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脑洞君
今天要讲的这个话题有些惊世骇俗,但不是标题党。如果你也曾听过关于牛奶可能致癌的传说,那你也不妨花点读读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内容,可能会对你有所启发。
一、一个惊世骇俗的研究结论
柯林·坎贝尔也就是我们标题中提到的康奈尔大学的那位营养学教授,对于牛奶存在非常严重的“成见”。
事情的起因源于上个实际7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的印度一项破天荒的研究报告,这项研究主要是为了揭示饮食中的蛋白质对于肝癌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大鼠被喂食黄曲霉毒素之后,会比较容易得上肝癌,但是重点在于,只有食物中含有20%蛋白质的大鼠患上了肝癌,但是食物中蛋白质含量只有5%的大鼠全部都安然无恙。这些用来喂食大鼠的蛋白质是正是牛奶中的酪蛋白,占牛奶蛋白质含量80%多。
此时的坎贝尔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正想好好干一番事业,看到这个结论,他是不敢置信的。
一方面,牛奶蛋白,谁都知道它是个好东西,之前从没有人指责过它的不是,竟然还说它会致癌;另一方面从个人感情上他也不能接受。作为一个典型的美国人,他每天喝牛奶都要达到1.5L以上。他心想:这样的结论不是哗众取宠,就是居心叵测!
于是坎贝尔就去找这个研究的漏洞,但是并没有什么收获。爱转牛角尖的年轻科学家就想,那我就自己还原一个呗。说干就干,他就开始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包括黄曲霉毒素、酪蛋白、当然还有小白鼠,这次是大鼠。
二、癌症形成的三个阶段
要了解坎贝尔的实验过程,我们要先来了解一下癌症病发的三个阶段:启动期、发展期和失控期。
坎贝尔把癌症的发展比喻成种一块草皮,启动期就是把草籽种下,发展期就是草籽在阳光雨露各种外在条件的作用下开始生长,失控期就是草已经开始疯长,入侵了人行道和车道,占领了马路。
1、启动期
我们先来看看种下种子的启动期。这个启动期就是我们接触到致癌物的阶段。比如我们上面所说的黄曲霉毒素,这个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化学致癌物。
在机体内,黄曲霉素会在一种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下,代谢成为一种能够损伤细胞DNA的物质,DNA受损,细胞就会发生基因突变,变成凶险的癌细胞
这个启动期非常短,可能几分钟内就完成了。主要取决于这个致癌物需要用多长时间被机体消化吸收。并且启动期一旦完成了是不能逆转的,什么抗癌药物、抗癌饮食都没有办法。
2、发展期
启动完成后,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发展期。在这个发展期中,癌细胞就像是准备发芽的种子,在土里不断蓄积能量,即将破土而出,成为看得见的癌细胞。时间上来看,这个发展期要长的多了,对人类来说,可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但是,种子如果在土里得不到好的培养条件,是不会发芽的,癌细胞也是一样,如果条件不充分,它就长不出来。不过种子长不出来就死了,但是癌细胞不同,它会一直在“土里”呆着休眠。
培养条件很重要,饮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通常说这个东西会致癌,那个东西可以抗癌,就是会影响这个阶段癌细胞的“破土条件“。当抗癌因素多于促癌因素,那么就可以让癌细胞的发展减缓甚至停止,反之,如果促癌物多余抗癌物,那么癌症就会被激发。
3、失控期
最后一个阶段,叫做失控期。外在表现就是癌细胞像疯长的野草侵袭机体,对人体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甚至于从原来的地方侵扰到其他的部位,造成大面积的转移。直至机体的死亡。
三、牛奶蛋白的摄入量和癌症形成
在坎贝尔的试验中,还原了印度研究中黄曲霉毒素和牛奶酪蛋白的经典组合。。
在启动期,他们研究的是酪蛋白的摄入量是怎么影响 “混合功能氧化酶”(MFO)的活性的。我们前面说到,这种酶是黄曲霉毒素的代谢酶,酶活性的高低会影响黄曲霉素的代谢率。活性高,转化出损伤DNA的危险物就多,反之,转化出的危险物质就少。
研究人员把大鼠分成两组,一组喂食20%的酪蛋白饮食,另一组喂食5%的酪蛋白饮食,同时给两组大鼠喂食黄曲霉毒素。
得到的结果是,在癌症的启动期,5%低蛋白的饮食组能够明显降低MFO的活性,进而减少危险的致癌物和DNA的结合。
也就是说,在癌症的启动期,低蛋白质饮食就能减少播下的癌症“种子”的数量。
而在发展期的验证实验,结论就更明显了,坎贝尔发现:
1、20%高蛋白组的大鼠发出肿瘤病灶的速度,远远高于5%低蛋白组。
2、高蛋白质组一旦开始使用低剂量酪蛋白喂养以后,病灶的发展速度很快出现下降。但是低剂量组开始高蛋白喂养后,就生成了更多病灶。
3、高蛋白组的病灶的数量会随着黄曲霉毒素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低蛋白组即便摄取大鼠所能承受最大剂量的黄曲霉毒素,病灶还是没有反应。
这样看来,高酪蛋白饮食跟大鼠的肝癌之间的确存在着直接相关性。即便对于像黄曲霉毒素这样的超级致癌物来说,如果没有高蛋白饮食的加持,也不会致癌。
不过,坎贝尔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还要看看癌症真正爆发的结果。
重头戏登场了,他们动用了几百只大鼠,经过100周也就是近两年的实验,让大鼠长出肿瘤,并且在过程中测量各种指标。
结果发现,最后,那些20%高剂量酪蛋白组的老鼠,都因为肝癌奄奄一息。但是低蛋白组的大鼠虽然被喂食同样剂量的黄曲霉毒素,但是仍然健康活泼、皮毛光亮。
到这里,这项验证性实验的结果已经同印度研究的结论完全相符:对于接触黄曲霉毒素的大鼠来说,高剂量的酪蛋白(20%)是很强的促癌物。
四、还有哪些猛料
坎贝尔被说服了,不过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还有很多的疑问没有解决:
第一、是不是只有酪蛋白有问题?
坎贝尔使用大豆蛋白和小麦蛋白进行同样的实验,发现这两种蛋白质都不会产生促癌的效果。
第二、酪蛋白是不是只对黄曲霉毒素产生的肝癌有影响,对其他原因造成的肝癌有影响吗?
坎贝尔又对由乙肝病毒导致的肝癌进行了研究,结论是饮食中含有20%酪蛋白的小鼠都毫无例外地都发展出了早期癌变的迹象,而5%酪蛋白饮食的小鼠中几乎没有出现病患。
第三、肝癌的研究结论能否推及倒其他的癌症上面呢?
坎贝尔援引了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的一个研究结论,他们得出,增加酪蛋白的摄入量,会促进乳腺癌的发展。
这些附加的研究结论,让高剂量(20%)酪蛋白坐实了“促癌物“的名头。
五、真有那么吓人吗?
结论听起来十分凶险,你心里一定在想,我的天哪,那牛奶看起来真是不能再喝了,还有乳制品,都别碰了。先别急,其实你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严重:
首先,实验还只停留下大鼠和小鼠等实验室动物阶段。
虽然啮齿类动物和人的亲缘关系很近,但是动物实验和真实的人体中的情况仍然差距很大,不能简单粗暴地直接划等号。
其次,实验中所使用的酪蛋白是纯的酪蛋白。
纯的酪蛋白达到饮食的20%是什么概念呢?按照一个正常成人一天2000大卡的能量摄入,20%是400大卡,1g蛋白质产能4大卡,那么就是一天要摄入100g酪蛋白。
我们知道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是3%,其中酪蛋白约占80%多点。那要达到100g的酪蛋白摄入量,如果你只是喝牛奶的话,那一天差不多要喝3.5L的牛奶。一般人光喝牛奶,真喝不了这么多。
即便是研究中5%的低剂量,也有将近1L,反正脑洞君平常就喝一杯(200ml)就好了,这点量安全极了。
坎贝尔的研究结论对于嗜好乳制品的西方人来说,的确应该引起重视。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制品的摄入量也在不断增加。加上很多人健身期间,也会摄入大量的蛋白粉补剂,也应予以关注。而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倒是完全没有必要对牛奶恐慌。
丰富的食物带给我们丰富的体验,我想不只是牛奶,无论任何一种食物,单一和过量都会导致问题。还是那句话,只有均衡饮食才是健康生活的不二法门啊。
参考文献:
1、 MadhavanTV,and GopalanC.”The effect of dietary protein on carcinogenesis of aflatoxin.”Arch .Path.85(1968):133-137.
2、 Campbell T C.”Influence of nutrion on metabolism of carcinogens(Martha Maso Honoe’s Thesis)Adv NUtr,Res2(1979):29-55.
3、 Preston RS ,HayesJR,and Campbell T C.The effect of protein deficiency on the in vivo bonding of aflatoxin.” B IOCHIM ,BIOPHY .Acta208(1979):1191-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