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浔江——耒水四大支流之一,奏一曲高山流水

2019-11-12     耒阳生活圈

从远古走来,从高山走来,浔江——耒水四大支流之一,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两岸民众。犹如一首古曲之名:高山流水,源远流长!

我愈来愈痴迷耒阳话的深厚文化和独特魅力。譬如对江的读音,西乡人包括其它乡镇人,大多读“冈”,包括江姓也读成“冈”。如黄泥江、淝江、小水江等等,均读成“冈”。有的甚至写成“冈”,如黄市黄泥江就写成黄泥冈。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浔江,浔江和东乡人始终喊做江,和普通话同音,这背后的玄机,恐怕很少有人能破译。

在我看来,这中间就是耒阳人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臆测,浔江之所以不称浔冈而称浔江,和江的水流大小没有关系,而应该是两岸民众把浔江和古代文学巨著《水浒传》中的浔阳江有一定的关联。浔江,浔阳江,一字之差。这证明耒阳人对文化的推崇,把持久坚持的语音可以改掉。当然,更印证耒阳人对文化的兼容和扬长避短。从这个意义上讲,耒阳话在保留古韵的基础上,各个时期的一些话音亦在悄悄改变。可喜的是,聪明的耒阳人历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今天的耒阳话仍独树一帜,既有古韵风味,又包含各个历史时期以及现代的元素,这的确了不起呀!

浔江的发源地在五峰仙山脉,属于耒阳境内的高山范畴。据耒阳市志记载,浔江整个流域的顶上游为芷江,然后是下大陂河,再是董溪河、九良洲河、最后是芭蕉河和泉水河。泉水河应属敖山庙一带,由此河注入耒河。

东乡和西乡的河流,本质上有一定区别。东乡河大抵沿山谷缓缓流淌,两岸的水田和山地相拥,而西乡河则沿垌中开阔地飘流而下,两岸峭壁林立,乱石穿越。众所周知,东乡地下蕴藏着煤炭资源,所以在土质地貌方面,耒阳东乡和西乡截然不同,正所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我虽是西南乡人,但对于东乡,却别有一番情愫。我当记者第一次采访就在东北部的亮源乡,第一次上《人民日报》的稿件写的也是东乡沙明,所以我非常喜欢到这些地方采访。耒阳煤炭开采鼎盛时期——上世纪九十年代时,浔江、导子、三都更是我经常光顾的乡镇。那时候下乡除了坐班车就是煤车,常常满身煤灰,记忆铭心。恕我直言,那时的浔江,除了涨洪水,平时流的水都是乌黑一片,甭说喝,就是洗衣,也是不行的。

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今天的浔江,在农村环境整治的大气候下,水质变得清澈起来。蓝天白云,青山秀水重现这条古老的河流。

说浔江古老,首先表现在架设河流上的石桥。这些石桥,就像古华笔下的湘南农村,青藤、青石、青苔、青烟,一袭原始风味。这是位于浔江流域芭蕉河附近的一座小桥,古色古香,充满岁月的沧桑。在我的印象中,类似这类原始风韵的古桥,在耒阳已不多见。我几乎是贴着她的脸庞在欣赏,就如同在博物馆观赏文物一般。如果说耒阳还有可列入文物价值的桥,我觉得这座桥完全可以跻身之列。

这是一座用巨石垒砌而成的小桥,桥两边是不加雕琢的石块,参差不齐,远远望去摇摇欲坠,仿佛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已不堪重负,随时可能崩塌。但她却是非常坚固的,历经风霜、雨雪、日晒、雨淋,耸立在此已经几百年。

而连接这座石桥的石块是一面天然巨石,宽不足一米,长五米左右,这种桥自然牢固,不怕任何洪水侵袭,说是坚不可摧,一点也不过分。桥头上,爬满翠绿的青藤,如一位老头手背突兀的青筋,坚韧傲立。桥的北面,长满冬茅草和蒿草,一丛一丛,连绵不断,和远处的禾苗融为一体,古朴而自然。

这座桥至今仍是当地村民出门行走的主要通道,尽管桥面光滑一片,但行人踩上去并不溜滑,当然也就不会摔跤。桥下,蓼草如丝,丝丝见底,虾米穿窜,鱼跃波光,一派生机盎然。水,碧波透亮,倒映蓝天白云,如一幅静止的水墨画,绚丽无比。

我想,如若再放一个老者,淡淡垂钓,那将是诗中的画,画中的诗,恐怕黄永玉先生的凤凰秋水,也不过如此呀!

我站在这座桥下,如同一个痴情的人,脑中总在浮想联翩,想拼出几句诗意来,却迟迟没有词语。倒是涌出马致远那首脍炙人口的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当然没有昏鸦,没有瘦马,也没有断肠人,但此情、此景、此桥,会令多情者驻足良久,把岁月、风景、古香、烦恼、惆怅、感慨随意串连起来,随意联想,就是一首诗,一曲词。

再说浔江河。涓涓河水,潺潺汨汨,奔流不止。这条河流经之处,湾村、水田、堰坝、山谷,随处可见。清冽冽的河水泛着金光,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流光溢彩,把静静流淌的小河,营造出一片生机,一片秀丽风光。

浔江曾经是两岸民众赖以生存的饮用水源,随着煤炭的大规模开采,水质变浊、变黑,早已无法饮用。但是,浔江河仍然是河两岸数万水田的主要灌溉水源,从沿河修筑的堰坝中便可领略一二。

这种堰坝亦由石块垒砌而成,高的有十几米,矮的也有数米。堰头筑一闸门,平素不关,一旦需要用水,只要闸门一关,河水就会被阻断,再通过引水渠,将水引入水田,浇灌禾苗。一段一段修筑的堰坝,形成了浔江河独特的瀑布风景,虽没有气势恢宏的瀑布,但所有堰坝兴起的数万亩瀑布群,仍壮观无比,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我站在芭蕉河上游的这条堰坝前,只见飞瀑直流,水溅一池,清脆隆隆的水声,仿佛一线清泉,沁人心脾,爽朗一片。这条堰坝横跨河两岸,平时水流从河中飘过,遇上天旱,只要一关闸门,完全可以断流,流水会从闸门边的渠道引进稻田,成为甘霖。当然,老百姓是讲究公德的,总会让一些水流向下游,这也是浔江四季永不干涸的原由之一。

浔江河到了下游,变得更加宽敞,据说以前可以通小舟、小船,主要用于轻便运输和渔民撒网打鱼。这种景况,今天已不可见,但坐拥小船垂钓或扯草的仍大有人在。

古老的浔江,踏着历史的脚步,繁衍两岸历久弥新的厚重文化,助推时代的发展。譬如流域的敖山庙会,就颇具地域文化。这种沿袭千年的传统民风民俗,不仅影响浔江河两岸的文化传承,而且影响整个耒阳乃至湘南地区的文化。如今,敖山庙会早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对浔江河文化的一种肯定,更是对耒河流域文化的一种大力推广。

耒阳地大物博,风光无限,在当今开发休闲旅游的大潮中,其实类似浔江这种乡土文化,完成可以纳入开发范围。如建造浔江流域堰坝瀑布群观赏点、古桥流水观赏点,再加上敖山庙会游船表演,假以时日,这条乡土旅游线一定会游人如织,甚至可以打造出耒阳上星级的旅游景点。到那时,放一曲古乐高山流水,吟一首元曲宋词,广阔的浔江河流域,一定会声名鹊起,引凤筑巢,引四方游人流连忘返!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ZPCYG4BMH2_cNUgygW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