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合影
"去时正值寒冬,归来已是春天,离开了奋斗月余的湖北武汉,在这段艰苦又美好的岁月里,我和队友们用爱成就了希望,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抗疫任务,这段支援武汉的经历,是我一生当中最宝贵的财富。"
陈艳丽护士在武汉光谷会展中心方舱医院门前留影
在陕西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支援武汉抗疫的32天里,渭南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陈艳丽利用空闲时间记录了她与疫情抗争的所思所想,让我们通过战"疫"一线工作者的抗疫日记,共同感受这场严峻斗争中渭南人的担当和力量。
武汉的疫情形势越发严峻,今天,我终于接到了上级通知,要前往武汉支援,虽然之前也有做过心理准备,但我还是对即将面对的前途充满未知,说不害怕也是假的,作为即将踏上战场的医务工作者,我将不负重任,牢记各位领导及亲朋好友的嘱托和关心,跟随陕西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和来自全省的102名战友一起奔赴前线。
渭南市第一医院为陈艳丽出征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欢送仪式
我们当晚就抵达了武汉。多年前,我曾来到过这个美丽喧闹的城市,那时候人群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确肩负着抗战疫情的命令。印象中曾经热闹的武汉,如今变得冷冷清清,马路上,人行道空无一人,天空中飘着雪花,寒风凛冽之下的武汉人民让我感觉到了一丝温暖,让我更加坚定了战胜疫情的信心。我们医疗队入住酒店,运送完行李物资,已经是第二天凌晨2点多了。
陈艳丽与战友的出征合影
我们经过短暂的休整,立即投入进驻武汉光谷会展中心方舱医院前的培训准备工作。在新闻、电视、网络中,对于方舱医院的报道是铺天盖地,每个人都关注着武昌方舱医院的动态,如今它却真真实实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这所位于武汉光谷会展中心内的方舱医院,经过临时改造,可容纳845名轻症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由来自5个不同省份的医疗队进驻,陕西医疗队主要负责C区16—20仓,可接收227名新冠肺炎患者同时治疗。
医疗队员在光谷会展中心前合影
专业人员带着我们熟悉进仓流程,大家都认真的听着重点,生怕把哪个重点遗漏。流程过程中脱隔离衣是关键,每个环节必须严格把控,必须熟练穿脱才能掌握,这是保护我们每个医务工作者生命的战袍,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一切尽收眼里,保护好自己,才能去更好的照顾服务于患者!
身披白色战袍步入战场前的加油打气
来到武汉第三天,作为第一批进舱的护士,我心里忐忑不安,有激动,有担心,有害怕,既憧憬着上"战场",又有一点点紧张,各种情绪错综复杂,17:30时第一批病人开始进仓,此时心中的恐慌瞬间抛向了九霄云外,想到的全是病人的问题,做好眼前的事,安抚好每一位患者,向他们介绍病区的环境,做好治疗护理,不到一小时我们就收治了58名患者。
每日为患者检测体温
工作量不断增加,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一呈现在眼前,面对这种严重的情况,作为组长,我更要以身作则,不能放松。凭着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合理安排好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任务,就这样,在不知不觉的忙碌中,所有的工作人员井然有序的进行着,到了交接班的时间,我们把当班所有的问题汇总出来,查漏补缺,顺利出舱已经晚上23点。身体已经筋疲力尽,一切靠的都是心中的坚持,脱下厚厚的防护服,看到面前自己的衣服已经全部湿透,脱掉口罩脸上全是印痕,脱下手套,双手已被汗水侵蚀。
每日为患者检测体温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毫无疑问,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做到了,大家又渴又饿,像行尸走肉一样拖着疲惫的身体坐上公交车,回到驻地洗澡完之后已经凌晨两点多了,在手机上看到老公和妈妈发来很多留言,本想和他们多说几句,但实在太累太晚,简单报平安后,就进入了梦乡。
今天上夜班,夜间的武汉万家灯火,大街上却安静的让人害怕,好像整条大街上只有我们唯一的一辆车在行驶,很快到了方舱,大家穿好防护服,互相帮忙检查,确保万无一失后进入舱内开始工作,各种忙碌,帮助患者洗漱完,看着他们回到自己的床位上,我们才能稍微松一口气。
日常工作中
回到治疗室整理所有的治疗单,记录单以及病人的用药,夜间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我每小时巡夜一次病房,在巡夜病房的过程中,生怕会吵醒他们,我会十分小心翼翼地迈着每一步,连呼吸都不敢大声喘气,为他们轻轻的盖好被子,然后才能安心的离开。
清晨为患者采血,本以为很简单的操作却很棘手,护目镜的雾气遮住了我的视线,戴着双层手套,根本触摸不到血管,在这样的环境下。透过护目镜的缝隙,凭着自己的临床经验穿刺成功,一旁的患者为自己竖起了大拇指,此刻的我心里终于放下了,也很感谢患者全力配合。
不知不觉中,时间悄然而过,来武汉已经快一周了,每天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口服药发放、病人健康教育、生活护理、跟随医生查房、处理医嘱……随着各项制度的完善和操作流程的规范,我们已经慢慢熟悉和逐步适应了这里的工作。我们小组一共接管5个舱,留一个护士负责后勤工作,最后把问题汇集到一块,这样上班的效率会高一点。
日常工作中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都能有条不紊的完成本班的任务。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医院,从陌生到熟悉,但大家很有默契,即使流再多的汗也没有一个人喊苦,大家相互鼓励、加油!顺利出舱后照着镜子,脸上全是压痕,但大家都笑了,这才是我们最美的样子。
我们管辖的病人大多是轻症确诊患者。这些天接触下来,我发现患者们大多都很乐观,看书、玩手机、锻炼,他们还非常的体谅医护工作者,也非常努力的配合着大家的工作,并且会很有礼貌的会对医护人员的工作表示谢意。他们的心愿其实很简单,早日康复,早日回到亲人的身边,早日打赢这场病毒。
日常工作中
在厚重的防护服下,平常简单的抽血打针,需要花更长时间才能完成。但是,在我担心扎不好针而有所顾虑的时候,患者们反过来鼓励我们不用担心,层层橡胶手套,阻隔不了手心的温度。
与患者出院前的合影
为患者送餐的时候,症状轻微的患者顾虑到我们行动不便,他们自发的组成了志愿者队伍,协助我们分餐,一位病人对我说:"反正坐着也是坐着,帮你们发饭,既能帮你们减少工作量,我们还能活动一下,两全其美。"果然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大家都吃上了热气腾腾的饭。
收治患者,日复一日,冰雪消融,冬去春来。今天,我们收到的病人明显减少,工作量也明显减少,心里也轻松起来,患者也要不了几天都可以顺利出院回家团圆,在这段时间的相处中,我们彼此信任,相互了解,已经建起深厚的感情,出院时,他们为我们送上了最真诚的祝福,留下了珍贵的合影,还有一封封的感谢信,有一位老人住院时间比较长,得知今天就要出院的消息,已经早早收拾好东西,迫不及待的回家看望老伴了,临走前对我说了好些感谢的话,我记得最多的一句就是谢谢这两个字,此时让我内心感受到了一切辛苦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与患者出院前的合影
在方舱医院战斗的日子里,很容易被一件件小事感动的热泪盈眶,面对患者的理解和我们整个团队的协作,我们工作越来越觉得心应手,每天都会收获不同的小惊喜和感动,虽然做着和平时一样平凡的护理工作,但不同的是,疫情把大家的心拉得更近了,每天我们都是相互感动着,相互鼓励着,然后大家一起加油战胜疫情!
从2月7日开始进舱到3月6日正式关舱,整整19天,我们累计收治病人239人,从开始接触病人一直到患者纷纷康复出院,我们终于赢得了新冠病毒决战的阶段性胜利,这场战役取得了显著成效,离不开我们每一位医护人员夜以继日的奋战,我们付出了所有的心血,挥洒着无尽的汗水,终于让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我感谢这份职业,让我收获了巨大的成长和太多太多的感动,今天,我们要离开这座城市了,凌晨的武汉依旧沉寂寒冷,但每一个人的内心却是那样的温暖,洁白的大巴行驶在安静又灰暗的街道上,看着这个经历风雨的城市,一幕幕暖心场景在我脑海中闪现,眼泪夺眶而出,这是分别时不舍的泪水,也是胜利后喜悦的泪水,虽然援鄂工作已经结束了,但一双双关切的目光一句句温暖的鼓励,一封封真挚的感谢信都让人刻骨铭心。
与患者出院前的合影
我要感谢所有牵挂我们安危的人们,感谢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从我们抵达武汉的那一刻起,是你们在背后默默的付出,感谢乐观坚强的患者们,是你们在积极配合的同时,还不断给予我们力量,感谢坚守岗位的各类后勤保障人员和患难与共的亲密战友们,因为有你们,我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感谢湖北省、市政府,你们事无巨细的安排,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支持的保障。
这次抗疫工作,我深刻理解了个人理想从来都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在民族危难的时刻,我们更应该勇于承担责任,肩负起时代的使命,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大疫当前我们每个人都在同一片蓝天下,同呼吸共命运,没有谁能独善其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更应当深入人心,我们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众志成城,一起对抗这场人类共同面对的严峻考验。
中国,从来就没有垮掉的一代,我们更是如此,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人接过这保卫国家的责任和使命,用大爱托起了一个又一个的亲朋,中国才越来越强大,我爱这个伟大的祖国,爱他的山河壮丽,爱它的博大胸怀,爱他的坚毅勇敢,爱他的优秀儿女,这场全民抗疫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不仅是中国为人类公共医疗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无数的中华儿女血脉相通传承使命,不断接力,奋勇拼搏的结果,我为我的祖国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此刻的莺飞草长,春暖花开,我相信武汉乃至全国人民,每一个城市都得焕然出新的生机,中国定会与世界携手取得全球"战役"的最终胜利,迎接人类发展的光明未来!(记者:李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