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桥头乡地名及人口变迁

2019-05-05     于都信息网1

引子

解放前夕,桥头属第五区(银坑区)富强乡,解放初属银坑区桥头乡。1958年9月成立桥头人民公社,同年11月并入银坑公社,1961年8 月又从银坑公社划出桥头公社,1968年10月再次并入银坑公社,1972年11月恢复桥头公社。

桥头是革命老根据地。1927年江背的钟圣楼、朱屋的朱学玖二人从南昌朱德同志主办的军官教育团学习回乡后,积极组织与发动农民暴动,于1928年3月23日在桥头打响了革命暴动第一枪,是全县最早暴动点之一,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桥头乡地名及人口变迁(一)

桥头圩 农历五、八当圩。烟叶有名。地处桥头村木桥西南端,故名桥头圩。朱氏于宋末由朱屋村迁入。肖、李、谢、钟、刘、黄姓相继迁入。

【桥头大队】 以桥头圩命名。解放前夕属银坑区富强乡。解放初期属银坑区桥头乡。1958年9月成立桥头公社桥头大队。同年11月撤销并入银坑公社,1961年8 月属桥头公社,1968年又并入银坑公社均称桥头大队,1972年又从银坑公社划出桥头公社称桥头大队。

老屋场 在桥头圩西北面。人们为祈求富裕,原名老富场,后叫成今名。赖氏于明末从福建迁入。

盘罗石 在老屋场北偏东山窝公路边。因村旁有块石头象罗盘,故名。朱氏于清末从朱屋村迁入。

石脚下 在老屋场东偏南石岭脚下。清未朱氏由朱屋迁入。

大面脚下 在老屋场北偏东公路边大岭面脚下,朱氏于清中从桥头圩迁入。

犁园坑 在老屋场北偏西山脚下。村侧有条坑象犁辕,原名犁辕坑,因谐音改现名。清末黄氏由马安河背迁入。

石背 在老屋场北偏东石岭脚下。村背面是石山,故名。朱氏于宋中从朱屋迁入。

下屋背 在老屋场南偏西坡上。明末谢氏由广东迁入,建了两只厅堂,靠西为上屋,靠东为下屋,该村靠东,故名。

坑公背 在老屋场南偏西山脚下坑空边。原名坑空背,后谐音变今名。谢氏于明末从下屋背迁入。

赤竹坑 在老屋场南偏西坑口山脚下。长有很多竹,故名。谢氏于明末从固石迁入。

火草坑 在老屋场南偏西坑口岭脚下。该山坑茅草多,据说是火烧茅草开基建房,故名。清初钟氏由江背迁入。

大坪脑 在老屋场南偏西岗坂上。地势较高,坪场较大,故名。张氏于清初从银坑平安寨迁入。

【水背大队】 以辖地水背村而得名。解放前夕属银坑区富强乡,解放初期属银坑区桥头乡,人民公社化时属桥头公社称水背大队,1968年属银坑公社朱屋大队,1972年又恢复桥头公社称水背大队。

张屋 在桥头圩东北面山脚下小溪边。原名上迳,后以姓氏为名。张氏于清末从大坪脑迁入。

大路麻 在张屋东北面山坑水口边。原名芦草坑,因坑大都是田垄又称大隆麻。后因有大路进此,又改称大路麻。清末李氏由杨屋迁人。

上乌坑 在张屋北偏东山坑小溪边。土质呈乌黑色,位于下乌坑上方,故名。清末刘氏由大屋迁入。

小路麻 在张屋东北面山坑岭脚下。位于大路麻下方,且小于大路麻,故名。清末刘氏从水背迁入。

庵上 在张屋东北面山腰窝上。据传唐代在该处建过庵,故名。庵毁后又建村,仍沿用其名。1942年朱氏于蒲子坑迁入。

瓦屋下 在张屋北偏东山坑溪边。相传清代该村刘沛考上了秀才,出门坐衙轿,故名衙屋下,因谐音成今名。清中刘氏于水背迁入。

水背 在张屋东偏北山脚下。村背有条小溪,细水长流,故名。清初刘氏于寻乌河岭迁入。

樟山排 在张屋东偏南山脚下。村后山排上原有樟树,故名。明初朱氏于桥头下村迁入。

长坑口 在张屋南偏西长坑口上。池氏开居。池氏迁,谢氏于明末从桥头圩迁入。

焦坑 在张屋南偏西山坑口。地形似芭蕉,故名。清初谢氏从固石迁入。

【朱屋大队】北靠塘华山,地势北高往南倾斜,河溪自北南流。以驻地朱屋村得名。解放前夕属银坑区富强乡,解放初期属银坑区桥头乡,人民公社化时属桥头公社称朱屋大队,1968年属银坑公社,1972年属桥头公社仍称朱屋大队。

朱屋村 在桥头圩北面。桥头圩边石山脚下有度木桥,唐末朱氏在桥东端建村,名桥头村,公社化时因该村朱氏居多,故改名朱屋村。朱氏从兴国竹坝迁入。

岽脑 在朱屋村北偏西山岽上。清初朱氏从朱屋村迁入。

八公丘 在朱屋村北偏东山坡下。两侧排田八字形,故名。清中朱氏从朱屋村迁入。

木湖塘 在朱屋村北偏西山坡下。有口六亩宽的大塘似湖,塘边树木茂密,故名。明末谢氏从东山迁入。

大枫树下 在朱屋村西北面岭脚下。从前,后山有很多大枫树,故名。清中朱氏由朱屋迁入。

天卜园 在朱屋村东偏南山坑岭脚下。据传此地有个朱蛮教司公胆子大,曾到宁都斫柴岗学法,求一神女落井致死。后人称他胆量“天菠萝”大,在此建庙,取名“天卜园”。尔后建村,仍沿用其名。元末朱氏从朱屋迁人。

园门口 在朱屋村南面田塅中。原系周、池两姓开基围了墙,始名“围脑”。后周、池迁走,朱氏迁入,改称今名。清中从朱屋村迁入。

白石板 在朱屋村南偏东山排上。相传李氏祠堂天子壁的墙基下有块白石板,故名。清中李氏从珠村背迁入。

珠村背 在朱屋村东南面岭排下。原属朱氏之地,下村人称此朱村堡。后卖给李氏,改称珠村背。清初李氏从福建武平迁入。

排脑 在朱屋村南偏东的山排上。清末李氏从珠村背迁入。

大坪脑 在朱屋村南偏东大岗坂上。清初李氏从塅上迁入。

坡上 在朱屋村南偏东溪边田塅中。清末李氏从兴国茶岭迁入。

【江背大队】 黄泥山丘多。以江背村命名。解放前夕属银坑区富强乡,解放初期属银坑区江背乡,公社化时属桥头公社称江背大队,1968年扩社并队时属银坑公社桥头大队,1972年又恢复桥头公社称江背大队。

暗脑 在桥头圩南偏西。从前当地建了三个庵,该庵位居上方,故名庵脑,后因谐音叫成今名。1950年钟氏从江背迁入。

瓦屋下 在暗脑北面黄泥岗上。清初钟氏从江背村迁入。

下圩 在暗脑北偏东岗坂上。位于桥头圩的下方,从前开过圩,故名。清中钟氏从江背村迁入。

下布头 在暗脑东北面田塅中。位于上布头的下方,故名。清中钟氏从江背迁入。

新屋脑 在暗脑东偏北田塅中。以建村年代得名。民国初期钟氏从江背迁入。

江头咀 在暗脑东偏北塅中小河边。侯氏开居。侯氏迁走,李氏于清初从兴国左壁迳迁入。

江背 在暗脑东南面岭脚下。以小河分界,河西称江背,河东称河背。颜氏开居。颜氏迁,明中钟氏从兴国龙江中田迁入。

盘坑 在暗脑南偏东山坑里。地形似盘龙,故名。宋末石氏从兴国迁入。

水塘 在暗脑南偏西田老塅上。该地有口泉水塘,故名。何氏开居。何氏迁,清中钟氏从江背迁入。

【东山大队】 东面高山,西面小河,西南北之间较平级属田设。以驻地东山得名。解放前夕属银坑区富强乡,解放初期属银坑区江背乡,1958年9月成立桥头人民公社称东山大队,1968年并入银坑公社称东山大队,1972年又恢复桥头公社东山大队。

东山 在桥头圩南偏东山脚下。位于桥头圩东面,故名。明末李氏从杨屋迁入。

杨屋 在东山北偏东山脚下。先是杨氏在此立基,故名。杨氏迁,宋末李氏由塅上迁入。

庙前 在东山北偏东田塅里。村后原有一庙,故名。清初谢氏从固石迁入。

谢屋围 在东山北偏西田塅中。谢氏建村围了墙而得名。明末谢氏从固石老屋迁入。

更坑 在东山东北面山埂坑里,故名。清末谢氏从谢屋围迁入。

花栏前 在东山北面田排上。村东是高山,形似花篮,谐音花栏前。清中李氏从兴国龙工山迁入。

黄泥坑 在东山西偏北偏僻山坑里,黄泥土质,故名。清末钟氏从江背迁入。

背坑 在东山南面坑口岭脚下。村背是山坑,故名。清中邓氏由本县沙心迁入。

枫树 在东山东偏南坳上。因枫树多,故名。清末谢氏从庙前迁入。

七工丘 在东山西南面山脚下桥边。清末谢氏从谢屋园迁入。

蒲坑子 在东山南偏西坑口山脚下。清中戴氏从茶园口迁入。

狮子石下 在东山西南面塅边岭脚下。该村祠堂门口一对石狮子,故名。清末谢氏从谢屋围迁入。

茶园坑 在东山南偏东岭脚下。以山坑油茶树多而得名。清中戴氏从茶园口迁入。

茶园口 在东山南偏西茶园坑口上。清中戴氏从宁都平湖岭迁入。

河背 在东山南偏西山脚下小河边。建村于黄田脑小河对岸而得名。清中钟氏从黄田脑迁入。

黄田脑 在东山西南面黄泥岗上。清中钟氏从广东梅县迁入。

高坑子 在东山西南面坑口岭脚下。坑大地势高而得名。清中彭氏从仙下吉村迁入。

高排 在东山西南面坑口岭排上。因山排地势高而得名。民国初期彭氏从铜锣塘迁入。

新圩 在东山南偏西黄泥岗下。从前开过圩,故名。清中谢氏从固石老屋下迁入。

【中石大队】从桥头至马安有五座石山,该地石山居中间,故名。解放前夕属银坑区富强乡,解放初期属银坑区贡布乡,公社化时属桥头公社称中石大队,1968年属银坑公社历迳大队,1979年恢复桥头公社称中石大队。

欧脑 在桥头圩南偏西。原居欧氏而得名。欧氏迁走,罗氏于清中从草窝脑迁入。

枫树坑 在欧脑北偏西岭脚下。该处山坑枫树多,故名。清中赖氏从老屋场迁入。

草窝脑 在欧脑北偏西山窝里。该地杂草丛生,故名。清中罗氏从福建迁入。

新屋下 在欧脑东偏北山脚下公路边。清中李氏从鸭咀迁入。

岗子脑 在欧脑西北面山脚下。屋场靠近矮山岗,故名。清中钟氏从上宝迁入。

竹山下 在欧脑西北面岗坂瞄下。因后山竹多,故名。清中罗氏从草窝脑迁入。

桐子树下 在欧脑东偏北岗坂下。村北桐子树多,故名。明末张氏从广东迁入。

石背 在欧脑西面石山背面。许氏于民国年间从石榴树下迁入。

柳树下 在欧脑西面石山脚下,树侧原有棵大柳树而得名。清中钟氏从上室迁入。

山塘尾 在欧脑西偏南岗坂边。该村原有一口山塘,屋场建在塘的尾部,故名。明初林氏

从广东迁入。

乌石背 在欧脑南面。屋场侧面有一巨石呈黑色,故名。清中刘氏从兴国温陂迁入。

鸭咀 在欧脑南偏西山脚下。以地形得名。清中李氏从广东迁入。

【历迳大队】土地革命时期称历迳坊而命名。解放前夕属银坑区富强乡,解放初期属银坑区江背乡,公社化时属桥头公社称历迳大队,1968年与中石合并属银坑公社历迳大队,1979年又划为桥头公社称历迳大队。

营盘下 在桥头圩西南面。据传南宋时期,此地驻过兵扎过营,故名。杜氏于清中从安远县迁入。

樟树下 在营盘下东面山脚下水库边。原有两棵大樟树而得名。清中谢氏从围脑迁入。

麻土 在营盘下东面山脚下。明初方氏从仙下上方屋迁入。

塘下 在营盘下东偏南里山窝里塘下。清中方氏从麻土迁入。

岭子头 在营盘下东偏南天华山脚下。建村于鸭婆坑头上,故名。明初方氏从仙下上方屋迁入。

(注:本篇内容来源于1985年版《江西省于都县地名志》)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vNWSGwB8g2yegNDzKI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