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夏名采先生”系列文章之二
益都县博物馆
夏名采
在青州城里南部, 益都县人民公园北侧,有一个十分洁静而又古雅的庭院,这就是益都县博物馆。
它始建于一九六二年,迄今已有二十年的历史。馆址系利用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刑部尚书、太子太傅冯溥的宗祠改建而成。
陈列面积近七百平方米, 展出各类文物五百余件。目前每逢节假日接待观众多达五千人次。
益都属古青州州治,历史悠久, 文化发达,地上地下遗存着极为丰富的古代、近代和现代文明。
早在十九世纪末期, 益都即兴建了“博物堂”,博物堂为自然陈列。
一九四八年春,华东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驻益都期间,也成立了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济南解放以后,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简称文管会)将博物堂的展品迁往济南,正式成立了山东省博物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对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极为重视。一九五六年即进行过全县文物普查,同时成立了益都县第一文物陈列室(即现在益都博物馆的前身)和第二文物陈列室(现在淄博市临淄区文物管理所的前身),为博物馆的建立做好了准备。
一九六二年,经山东省人委批准,正式建立了益都县博物馆。它的建立,为益都文物的管理、研究、陈列和收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物的收藏和管理,是搞好博物馆的关键。
益都县博物馆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 现在收藏各类文物已近一万五千余件。其中有不少是精品,在这些文物中,有东汉时期高达三米的石人,以及墓表、蹲虎、卧虎、卧羊、小石人等;有南北朝时期兴安二年(公元453年)、正光五年(公元524年)武定三年(公元545年) 的石造像和武平四年(公元573年)南阳寺“临淮王像碑”等;有隋唐时期的陶俑、马俑、唐三彩、唐二彩及瓷器等;有宋、元时期的白瓷;有明、清时期的冯起震、 雪蓑、董其昌和林则徐、赵执信、冷枚等名家书法、绘画。
其中明代摹本《清明上河图》, 是一幅八点四米长的巨作。该画将宋东京汴梁(即河南开封) 的郊郭, 汴河两岸, 城厢及金明池的情景展现在观众眼前,画面上两千多个人物神态各异。它是反映中国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的典型作品。
益都县博物馆现有陈列室六座, 主要为益都简史和雕塑艺术两部分。
益都简史陈列部分,有三座陈列室,由 “益都地区出土文物陈列”和明清“书画展览”室组成。在出土文物陈列中,观众可以看到益都地区从原始社会大汶口文化至元朝的各类文物。
其中以大汶口文化的陶片、陶鬻、背水壶,龙山文化时期的纺织工具、 泥质黑陶器, 商代苏埠屯出土文物, 西周带“鱼伯己”铭文的铜觚。 春秋战国时期的铭文铜戈、 提梁壶,汉代的铁锁、 铁剪, 南北朝的盘口鸡首壶, 隋唐时期的陶俑, 唐至元朝的瓷器等最为珍贵。
一九七七年,在王小公社桃园村南遗址中出土的陶片,其造型原始,制作粗糙, 火候较低。经鉴定这些陶片,为前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物, 与滕县北辛遗址出土文物同时, 至目前为止,这些陶片,为潍坊及胶东地区出土文物中最早的遗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明清书画展览中陈列有《清明上河图》, 林则徐手书真迹,雪蓑的字画,冯起震、杨涵的画竹等多幅精品。
雕塑艺术陈列分铜塑和石刻二组。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明朝雕塑的大型铜像、木刻、瓷塑以及东汉以后的石刻精品。
益都县博物馆,对科学研究工作也十分重第视。现在,他们正在编辑考古发掘资料。第二次文物普查, 已完成田野调查工作。这次普查,发现了不少重要的遗迹和遗物, 现正进行资料整理。这次文物普查, 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将分别对其进行系统地研究。
为了文化交流, 该馆于最近新辟了制作业务, 给前来游览的观众准备了纪念品。他们拓制的北魏郑道昭《白驹谷题名》,《白云堂题名》, 唐吴道子绘制《观音像》、《孔子像》,明冯起震、董其昌的《竹石刻》等作品,深受外国朋友的欢迎。
最近在对古老的青州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该馆《青州简史陈列》已正式对外开放。
这个陈列,用青州的历史资料, 配合益都的出土文物,比较系统地介绍青州的历史, 使观众更加热爱古老的青州, 热爱历史悠久的中国, 从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 努力工作,为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一九八二年七月)
青州博物馆新馆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