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猎食,是生存本能,它们没有羞耻感
——这是防止将暴力或复仇想象付诸实施的品质。
施暴者明知受害人会遭受极端痛苦与恐惧,却依然做出犯罪行为
——让我们看到人性中的邪恶。
犯罪从来离我们都不远
2017年 章莹颖在美遇害
▌“如果你的灵魂中还残留有任何人性,请帮助结束我们的煎熬,请让我们带莹颖回家。”——章荣高(章莹颖父亲)
当地时间周四7月18日,章莹颖绑架致死案终于迎来了最终的判决,不是死刑。因陪审团12个人最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被告克里斯滕森被判处无期徒刑,终生不得保释。
据伊利诺伊州WTTW网站报道,当听到陪审团告知法官无法就死刑达成一致时,克里斯滕森当场低头露出了笑容。
After the jury’s announcement was read Thursday afternoon, Christensen bowed his head and smiled.
张扣扣被执行死刑,一审辩护词道出人性的《罪与罚》!
▌那些发生于童年时期的疾病是最严重、也是最难治愈的。——(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这是一个血亲复仇的故事
时间必须回到1996年。这一年,张扣扣年仅13岁。汪秀萍,张扣扣的母亲,被王正军用木棒打死。母亲被打后,倒在了张扣扣的怀里。张扣扣眼睁睁的看着母亲在自己的怀里断气、死去。
在会见张扣扣的时候,张扣扣告诉我,有三个场景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令他终身难忘、时常浮现:一是王正军打他妈妈的那一棒;二是妈妈在他怀里断气的时候,鼻子、口里都是血,鲜血在喉咙里面“咕咕咕咕”地作响;三是妈妈的尸体在马路上被公开解剖,现场几百人围观。张扣扣亲眼看到妈妈的头皮被人割开,头骨被人锯开。
这样惨绝人寰的血腥场面,对于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儿童来说,简直是毁灭性的,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童年时期经受过这样巨大创伤的人,长大后是几乎不可能成为一个健全的正常人的。
杭州9岁失联女童被证实遇害
▌2019年7月13日下午15点左右,失踪了9天的杭州9岁失联女童遗体在象山松兰山景区海里被找到。
此案件自发生以来,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每天都在关注着,希望可以找到小女孩儿。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望越来越渺茫,但一天没找到,我们的心里仍然存了一份侥幸,希望女孩儿没事,可以平安归来。可惜,现实是残酷的,女孩儿最终还是没能逃过恶魔之手。
这是一门理解人性的课程
▌恶只能是极端的,它可以像真菌一样散布在地球表面,把整个世界变成一片荒芜。恶泯灭了思维。这就是恶的平庸性。——《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犯罪心理一直备受关注与好奇。
犯罪行为的溯源,大多是现实层面或者意识层面的,比如生物遗传、社会环境、学习和情境、认知和思维等等。
犯罪者头脑中的潜意识动机,这块大陆我们还缺乏探索。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暴露了人性最大的恶
故事从杀人凶手李晓明被判死刑说起。
恶人李晓明在电影院拿枪随机杀人,造成9死21伤。
这是一起无差别杀人案件。犯人和被害者无仇无怨,在现场见谁杀谁,目的是报复社会、完成个人“梦想”。
案件震惊社会,人人都要求死刑。
而死刑辩护律师王赦(吴慷仁饰)却申请二审,不同意死刑,坚决要找出造成杀人的原因,不再让社会出现第二个李晓明。
王赦认为,既没有查出真相,犯人又完全没有反省之心,急着判死刑对被害者家属和社会又有什么意义?
杀人凶手死不足惜,但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除了死刑,社会是不是能再加点什么?受害者会不会变成加害者?
王赦的角色原型是死刑辩护律师黄致豪。震惊台湾的小灯泡斩首案和北捷无条件杀人案的死刑辩护律师就是他。
黄致豪在TED演讲中一直强调:社会如何补救、建制来防范可能发生的命案才是关键。
这是一门探寻人类邪恶起源的课程
每个人都感受过,一小部分的孤独和痛苦。
如果你的一生,都被孤独和痛苦占据,人就会容易走向犯罪。
从孩子走向犯罪,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我们常说,小孩子不懂事。这句话,很容易让我们忽视儿童在成长阶段,表现出的攻击和侵略行为。
如今,青少年犯罪的比率逐年上升。犯罪出现低龄化和暴力化,更多的未成年人参与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暴力犯罪。
通过这个课程,我们想尝试回到一个人的成长轨迹。
当我们尝试理解罪恶是怎样萌生的,也就能够拥有评估现有的养育方式的视角,从而尝试预防和矫正青少年犯罪。
这门课中,会探讨大量的临床案例
我们不是为了猎奇,去剖析“恶魔”实录。而是回归到人性中探讨罪恶的起源。
为什么有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在他们的人生,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
是怎样的生存环境,让他们成为了“职业罪犯”?
理解一种极端形式的错误人生,能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人性。
课程包含丰富的临床案例,包括与犯罪分子和犯罪受害者的临床工作;包括青少年犯罪、成年刑事犯罪,以及儿童、青少年和成年反社会行为案例。
结合临床案例,了解罪犯的潜意识
从儿童的心理发展,探寻人类发展的潜在犯罪风险
从精神分析视角,分析与犯罪相关的重要议题
【讲师介绍】
孙丽娟
浙江杭州大学心理系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原上海市人力资源与
社会保障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评员,
原上海市委宣传部与
社科联《东方讲坛》特聘讲师,
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曾赴美国马里兰大学社会学院培训。
资深青少年心理专家,
从事心理学教学工作二十多年。
作为中央电视台一套《今日说法》栏目特约嘉宾进行案例点评;参加上海市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心灵捕手》栏目、纪实频道《眼界》栏目的咨询个案与心理点评工作;接受《解放日报》个案心理专访;参编多部部级教材的编写工作;担任《健康从“心”开始》一书副主编。
【课程内容】
授课讲解、案例分享、个案分析
1
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犯罪原因论
(二)行为主义与学习理论的犯罪原因观
(三)认知与道德发展理论的犯罪原因观
(四)多元犯罪原因论
2
犯罪心理机制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理论
(二)犯罪心理构成的新理论
(三)犯罪心理形成过程:
(四)类型:1.渐变性 2.突变性 3.机遇性
3
犯罪人格
(一)犯罪人格的特征
(二)八类犯罪思考形态
(三)人格障碍与犯罪
4
犯罪的心理预防
(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科学的心理评估
(三)专业的心理疏导、咨询与治疗
(四)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课程时间】
2019年9月15日,9月28日(共两天)
【课程地址】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原华师大心理咨询工作室)
中山北路3667号华东师范大学体育馆一楼113室
【报名热线】
021-62233995、6223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