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汉学家:中国防疫措施给世界树立了榜样

2020-04-20   欧洲时报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万淑艳报道】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扩散,而中国的疫情得到快速有效控制。对此,多位汉学家纷纷表示,这得益于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强大的生产能力,中国的疫情防控举措给全世界树立了榜样。对于近期“逆全球化”声音甚嚣尘上,他们认为,疫情不会阻碍文化的国际交流,汉语已成为一种现象级的热门语言。

4月19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组织海内外35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留学生共同庆祝第十一个联合国中文日,正式启动“国际仓颉在线——全球中文信息共享云平台”,并在线召开“疫情下的世界汉学发展与中文传播”国际人文论坛。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马丁·阿尔布劳多年来经常与中国大众和学者进行交流。他表示,新冠病毒的威胁,把人们聚集在一起,团结起来,共同对抗病毒,互相竞争不是实现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的正确方式,也无法达到人们所期待的双赢局面。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大海认为,1月份,疫情在中国武汉爆发,但控制得最好的也是中国,中国给世界作出了一个很成功的榜样。中国有强有力的基层网络,加上大数据、人脸识别这些新技术的应用都是非常好的经验。“另外,在疫情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目前世界许多国家的口罩和呼吸机等医疗物资都是中国提供的。这些都会大大加强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大海学习中文是在30多年前。“我那个年代,学英语的最多,其次是俄语。而我却选择了汉语,许多朋友当时都不理解。”大海说,他从小就喜欢中国历史,庆幸的是,现在看来,他选对了,“我们这一代人看着中国经济的列车一点一点提速,如今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这一代人也见证了中文国际应用和传播从小规模,小团体,小打小闹,慢慢成为一种现象级的热门语言。”

大海认为,中国的未来会越来越好,中国经济越来越强大,需要了解中国、学习中文的人越来越多,在埃及就有很多人愿意学中文。他建议,海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课程上应该有所改变,目前外国学生学习中文的动机大部分都是“工具型动机”,满足就业需求。应该开设“旅游汉语”、“商务汉语”这些专业性强的应用语言课程。

“语言最终要靠思想和文化结合输出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大海认为,现在的中文国际传播太依赖中国传统文化载体,如武术、京剧、书法等,这是值得商榷的。前些年李小龙、成龙的功夫电影,这几年《三体》科幻小说,电影《流浪地球》、《红海行动》等都是很不错的中国文化产品,中文国际应用和传播必须利用好这些优质的大众娱乐文化产品。

厄瓜多尔基多圣弗朗西斯科大学孔子学院厄方院长何塞说,他推广中国文化已有20多年,“现在厄瓜多尔学习中文的学生越来越多,也有很多学生到中国留学。最近就有一位留学生从河北大学攻读完中国哲学博士学位后回校任教,继续推广中国文化。”

何塞说,厄瓜多尔推行了新的汉学计划,从高中、大学开始,创造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慢慢接触中国知识,“我们的目的是要把中国语言文化发扬光大。”

“国际仓颉在线——全球中文信息共享云平台”当日启动,向全球97国的700名汉学家和140国的5000名北语留学生赠送10册中外文防疫书籍。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张宝钧面向北语20万海外校友和140余国留学生及汉学家发布了“国际仓颉计划倡议”。

(编辑:李璟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