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能源利用典范献礼祖国70华诞

2019-09-26     工企社区

"十一"国庆将至,中国又一项世界级的工程开始正式投运了!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中国制造"再一次震撼了世界!它被英国《卫报》等媒体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榜首,赶超迪拜世界中心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第三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以及世界最大空港。

世界之最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和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之间,与天安门直线距离为46公里,是目前全球建设规模最大的新建机场,机场本期红线内总用地约27平方公里,远期规划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并且在北京和河北规划了共150平方公里的临空经济区。机场规划四纵两横6条民用跑道,本期建设三纵一横四条跑道、268个停机位。机场建成了"五纵两横"的交通网络,1小时通达京津冀。

如今,大兴国际机场成为一张新的"世界的名片"。工程总投资800亿元,总建筑面积达140万平方米,相当于 63 个天安门广场。核心区屋顶屋盖钢结构投影面积18万平方米,相当于25个足球场的面积,可以完整地装下整个"水立方"!预计年客流吞吐量1亿人次,飞机起降量80万架次,"世界之最"的称号当之无愧。

作为全世界屈指可数的超大型航空综合交通枢纽,其可再生能源总量将占机场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10%以上,其中跑道周边铺设光伏系统,年均发电量约占机场总能源使用的1%,是目前全国运用可再生能源比例最高的机场。所以,这不仅是民航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亦是综合能源服务领域的重要时刻。

综合能源服务系统

专家预计,2020~2025年,我国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将进入快速成长期,市场潜力将0.5~0.6万亿元增长到0.8~1.2万亿元;2035年步入成熟期,市场潜力在1.3~1.8万亿元。大兴国际机场实现了多能互补,将环保、节能的社会效益与降低能源成本的经济效益的有效统一,正是我国未来万亿级综合能源服务领域的样本之一。

作为全世界屈指可数的超大型航空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坚持绿色建设理念,高效利用各种能源。机场旅客航站楼及停车楼工程获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和全国首个节能建筑3A级认证。

大兴国际机场可再生能源总量将占机场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10%以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将是目前全国运用可再生能源比例最高的机场。其中以中央空调等国产设备为代表的地源热泵贡献了其中的10%,另外的2%主要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进行照明。大兴国际机场可再生能源主要应用在停车楼顶、货运区屋顶、公务机库、能源中心完成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建设;在蓄滞洪区周边、公务机楼、飞行区服务设施建设浅层地热利用设施;在污水处理厂配置污水源热泵等区域。

据推算,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比同等规模的机场航站楼能耗降低20%,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相当于种植119万棵树,节约8850吨标煤。这是国内第一个节能建筑3A级项目,具有重要的标杆意义和示范作用。

光伏发电占机场总能源1%

大兴机场建设项目采用智能光伏分布式解决方案,机场货运区、东跑道、公务机区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已经顺利并网发电,作为全球距离跑道最近、国内首个飞行区跑道旁铺设的光伏系统,每年可向电网提供610万千瓦时的绿色电力,年均发电量约占机场总能源使用的1%,相当于每年节约1900吨标准煤,减排966吨二氧化碳,减少排放14.5吨二氧化硫,并同步减少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不仅如此,该方案融合了领先的数字信息技术,具有高收益、安全可靠、智能运维等特点,为机场的绿色能源供给保驾护航。对未来民航领域进一步推进光伏系统建设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创新具有强有力的示范效应。

多能互补地源热泵系统

作为"十三五"时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70周年献礼工程,根据《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绿色机场建设行动计划》,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致力于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项目工程,非常注重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大兴国际机场不仅借鉴传统绿色生态发展模式,还结合土地利用、交通衔接、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条件,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机场发展理念,采用浅层地源热泵利用的新形式,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集中锅炉房、锅炉余热回收系统等有机结合的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在系统集成度、可靠度、安全性、经济性上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大兴机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10%的建设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不仅借鉴传统绿色生态发展模式,还结合土地利用、交通衔接、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条件,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机场发展理念,通过利用多能互补、智能耦合的方式,把地源热泵、烟气余热回收热泵以及污水源热泵进行了多能耦合,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多能互补地源热泵工程。

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实现向室内供热、供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主要利用土壤浅层地热能作为稳定输出的冷热源。大兴国际机场的地源热泵工程一共建设了2个能源站,共安装8台地源热泵机组,并分别以蓄滞洪区作为集中埋管区进行施工建设。一号能源站建筑面积为8738㎡,总供能面积为133万㎡,二号能源站建筑面积9047㎡,总供能面积为115万㎡。该系统以蓄滞洪区作为地埋管施工区域,总占地面积约63万平方米。该系统每年将提取浅层地热能56.36万GJ,根据当地气候及项目用能特点,冬季供暖期123天,夏季制冷期120天,日使用时间24小时,可满足257万平方米建筑的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需求。

尽管地热资源利用投入很大,但却能带来长期的实惠。特别是在超大型工程中,地热资源可以展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大兴国际机场这个世纪大工程通过多能互补地源热泵系统,节省天然气1735.89立方米,相当于每年节省21078吨标准燃煤,可减少碳排放1.58万吨以上,将创造显著的社会效益,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节能空调系统。该项目将环保节能的社会效益与降低能源成本的经济效益统一,探索和开拓了航空港未来的绿色能源新模式。

新能源车将达到100%

在清洁能源使用方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将严格制定车辆采购标准及车辆牌照管理制度。为响应国家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号召,南航在大兴机场70%的场内运行车辆为新能源车,而东航地面服务车辆的新能源占比为47%,其中巴士接驳车和两舱服务车新能源比例更是达到了100%。

另外,首都机场集团公司还发布了《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油改电"工作实施方案》,到2020年,核心区域机场将实现新增通用型生产车辆100%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完成供电系统升级改造,充电配套设施覆盖率100%;新能源车辆/设备及充电设施监控实现100%全覆盖等目标。所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也是未来全球最绿色的机场之一。

2016年8月,国务院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对能源行业提出了加快技术创新、形成技术突破的要求。随着新技术向能源行业的渗透,对云和大数据的运用,已成为推动能源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能源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血脉。不同与其它行业,能源企业体量巨大,系统结构分散,数据采集难度大,运维效率亟待提高。作为国内的能源大省,陕西能源企业只有通过快速上云、灵活部署,基于云平台开发新的应用,才能实现多种业务场景的全面覆盖。

对于陕西工业云来说,我们将持续关注能源行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云和大数据,致力于为企业客户提供专业化、定制化、信息化一站式服务,助力能源企业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满足数字化升级需求,与客户一同成长。

当前,全球能源企业正在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紧密融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原局长徐锭明曾表示,信息化、数字化是能源革命趋势。不管是从外部环境,还是从企业发展角度,推进能源信息化已成为当前甚至未来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点。

陕西工业云将凭借自身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加大在IT基础设施产品,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计算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为推进信息化在能源领域的深入提供技术支撑。

读完本文后,如果您想咨询企业信息化转型升级相关问题,欢迎登录陕西工业云官网联系工业云专家咨询,或直接留言咨询,工业云的能源行业信息化软件产品开发与服务在持续进行中~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1SgrW0BMH2_cNUgtT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