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清朝历史的都知道,康熙的嫡长子胤礽挂职锻炼做皇帝时,只有十六个月大,嘴边还挂着口水。
当时老爸康熙也不过二十二岁,嘴边的绒毛刚刚发育成胡须。康熙如此年轻就急于考虑身后大事,源于一个半遮半掩的政治目的。
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叛;当月,杨起隆打着朱三太子旗号,在北京放火作乱;次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起兵东南;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逆事西北。不到两年,帝国连失八省,江山只剩半壁。
数路烽火呈燎原之势,烧得康熙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打算御驾亲征,被群臣劝阻。群臣说,皇上身关天下之重,不宜轻出,一旦被敌人“斩首”,政权就保不住了。当务之急,就是选个后备皇帝,那时再亲赴前线,由储君坐镇北京,能稳定军心民意。即使被人先擒了王,帝国也是只有头的鸟,可以继续飞翔。
有儿子就有香火,有香火就有希望。康熙在杀死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和孙子吴世霖,断了这吴三桂家族和事业根脉的同时,抓紧开动生育机器,制造子嗣,让叛徒们明白爱新觉罗家后继有人。谁能成为接班人呢?
康熙选择的余地很小。他当时只有两个儿子,长子胤禔四岁,为惠妃所生,来自纳兰家族;次子胤礽两岁,为皇后所生,来自索尼家族。两人都还是个鼻涕虫。素质分不出优劣,就得看谁的出身好。康熙慈爱的目光,落在了胤礽粉嘟嘟的小脸上。
胤礽根正苗红。他年龄虽比胤禔小,但由于皇太极和顺治正宫皇后不生育,因而是大清帝国三代领导人所生的第一位嫡长子。而且,康熙十二岁时就和皇后结成连理,两人共同度过了青黄岁月,感情十分深厚,对胤礽可谓爱屋及乌。更重要的是,依据汉族王朝惯例选择嫡长子做接班人,可以获得意识形态上的认同。
康熙十四年(1675)十二月十三日,举行立储大典,择胤礽为皇太子。这次立储固然可“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但康熙绝对没有想到,由于过于匆忙,竟埋下了一个耗尽半生精力,仍无法清除的政治隐患。穿着开裆裤的胤礽,正式成为帝国的二把手,开始了挂职皇帝的实习岁月。
胤礽似乎并没有辜负老爸的期望。少年太子不但是个才子,精通满汉双语,擅长骑射歌赋,出落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康熙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三十二年(1693)五月,康熙患了疟疾,正式授权胤礽主持工作。康熙对20岁的挂职皇帝放手使用。他专门告诉大学士们,太子没有从政经验,你们要多提携提携,就算犯点小错误,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年轻人嘛。
三十五年(1696)、三十六年(1697),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在出差十个月期间,胤礽代理国事,举行祭祀,批阅奏章,区处要政,工作做得扎实细致,井井有条。大家都觉得,这个年轻干部不错嘛,有能力,有前途。
康熙在外开拓市场,胤礽在家主持日常,父子组成的班子高效又和谐,关系亲密无间,迎来了父子合作的政治蜜月。在一封给太子的朱批信札中,康熙愉快地回忆起了父子之间建立的情谊,高度赞扬了合作所取得的成绩,并对这段政治蜜月给予了充分肯定:“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悠闲,冀此岂意得乎?”
康熙高兴得太早了。
腐蚀胤礽的,是不断膨胀的欲望。若干年以后,他回忆起自己的太子岁月,还耿耿于怀:“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
最初,胤礽政治上还是靠得住的。如果我们事后诸葛亮,可以发现康熙对胤礽的同床异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尽管选择鼻涕虫做二把手,是一种战时应急性政策,但胤礽享受的是元首级待遇。他的服饰和专车,用的是明黄色。饮食和家居的规模,甚至超过了康熙。雍正继位四年后,还惊叹而忌妒地说,东宫里的宝贝,比老爸多好几倍呢。宫里开源节流,连皇上的肉食数额都压缩了百分之二十,康熙却御批胤礽待遇不变。
每年元旦、冬至、万寿节时,大臣们朝贺康熙后,要向胤礽行二跪六叩之礼。陪同康熙到地方检查工作时,地方官员朝见康熙后,还要朝见胤礽并敬献礼品。
这种过度地溺爱和放纵,改变了胤礽小心谨慎的心理趋向。帝国的二把手架子慢慢大了,口气粗了,脾气也长了,动不动就欺凌宗室贵胄和大臣,甚至还动手打过郡王和贝勒。在随同康熙到江宁考察时,知府陈鹏年拒绝送礼,亏了曹寅等人的营救,才没有被他陷害死。朝鲜人偷偷地说,这家伙要是上了台,大清就等着完蛋吧。
我们只能说胤礽脑子进水了。出于对年轻干部的关心和爱护,就没有人提醒一下他吗?有一位,就是索额图。可惜的是,索额图的脑子也进了水。这位当年聪明一时的大内统领,因智擒鳌拜被破格提拔为大学士,后改任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是胤礽母亲的亲叔叔,血缘关系成为他紧密团结在太子周围的理由。
在胤礽被立为太子前,康熙命索额图制定储君礼仪。我们可以想象,索额图知道未来的皇帝出自自己家族后,肯定高兴得跳起来。得意很容易忘形,他所制定的礼仪,让胤礽享受的待遇,接近了当今皇上。
明珠对索额图的表现很不满意。大学士明珠是胤禔母亲的亲哥哥。康熙越级提拔胤礽他不敢提反对意见,但愤怒和忌恨却装满了肚子。他怎么瞅着皇位怎么眼馋,睡觉时甚至都梦见外甥当了皇上。这位平三藩的功臣,与大学士余国柱、户部尚书佛伦、刑部尚书徐干学等结成明党,公开和索额图叫板,搞得朝廷乌烟瘴气。二十七年(1688),康熙为维护二把手的权威,果断罢斥了明珠。
康熙的偏袒更助长了索额图的气焰。明珠被罢斥本来是索额图吸取教训的机会。如果说胤礽年轻没有经验,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那么索额图沉浮宦海多年,应该知道二把手的生存哲学。二把手看似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限风光,其实风险很大,很容易翻船。二把手既要全力辅佐一把手,又要不揽功、不诿过,不能功高盖主;既要在下属面前树立必要的威望,又要防止树大招风,成为众矢之的。
索额图没有提醒胤礽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却一味唆使他争权力、抢待遇,出风头,这是索额图的严重失误。五十二年(1713)二月,康熙提起十年前被自己拘禁致死的索额图,仍直咬牙根:“(胤礽)骄纵之渐,实由于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
面对糖衣炮弹的进攻和溺爱纵容的追捧,胤礽渐渐摆不正位置,把自己当成一把手了。在官场中,二把手奉行的是这样一种“副手之道”,即到位而不越位,到位而不空位,到位而不无为。一句话,踏踏实实做事,夹起尾巴做人。
胤礽刚当二把手时,自然非常感谢康熙的提携之恩,处处赔着小心。后备的帽子戴时间长了,妨碍了个人的发展,这种感激就变成了怨恨。胤礽盘算着康熙早点腾出位置来,康熙则希望胤礽做好参谋和助手。而胤礽占据着太子位置不走,其他皇子就没法进步。二把手在事业成功后,自信心很容易膨胀,产生居功自傲的心理。而一把手对二把手成功前后的表现很敏感,极易产生猜忌和不满,导致双方产生隔阂。再加上双方利益集团互不买账或别有用心者的挑拨,更会加剧矛盾和冲突。
在权力的生物链中,胤礽注定是重要而又易受攻击的一环。
胤礽被欲望冲昏头脑,权势恶性膨胀到了敢挑战一把手权威的地步。在康熙出差期间,他擅自修改和否定老爸康熙的决议,俨然以第二个政治中心自居。
康熙三十三年(1694),朝廷召开办公会议,讨论奉先殿祭祀礼仪。礼部认为,太子的跪垫应该和皇帝的一样放在殿门内。这不是和我一个级别了吗?康熙表示反对。礼部尚书沙穆哈则认为,不同意?可以,将皇帝的原话记录在谕旨里。沙穆哈有自己的算盘。这是你们父子的事,如果太子追究起来,我就拿记录给他看。康熙非常愤怒,这家伙是在讨好太子,给自己找退路,那我现在就给你退路,你就回家种红薯吧。当即将沙穆哈就地免职。
康熙将沙穆哈免职,意在旁敲侧击,表达自己对太子的不满。可惜,胤礽对康熙意图并没有领会。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曾和胤礽专门谈了一次话。康熙很真诚地说,我本打算把皇位交给你,然后找个水土好的地方,颐养天年。眼看着你一步步滑下深渊,难托重器,也就断了这个念头。
胤礽知道康熙有这个念头后,肯定后悔得肠子都青了。而现在的胤礽,正沉浸在对权力的妄想中无法自拔,康熙是老爸,更是领导。老爸生气了,发发火也就没事了。领导如果很生气,后果就很严重。
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帝率部分皇子和大臣巡视塞外。自顺治入主中原以来,历朝君王都保持了巡塞的惯例。这种巡视的政治意图显而易见,就是加强对蒙古的拉拢和威慑,巩固边防。每次巡塞必带皇子随从,为的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锻炼体魄。
七岁的十八子胤祄,是汉族妃子中康熙最宠爱的密妃王氏所生。胤祄经不住长途颠簸,得了急性腮腺炎。康熙心疼幼子,将他抱在怀里,不分昼夜亲自照料。
不久胤祄病急转直下,趋于恶化,眼看不能救治,康熙急火攻心,异常痛苦。此时,胤礽的表现让康熙彻底失望。作为康熙的副手、帝国的储君、胤祄的兄长,本来应该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替父皇分忧解难,没料到胤礽表现得非常冷漠,谈笑自若,顾盼自雄,毫无半点怜爱之心。
二十九年(1690),康熙在亲征噶尔丹途中,染上重疾。康熙非常想念儿子,他让胤礽和三子胤祉前来侍驾,宽慰圣心。令康熙意想不到的是,见到面黄肌瘦的父皇后,胤礽不但没有忧戚之意,而且连安慰的话也不说一句。康熙认为胤礽“绝无忠爱君父之心”,眼不见心不烦,一气之下,将他赶了回去。
对病入膏肓的弟弟不闻不问,让康熙很不高兴,他责备胤礽说,你是亲哥哥,怎么没有一点友爱之心?如果胤礽立即检讨,或者默不作声,都不至于让两人的关系不可收拾。面对父皇的批评,胤礽居然“忿然发怒”。
可能是因为恃宠生“骄”耍大牌脾气,或者是因为有所依仗胆子壮,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胤礽的不理智表明,他已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尽管康熙没有当场发作,但绝望的心情肯定溢于言表。
等待了三十多年的皇长子胤禔到康熙那里,面色凝重地汇报工作。历史没有记载他具体说的是什么,但却记下了最核心的四个字。就是这四个字,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历史的轨道。
帐殿夜警。
康熙三十六年(1697)九月,曾发生过厨师悖乱案。康熙巡视塞外期间,随驾的御膳房、茶房的三个仆役,竟然上演了一出无间道,将皇帝的衣食住行,随时密报太子。案件查实后,康熙将涉案人员诛杀。
四十二年(1703)五月,索额图阴谋作乱,“朕若不先发,尔必先之”,康熙先下手为强,下令将其拘禁致死。这两件事都属于阴谋犯上,虽牵涉太子,但康熙认为主犯是索额图,与太子关联不是太大,也就没有追究。
此次胤禔密报的帐殿夜警,直接击中了康熙最敏感的部位,引起了他对胤礽的警觉和怀疑。帐殿夜警是什么意思呢?九月初四,康熙亲口对这四个字做出了解释:“(胤礽)每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从前索额图助伊僭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拘禁致死。今胤礽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似此之人,岂可付以祖宗宏业。”一言以蔽之,就是偷窥康熙行踪,意欲实施谋害。
胤礽急于取而代之的心思肯定有,但谋害康熙的可能性并不大。即使想谋害康熙,出巡期间,负责警卫工作的是胤禔和胤祥,胤礽的势力有限,根本不可能成功。可能性的解释是,胤礽被康熙痛斥后,为自己的冒失担惊受怕,于当晚和第二天晚上,窥探过父皇是否会采取对自己不利的行动。
九月初四,胤祄病亡。在丧子之痛打击下,声称忍了胤礽二十年的康熙,来不及回到京城,就宣布了专权、腐败、不孝、谋逆等罪状,将做了三十三年太子的胤礽废黜。
自此事件后,十三阿哥胤祥被幽禁,并从此淡出政坛达十四年之久。没有人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只是历史有点让人意外。十四年后,资历、爵位和功业居于末流的胤祥突然浮出水面,担任议政王大臣,在众兄弟遭迫杀禁斥的情况下,成为唯一一个受雍正终生重用和宠信的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