜子。后来因洋货倾销,洋商品潮水般涌进国门(就连火柴都从日本进口),外砂新兴的织布、织袜两个产业,在浪潮中被淹没,但为外砂留下纺织业的传统和种子。勤于女红的外砂姿娘一直是潮绣的主力军,且世代传承。东溪村著名家族“七家内”,就一直保留着“男耕读,女绣花”的古老传统。清末他们一家二代出了七八个秀才,他家至今还珍藏着当年女子绣花的花稿——《美华十字挑绣图(第十集)》(1928年)。
东溪七家内珍藏的民国花稿
“日照堂前花蕊娇,毛箸丝线手中挑。花随玉指添春色,绣成相思满园飘。”毛箸打毛衫,曾经是流行外砂大地的手工技艺,是不少家庭妇女的活计,会勾花,会织网,会打毛衣,就有了一项生存技能了。就在中原绣艺南下千年、外洋抽丝西来百余年后,也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外砂的毛织产业终于破茧而出,从小到大,成为一个朝阳产业,实现了外砂毛织产业的“三次跨越”和“二个积累”,形成产业集群。外砂相继被定为中华毛衫名镇、广东省潮式毛衫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广东省潮式毛衫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广东省潮织小镇创建示范点。
勤耕力作,刻苦耐劳的潮人品质
使外砂“潮式毛衫”从小变大
外砂人素有手织羊毛衫自用保暖的传统,而出现机械编织毛衫,且形成专业镇规模化生产,至今只有四十来年。
早在改革初期,外砂镇根据本地既有“勾花”、“钉珠”、“刺绣”和手织毛衣等潮汕传统工艺,又有大量富余的廉价劳动力等优势,积极引进毛衫加工项目,鼓励农民各显神通寻找渠道,从“小”做起。正是由于手织毛衣所需的生产规模很小,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产单位,所需的生产工具很简单,只需几根随身带的小棒针,这迎合了当时贫穷而勤劳的潮汕人的特点,形成了妇女们起早摸黑,随时随地织毛衫,男人和小孩一有空就帮忙纺纱、送货的劳动氛围。大量的劳动者使外砂镇迅速成为毛衫的大加工区,吸引了很多商家慕名而来。大量的简单劳动密集型工作,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更为外砂“潮式毛衫”的发展积累了原始资金。
外砂姿娘仍然熟练手打羊毛衫
敢为人先、团结协作的潮团风貌
支撑着外砂“潮式毛衫”以小取大
1982年 ,外砂龙头村青年陈鹏生自筹600块钱,在外面买了2台旧织机,悄然办起一个毛织家庭作坊,做起“吃螃蟹”第一人。一家子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挣到“第一桶金”,创办一家电脑毛织公司,引发当地农民群起仿效。刚起步时,大多是“夫妻店”、“兄弟档”,小作坊式。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人只能买一两台织机,在自家腾出空间进行生产,全家都是工人,承担着款式设计、原料采购、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所有工作。家庭作坊,属于小本经营,客户要求大批量供货,这远远超出自己的生产能力和资金能力,却又不甘心放弃到嘴的肥肉,于是想出沿用到现在的模式:一家接单,多家合作生产。实现生产模式从独立单干向联合生产跨越。
早期的手摇织机
随后,龙头村陈遂芝等几位企业主,积极与香港客户合作,率先在全镇办起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专业从事毛衫加工出口,经济效益尤为显著,实现了外砂农民从加工产品向自主生产产品的跨越,这是又一次跨越。
开拓创新、好学上进的潮汕精神
驱动外砂“潮式毛衫”以小胜大
1996年,绣花女蔡爱华在自己的家庭作坊中,酝酿着外砂“潮式毛衫”的变革。深受潮汕文化熏陶的她,带领同事突破机织毛衫只是作为“保暖内衫”的局限,创造性地把传统的“勾花”、“钉珠”、“刺绣”和手织毛衫等传统的潮汕工艺作为设计元素,糅合到毛衫的设计中,开发出具有独特潮汕韵味、时尚美观的外装。
忙碌缝盘女
蔡爱华成功的华丽转身,开辟了整个产业发展的新天地:在市场方面,从国内到国外得到逐步拓展和积累;在人才方面,传统技艺和现代理念得到交融和积聚;在产品方面,实现了从“保暖内衫”向“时尚外衣”的跨越。蔡爱华因此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佩云亲笔题写“爱国爱乡;华章勤织”的嵌名联予以点赞。
团队研发多出精品
随着企业的发展,爱华公司深深地体会到“知识就是财富”、“管理就是效益”的道理。而这,正是外砂“潮式毛衫”5万多产业工人一次次冲击、一次次奋斗的共同理念。
她们一方面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通过聘请专家教授,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及时有效的调整经营策略,使企业向管理现代化、销售网络化、质量标准化、品牌国际化的方向努力;另一方面,积极同中山大学合作,创办了中山大学汕头爱华培训基地,借助中山大学中外管理研究中心的人才智力资源,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产业的水平,致力于提高外砂“潮式毛衫”品牌在全世界的知名度。2002年,爱华毛织工艺有限公司和安柏服饰有限公司先后晋升省级企业,“发运”成为广东省著名商标,这些标志着外砂“潮式毛衫”经历一道道沟沟坎坎,终于把小家庭作坊磨练成能够胜任国际竞争的大企业。
电脑织机车间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外砂的企业家深知“单凭力气难发家,依靠科技能致富”的道理,针对发展趋势和“用工荒”问题,积极引进电脑织机代替传统机械织机,进行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爱华毛织工艺有限公司于2006年率先免税引进德国斯托尔多针距电脑织机38台套,每台均价45万元人民币。至2016 年底,全镇拥有电脑织机 1 万台套。每台电脑编织机相当于 6至8个熟练工人的工作效益,有效的节约了劳动力,较好地解决了“用工荒”问题,使产业集群走向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外砂毛织产业版图
外砂毛织产品销往国内外
目前全镇拥有毛织服装生产、贸易、辅助等相关企业近2000家,产业工人近3万人,专业设计人员超过1000人,每年至少开发10万个花样品种供客户挑选,产品70% 销往中东、西欧、南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总量7成以上,成为“潮汕毛织军团”的主力军、核心区,被媒体誉为“东方霓裳城”。2016年,全镇毛织服装行业实现产值52亿元,稳坐外砂经济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