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12岁小学生完成博士研究课题获奖,天赋异禀 or “我的区长父亲”?

2020-07-16     曼汉学院

原标题:热议!12岁小学生完成博士研究课题获奖,天赋异禀 or “我的区长父亲”?

最近,本属于大人世界的科研讨论突然跑到了小学生圈子里。

起因是昆明的一位叫陈灵石的六年级小学生,他的作品《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出现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网站中。

说实话,小曼第一眼看到这个标题就是满脑子问号,完全看不懂。

又接着看了下这个项目的简介:

高原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机体对高原适应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低氧适应,而低氧在人类疾病包括实体瘤中也常发生。利用高原适应与肿瘤细胞适应的相似性,本项目前期利用遗传学比较分析了高原家养哺乳动物和对应平原物种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发现了高原哺乳动物低氧适应受选择的关键突变基因 C10orf67,并构建了 C10orf67 基因敲除小鼠,通过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模型、临床样本分析等方面对 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解析,发现 C10orf67 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敲低其表达可以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将细胞阻滞在 G2/M 期。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C10orf67 可以调节结直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因此,对 C10orf67 在结直肠癌中的功能解析,有望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

而正是这样一个普通人既看不懂名词又看不懂简介的课题,一个12岁的小学生研究透了,那么按照惯例,这恐怕又是一位“神童”。

但让小曼惊讶的是,这个我看不懂的课题才只是三等奖

01

议论纷起

“神童”还是“我的区长爸爸”

同样是12岁的年龄,当大多数孩子还停留在上课读书、下课玩耍的时候,陈同学却已经研究起了遗传学、基因突变、生物化学、直肠癌……

这让那些喜欢比拼的家长们知道了恐怕又是“恨铁不成钢”。

网上有些陈同学的研究日记,根据他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些蹊跷的地方:

1月9日,
“老师们给了我一个基因,叫C10orf67。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
这时候,他还不知道什么是基因。
1月13日,
“了解PCR技术的原理,知道PCR引物的设计、PCR扩增……进而判断一个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和功能强大与否。”

只用了4天,陈同学就从对基因的一无所知,到了了解基因表达水平的程度。

当被质疑课题的真实性的时候,创青赛给出的答复是,陈灵石当时顺利通过答辩,按照规定才予以三等奖。

如果真是这样的天赋能力,似乎小小年纪完成博士级别的科学研究也是有可能的。

当陈灵石课题被网友曝光后,其父母的身份也很快被找到。

父亲陈勇彬:

2005-2012在美国德州做研究院,目前任职于昆明动物研究所。

母亲杨翠萍:

2006-2012在美国德州做博士后,目前任职于昆明动物研究所。

他的父母可以说是他背后隐藏的巨人了。当你还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六年级小学生为什么会知道C10orf67时,那你可以在昆明动物所的一篇题为《昆明动物研究所在家养动物高原适应遗传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的论文中发现杨翠萍和陈勇彬的名字。

这就不禁让人产生联想,或许这就是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我的区长爸爸”事例?

目前,大赛组委会对此事进行回应:

已经展开调查。

02

高难度仅获三等奖

类似的情况并不是个例

那么问题来了,陈灵石的研究才只是三等奖,那么前面的一二等奖都是什么?

小曼查看了一下获奖名单,万分吃惊,原来现在中小学生科创大赛已经这么深奥了吗?

《利用自制纪限仪开展埃拉托色尼及拓展实验的研究》
《二氢杨梅素调节肝脏脂代谢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研究》
《甲状腺髓样癌特异性敏感标志物降钙素的ECL比率检测研究》
《分级多孔结构TiO2负载Fe3O4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光芬顿协同催化方面的应用》
......

只从题目上看,这些课题都很严谨,但直观感受下来,陈同学的课题明显是更难的,更加倾向于博士级别的科研人员才能进行。

这个大赛中厉害的课题并不止陈同学这一个,比如获得一等奖的中学组课题中有一篇《甲状腺髓样癌特异性敏感标志物降钙素的ECL比率检测研究》,属专业类的医学领域。

获奖作者为重庆八中的女生程丹,她还因此获得了当年的重庆市长奖。

像甲状腺髓样癌这种难度的课题一般要基础医学硕士或者临床医学科研型博士才能拿下,实验顺利的话基本要2年左右。

有网友深挖了一下,发现这样的现象并不只存在于小学组,高中组也一样。

@李明

不止是小学组 高中组也这样,

像这个一等奖:

还发了一篇文章,知网可以查到

再一看,还有一篇硕士论文

指导老师都是这个易龙,这种直接拿硕士毕业论文参赛真的没问题吗

比赛网站上的相关图片都是直接用论文里的

这种东西随便一百度能查到的东西评委就查不到?18年的硕士论文19年拿来参加比赛还获得了1等奖这也太真实了。。。

一个真敢写,一个真敢评。

这恐怕是多数人对这事的态看法之一。但对于众多科研人来说,将动辄长年累月才能产生的研究结果随意加到小孩子身上,抛开其中要经历的各种问题与辛苦,只为了让孩子在起跑线就领先同龄人一大截,这实在太不公平。

倘若这样的事情不加管制逐渐增多,那么最终会影响到大众对科研圈的看法。因为部分个人的私欲影响整个圈子,这个性质就太恶劣了。

网友@zgz以调侃的态度编了个段子:

演讲人在做关于科技前沿的报告:多个项目组对肿瘤和癌症取得重大研究突破。
大厅里有人说:“我刚检索过相关文献,最近没有什么重大突破。”
演讲者没有回答,继续说:“我们在石墨烯的应用上取得了质的突破。”
大厅里有人说:“石墨烯每天都是质的突破。”
演讲人:“同志们,你们最好少看灌水的论文,要多关注科技界的未来!比如某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在线展厅!”

鉴于目前官方公示已经展开调查,只能希望会有妥善的处理。

当然了,如果小孩子对科研从小就有兴趣,大可以从小就可以培养,让他亲自去探索、去实践、去面对错误、去解决问题,亲自去体会成功的快乐,亲自去感受失败的沮丧,让他理解科研的不易与快乐。

小曼相信,只要做到这样,国内学术界的未来才是充满希望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RduWnMBnkjnB-0zEZt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