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潭水深千尺
王双利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虽然马家潭不是李白笔下的桃花潭,但在我的眼里,二者诗意颉颃,难分伯仲。
马家潭赛龙舟很神奇。
每年端午节前后,巴河之滨的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上巴河镇马家潭村,都要举行龙舟赛,这个传统延续至今已600余年。当地有“马家潭,真好玩,看大戏,赛龙船”的民谣。我曾去赛龙舟的现场,感受了人声鼎沸,鼓乐齐鸣,彩舟竞渡的盛大场面。2010年马家潭龙舟赛成功列入省级“非遗”。
马家潭的神奇不只是赛龙舟,还在于这里有一个水文站。
马家潭水文站很神秘。
马家潭水文站,位于上巴河大桥桥头,西侧岸边空阔地带上。两层欧式小洋楼和秋色斑斓的院落很别致、很打眼,在杂乱无序的上巴河镇上显得鹤立鸡群、别具一格。院外和室内陈设的各种观测装置、仪器,更是为与乡镇“平级”的马家潭水文站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随着工作人员的介绍,儿时某些模糊记忆突然醍醐灌顶。
老家贾庙有两座水库。从小到大,我数次到龙潭河水库划船游泳,无数次走进伸入库中圆形“水塔”上,看“山色空蒙雨亦奇”“两山夹明镜”的画廊美景,现在才晓得那“水塔”是水位站;从小到大,也曾数次去下石冲水库钓过鱼,摸过虾。看到水库大坝头边立着仿古“灯笼”,当时不知何物,现在才知道那“灯笼”是雨量站。马家潭水文站所属的几十个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在黄州团风的各大河流、湖库上星罗棋布,灿若流萤。
伫立岸边,放眼巴河。90天无雨、40年未有的干旱气象,让境内长江最大支流变成了小溪,河床沙丘起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的美好句子暂时情景难现。2016年雨量丰沛,内涝严重,水位是28.2米;1969年内河发洪水,巴河历史最高水位上涨到37.1米,水位线如今赫然刻在水文站二楼外墙上!“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虽然不妨碍诗情画意的想象,但那时巴河下游确是“小屋如渔舟”,一片汪洋大海,情势危急!
马家潭水文站很神圣。
水,孕育了生命,养育了人类。上善若水,善莫大焉。一年四季,时刻监测上报降水、水位、水质、流量、泥沙、土壤墒情数据信息,直接为国计民生服务,功德无量,泽披后世。从这个角度讲,水文事业是神圣的职业。通过罗亚平站长及工作人员讲解介绍,通过耳闻目睹各种高科技仪器设备,马家潭水文站神秘面纱慢慢撩开,我确平添了许多神圣感。
别小看只有四人的马家潭水文站,确是黄冈市两个国家重要站之一。流域集水面积2974平方公里,位居全市所有水文站之首。马家潭水文站所收集的信息,为长江防汛抗旱以及巴水沿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以及城镇生活供水水源地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往小的说,关系到流域百姓生存、生活、生产安全;往大的说,关系到长江和国家生态、战略安全。
马家潭水文人很神勇。
世界上最温柔的是水,最刚烈的也是水,与水打交道很浪漫,也很危险。
水文工作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更是危险活。酷热盛夏,别人上山避暑,水文人头顶烈日到野外检测土壤墒情;大雨汛期,更是水文人最忙碌的节点,别人朝屋檐躲,水文人冒雨往外冲,要去水位暴涨的河库观测和传输数据。连日数月,潮水一刻不退,岗位片刻不离。每当斯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水夜雨时”,成了马家潭水文人的奢望。马家潭水文站自1953年建站以来,发生了很多令人击掌、感人肺腑的故事。
上任老站长扎根马家潭水文站34年,为水文站建设呕心沥血,在防汛抗洪期间,曾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现任罗亚平站长,2016年河水暴涨,洪水漫堤,他驾驶的车辆在水中熄火,无法折返,险些送命;副站长徐晨辉,妻子快要临产了,他被单位派往外地出差三个月……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神勇的马家谭水文人就是这样常年冲锋陷阵、不惧水患,用情用心为辖区百姓提供优质的水资源,健康的水生态,宜居的水环境。为黄冈人民群众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提供“硬核”保障。
马家潭水深千尺,守望巴河不了情。为马家潭水文人点赞。
作者简介:王双利,湖北团风县税务局干部。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曾在《湖北日》《楚天都市》《姑苏晚》《黄冈日》《鄂东晚》《楚天文艺》等报刊发表散文、评论多篇,偶获小奖。散文《梦中崎山》入选《游在黄冈》一书并获三等奖、《遗爱湖的刺槐》入选《黄冈有座遗爱湖》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