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河北赵县泥沟村村委会里,十几位丝弦艺人凑在一起过把戏瘾。闻讯赶来的乡亲们蜂拥而至,大姑娘、小媳妇、老头儿、老太太们围坐一起,观赏本村草根艺术家表演。靠墙的乐队一字排开,板胡、笙、笛、琵琶、板鼓、战鼓、大锣、铙钹、手锣一应俱全。赵县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要为他们录制一段音像资料。
泥沟丝弦艺人
73岁的张傻小第一个登台,演唱了一段《忠保国》,他的唱腔高亢嘹亮、粗狂苍劲、韵味细腻委婉、真假声结合巧妙,博得了满堂彩。接着丝弦艺人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争抢着亮相,就像乡村舞台上举办的一场丝弦演唱大赛。乡亲们起劲地鼓掌,喝彩。一旁的村干部介绍说,“我们泥沟村的人就好这一口。对于丝弦,泥沟人早已深深地爱进了骨子里。村里打算搜集历史上泥沟丝弦的老物件,如戏装、道具、台幕等等,建一座泥沟丝弦纪念馆,记住乡愁。”
丝弦艺人张傻小
泥沟丝弦是一种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地方剧种,2011年即被石家庄市政府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11年前,我曾来泥沟村采访老艺人张金铎,现在老人已经过世了。他活了85岁,大约有六、七十年的光景是在村里唱丝弦戏。
丝弦艺人张傻小
老人曾经说过,泥沟村是个戏窝子,专唱丝弦。据他介绍,清末年间,村里出了个郝老鹏,不知从哪儿学的花脸行,他徒弟一大堆,仅用徒弟就能开戏。郝老鹏戏班在当时很能赚钱,凡戏班的人,都能吃饱饭。村里人看了眼热,纷纷把孩子送到郝老鹏这儿,不为别的,混口饭吃就行。久而久之,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唱丝弦的,喜欢丝弦成了这个村一种独特的乡俗,后来,坊间就有了“泥沟人不嫌臊,出门唱着丝弦调”的调侃,就有了“纺花织布唱秧歌,耪地扶犁哼丝弦”的俚语。
百年老戏装
张金铎是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名角何凤祥的徒弟。何凤祥即著名演员“赵州红”,他是郝老鹏的徒弟。他的表演古朴典雅,潇洒稳重。1957年市丝弦剧团进京时,在中南海怀仁堂内,国家领导人观看了他和刘砚芳合演的丝弦折子戏《扯伞》,受到称赞。
老戏装
张金铎出徒后,回村里牵头建成“农乐丝弦剧团”。农闲时节,经常到外地巡回演出,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月。泥沟丝弦戏没有剧本,全凭老师傅口传心记。金铎不识字,但记心好,演过的剧目如《康熙私访山东》、《忠保国》、《反洪洞》、《下河东》、《下陈州》、《出庆阳》、《金铃计》、《金簪记》、《花打朝》、《煤山》等都装在了他的肚里。
化妆
这种地方戏对乡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及其深远。往昔,赵州乡间就有“纺花织布唱秧歌,耪地扶犁哼丝弦”的俚语。当年为了糊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唱丝弦的,爱戏成为这个村一种独特的乡俗。
非遗证书
张傻小是张金铎的儿子,子承父业,现在是泥沟丝弦的传承人。他12岁就跟随父亲学戏,攻须生。可以说是在舞台上长大的孩子。张傻小唱了几十年的丝弦,他扮相俊朗,嗓音宏亮、表演洒脱细腻,拿手戏有《拔桩撅》、《下河东》、《赵二社篡位》等,一天不唱戏就跟少吃了一顿饭。到上世纪90年代,受社会风气影响,一切向钱看,丝弦后继乏人,剧团解散了,一些艺人被迫改行。张傻小心里像刀剜般难受,他不忍心丢下热爱的家乡戏,开始着手组织散失的丝弦艺人搭班唱戏,或唱唱乡村庙会,或走走喇叭班,风风雨雨,艰难度日。
晒戏装
张傻小骄傲地说,“泥沟丝弦剧团”不用请外援,就能演一台戏。赵县好多剧团演员都是东村一个西村俩凑的班子,唯独泥沟村是个例外。
春节演出
泥沟丝弦的唱腔全部音域在两个八度,下方八度用真声演唱、上八度用假声。最后一字以六至十二度向上大跳,尾腔翻高的唱法使丝弦戏的地方色彩更为浓郁和突出。 当地有“三里地外听丝弦”的说法,泥沟人也自豪的放言,“泥沟村唱戏,黎村都听得见”!
泥沟丝弦艺人合影
中午,与泥沟的艺人们合了影,大家各自散去,张傻小握着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的手,道出了自己的忧虑:“现在参加剧团活动的人都已经老了,村里年轻人不愿意学这个,丝弦剧团青黄不接,传唱了300年丝弦戏,难道真要在我们这一代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