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里有势|再被“划重点”,当今时代为何要重提劳动教育

2020-04-01     农村大众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农村大众记者梳理发现,从历史上看,无论是纵向溯源还是横向对比,劳动教育一直都在被“划重点”。那么在当下的时代,为何要重提劳动教育呢?

重提劳动教育,重在育人树“三观”

劳动教育并不是新鲜词,为何此时由中共中央、国务院着重提及?

《意见》中已提到相关背景:“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

劳动教育在实践层面被弱化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在固有的观念中,能考高分、能考上好大学才是好学生,不少学校把体、美、劳等“副科”晾在一边,没有即时效益的劳动教育更是直接被“雪藏”,学校教育里劳动教育存在缺位现象。

劳动教育不仅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中也被软化

在一项家长对孩子自理能力评价的调查中,64.9%的家长认为“一般”,8.3%的认为“差”,体现出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务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

近些年来,各地教育部门也做出了一些努力。像内蒙古包头市教育局就规定:中小学主科挤占副科课时将被通报处理,并提前在网上公示课程设置,供家长和学生监督检举。

2015年,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学校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布置类似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此认为:“家务劳动本身不只是一个劳动,它还涉及到学生怎么处理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怎么承担家庭的义务。家务劳动是综合性的教育,对孩子有很大的好处。”

劳动教育在社会中被淡化,很多青少年不尊重劳动上,甚至不会劳动,却幻想不劳而获、少劳多得,总是妄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价值观和人生观变形。

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马克思曾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就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帮助广大青少年养成自立自强的劳动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下劳动教育的紧迫任务。

纵向溯源与横向对比,劳动教育一直被“划重点”

在中国,劳动教育自古就有。“耕读结合”就是一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意见》中提出的“知行合一”,其理论就根源于明朝思想家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即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思想做了创造性实践和发展,并把这一原理作为党的教育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三爱教育”的观念,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时指出:“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样的节点的“划重点”更是不会缺席。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说:“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又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明确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国家重视,部分地区也很重视劳动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上海市教委就坚持所有高二学生进行为期一周赴农村劳动实践,近40年从未间断。2010年,上海进一步强调每学年30天社会实践和60课时志愿服务的要求,劳动技术课程作为必修课也有20多年。

如今,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校已把缝纫、剪纸、面食等劳动实践课程搬进校园。

劳动教育要与时代性契合

《意见》提出,我国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那么,我们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正发生深刻变化。工农业新旧动能快速转换,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城乡二元化社会形态正在转化,生产力快速提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变。

据公开报道,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决策与发展研究所所长马开剑认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标志的科技因素,为生产劳动注入了崭新的内涵,劳动的形式也早已超出了基于体力消耗的物质生产劳动范畴。

“比如,我们该怎样理解篮球明星姚明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呢?为此,既要看到物质生产劳动,还要看到数字形式等各种非物质生产劳动。不仅要看到生产劳动,还要看到义务、责任、自立意义上的非生产劳动等。”

也必须看到,劳动教育在过去某些历史阶段曾出现与时代不相契合的严重偏差,把知识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相对立。因此,《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要适应新时代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曾天山认为,新时代重提劳动教育是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回归本质,既有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引领,又有“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劳动教育不会过时,但要体现时代特征。这样的战略思考与制度设计,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如何培养人的深刻认识,是对新时代国家发展与个体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的主动回应。

时代在变,劳动的本质不变。劳动不分贵贱,任何一份劳动职业都很光荣。尊重并热爱劳动,摒弃不劳而获和贪图享乐的观念,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和人生幸福观才是“少年强”的根基。

农村大众记者 祝超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V7AOHEBnkjnB-0zEFV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