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公共卫生安全与个人隐私如何取舍?

2020-04-15   欧洲时报

4月14日,一位意大利人在海边遛狗。(图片来源:法新社)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汤梦磊4月14日报道】“请注意!你在禁区,立即回家。”刚刚过去的复活节周末,从海滩到街头,违反封锁令外出的意大利人很可能冷不丁被头顶传来的喊话声吓一跳。抬起头来,他们会发现一架面包大小的无人机悬停在上空,发出黄峰般的嗡嗡声。

这种无人机是意大利警方用来监督民众遵守封锁措施的手段之一,“和军队在阿富汗战场上用的一样”,国家警察探长帕斯夸尔·里奇这样告诉《阿拉伯新闻报》。

许多违规者被无处不在的“天眼”抓个现行。在北部城市都灵,20多人聚集在一栋高楼楼顶开狂欢派对,为了不引起注意,他们特意取消了烧烤环节,但还是被无人机发现,处以每人至少400欧元的罚款。

无人机还能在民众不知情的情况下远程监测他们的体温。如果热传感器读取到一个人的体温异常,警方就会上前拦住他,用普通体温计核实其体温。

一些意大利人对这种监控非常不适应。“在我看来,这是对隐私的侵犯。我一点也不喜欢这样。”住在罗马的学生卡洛塔·丹格利对法新社说。

但也有人表示支持。老年人雷吉娜·马斯帕就认为,这是为了公共利益:“我认为使用无人机是件好事,至少我们能知道谁被感染了,谁没有被感染。”

这样的观点分歧背后,是一向注重隐私的欧洲人在公共卫生安全受到威胁时的两难抉择:要隐私还是要安全?

同样在这个复活节周末,两家因为欧洲对数据隐私的严格保护吃过不少苦头的美国科技企业苹果和谷歌宣布“组队”,打破iOS和安卓两大操作系统的壁垒,联手推出通过蓝牙功能追踪新冠病毒传播的技术,预计5月发布应用程序接口,届时各国公共卫生部门可以将其集成到自己的手机应用程序(App)中。

目前,英国、法国卫生部门都在开发自己的官方新冠病毒追踪App,用户安装后将能识别附近也安装有同样App的手机,互相交换信号。如果一个人被检测出新冠病毒呈阳性,App就会发通知给最近跟他近距离接触过的人,提醒他们做检测或自我隔离。

牛津大学研究人员3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相比传统追踪方式,利用App追踪接触者效率更高。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医学系高级研究员大卫·邦萨尔告诉英国《卫报》:”我们认为这是除了隔离所有人口之外唯一的替代方案。“

然而,这种追踪方式引发了人们对隐私问题的担忧。民间不乏反对声音,有人甚至直接用“乔治·奥威尔《1984》续集”来形容当下各国政府的监控政策。

但在英法两国政府看来,他们已经兼顾了隐私和安全——由于采用蓝牙信号而不是GPS,政府并不能就此掌握民众的位置信息;App的下载全凭自愿,只有下载后才会被纳入追踪系统,确诊的人只有主动向App报告后,系统才会提醒其周边的人,提示过程中还会隐去患者的名字。这看起来更像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不过,剑桥大学安全工程教授罗斯-安德森指出了其中的漏洞:“一个由匿名用户自愿操作的App,是可以被广泛利用的,是可以被人恶意窃取数据的。”

更多人担心的是,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或许就无法关上了。7年前揭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大规模监控项目的“棱镜门”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就曾警告,新冠病毒可能会催生一个“生物监控”时代,即使在疫情结束后,这种监控仍会持续存在:“5年后,新冠病毒消失了,而这些数据仍然可供他们使用……他们已经知道你在网上看什么,知道你的手机去过什么地方,现在他们知道了你的心律。如果把这些数据综合,再加上人工智能,会发生什么?”

这种担忧并非没有依据。《卫报》已经披露,英国政府聘用的技术公司正通过数据挖掘操作处理大量英国新冠肺炎患者的信息,包括个人健康信息、新冠病毒测试结果、患者拨打健康咨询热线时的通话内容,以及重症监护患者的临床信息等。这些信息被整合成一个庞大的官方数据库,通过人工智能模拟来预测政府防疫政策的效果。

虽然一些国家的政府已经保证,现行监控措施将只在新冠病毒爆发期间生效。但《福布斯》记者西蒙·钱德勒认为,这种保证并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只要没有大规模的反对和抗议,很难想象政府会放弃新获得的监控能力。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讲师卢克·史密斯提出,一旦新冠病毒疫情结束,需要立刻就数据收集进行严肃的辩论和讨论。钱德勒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如果不进行这样的辩论,那么现在这场公开的健康危机,最终可能会被更隐蔽的隐私和公民自由危机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