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在嘉兴港乍浦港区二期集装箱码头,随着一只身披“红妆”的集装箱从码头边的“联合23”轮吊装至集卡车上,嘉兴港正式迈入“亿吨大港”行列,圆满实现亿吨梦想。这不仅是嘉兴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浙江海洋港口一体化发展的新成果。
嘉兴港的快速发展与全省海洋港口一体化发展密不可分。2008年7月,乍浦-宁波集装箱内支线开通,当年嘉兴港集装量吞吐量一跃超过10万标准箱,是2007年的2.7倍。到2013年,集装箱量突破100万标准箱。2016年7月29日,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集团完成对嘉兴港的整合签约。2017年5月,浙江海港嘉兴港务有限公司成立,嘉兴港依托海洋港口一体化发展迎来了发展新机遇,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崭新时代,并逐步发展为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成为集团“一体两翼多联”发展格局中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地区的重要港口,全省海河联运枢纽港。
今年前11个月,嘉兴港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9.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7%,位列长三角主要港口第六位,位列英国劳氏日报发布的2019年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最新榜单第96位;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1218.6万吨,同比增长6.8%,增速居省内沿海港口前列。据测算,在嘉兴港全年完成的1亿吨货物吞吐量中,集团所属嘉兴港务完成的货物吞吐量占其中的近七成,集装箱吞吐量占比近九成。
目前,嘉兴港是浙北地区唯一的出海口和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分有独山、乍浦、海盐三个港区,拥有自然海岸线71.1公里。“十二五”以来,嘉兴港水运建设投资始终保持快速增长。今年,嘉兴港又有一批重要项目取得突破,乍浦港区D3、独山港区A4完成桩基施工,乍浦港区E4、独山港区A3下部结构基本完工,独山港区B13B14码头、嘉兴港港口公共服务基地码头开工建设,海盐南方水泥内河码头、独山A9技改项目投入试运行。截至目前,嘉兴港共有泊位97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4座,年设计吞吐能力9601万吨,万吨级泊位数和港口吞吐能力在省内仅次于宁波舟山港。
除了丰富的岸线资源,嘉兴港前濒杭州湾、背靠浙北高等级航道网的地理位置,也让它具有了发展海河联运的天然优势。2018年,省政府首次出台政策意见加快全省海河联运发展,提出建设嘉兴港海河联运枢纽,为嘉兴海河联运发展带来重大利好。嘉兴港积极争取政策与要素支持,推动出台了《嘉兴市集装箱海河联运资金补助操作办法》,建立了海河联运协调推进机制和投资运营平台。与此同时,嘉兴港深入拓展与绍金衢地区的物流协作,引导煤炭、粮食、化工品等货种运输“散改集”“陆改水”,显著提升了港口集装箱与大宗散货的运输能力。得益于海河联运瓶颈的打通,以及各项扶持政策的实施,嘉兴港海河联运业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今年前11个月累计完成海河联运吞吐量2306.1万吨,同比增长43.9%;其中,完成海河联运箱量19.9万标准箱,同比增幅高达47.9%,全省海河联运枢纽港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嘉兴港做好“绿色”文章,开展港口污染防治攻坚行动,落实企业污染防治主体责任,持续转变港口作业方式,有序推进乍浦港区部分多用途泊位功能转型,推广港口船舶使用岸电等。
下一步,嘉兴港将积极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打造海河联运枢纽港,坚持开放合作、海陆联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全面迈向高质量发展,加快港口由“大起来”向“强起来”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