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背后隐藏的残酷:如果亲子教育也有高考,你能及格吗

2019-09-06   Stella妈咪

在一个家庭中,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或许最大的问题便是教育问题。而对孩子的教育似乎成了父母的头等大事,毕竟是关系着孩子的将来,所以父母格外的在意。可是往往越是小心谨慎,可能越容易出现问题,对孩子过分的关注、限制,不仅不会起到任何帮助,还极有可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也就是现今特别流行的“中国式教育”。

中国式教育:通常指在生活中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一般是用来形容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绝大多数指中国现实存在的一些教育方式的弊端。

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一经播出便深深触动了很多父母和子女的心,似乎看到了那个现实版的另一个自己。剧情不仅仅是真实的高三生活,背后深深联系的则是一直以来中国式教育存在的深刻问题。《小欢喜》整部剧进行讨论的核心就是如何做父母如何做孩子。剧中主要涉及到的三个家庭,都存在着各自鲜明的问题,深深引发当下家长的思考。


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

这句话最好的体现就是在季杨杨的身上,他给予了最好的解释。从季杨杨的出场便能感觉到,他身上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特点。上学开着豪车,成绩班级倒数,动不动就打架,当同学们为了考上大学而奋力拼搏时,他却开着赛车肆意挥霍。

或许看到季杨杨在剧中的表现之后,多数人都会认为他是一个不听话、不孝顺的“坏孩子”,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或许问题的真正来源并不只是在孩子身上,很大程度上则来自于父母。

季杨杨的爸妈常年在外工作,错过了孩子的成长。一直以来他都是跟着老人一起生活,每次家长会到场的也都是舅舅。而眼看就到了高三,父母特意赶回来陪在孩子的身边,弥补自己曾经与孩子错失的时光。

如果说在中国式教育中,“丧偶式育儿”渐渐成为常态,那么比它更可怕的则是像季杨杨家庭一样的“空降式父母”。似乎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成长并不只是一次考试的陪伴,说挽回就能挽回的。为人父母,谁都是第一次担任家长的角色,付出应有的责任,而孩子也是如此啊!

有些时候,孩子的孝顺听话不是要求得来的,而是在与父母一点一滴的沟通理解中建立起来的。所以面对季杨杨这样的孩子,我们无法指责孩子内心的叛逆,那只是对亲情缺失的一种抗议。如果你缺失了孩子最重要的成长,那有什么权利要求他长成你希望的样子呢?


你的孩子并不只是你的孩子!

相比叛逆孤独的季杨杨,剧中的方一凡则是一个让人十分羡慕的快乐孩子。他在学校虽然成绩属于中等水平,偶尔还考个倒数,但他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十分的活泼善良。这一切都要来源于方一凡的父母,毕竟家庭氛围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但是原本唠叨但不失可爱的母亲,幽默风趣的爸爸却因为高考的缘故,彻底改变了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为了让孩子考上大学,一心只有成绩,而当孩子提出想要艺考的时候,却遭到母亲的无情拒绝。在母亲的严厉要求下,方一凡学什么,喜欢什么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成为父母期盼的样子。

这样强势的家长往往总会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我们做的这些,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而是为了你有更好的未来”。但是在要求孩子的同时,家长真的知道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吗?方一凡的母亲是很多中国型母亲的缩影,一味地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拿“为孩子好”为借口,去干预孩子的抉择,间接的剥夺了孩子的未来。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懂得孩子不单单只是你的孩子,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判断,有想要追求的未来。他陪在你的身边,却不属于你。你能够给予的只是对孩子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


在成为父母前先成为自己!

相比方一凡母亲的控制,乔英子母亲的管制则更另孩子窒息。乔英子在母亲的要求管理下,犹如生活在牢笼里一样,不论是吃什么、做什么、学什么都要得到母亲的同意。所生活的房间是透明的,能被母亲随时监控;饮食是母亲专门特制的;日常的时间安排也是由母亲规划的;就连未来的人生道路选择也是由母亲掌控的。

在这样长时间的压制下,女儿终于承受不住,内心逐渐产生抑郁的情况,险些跳河结束自己的生命。乔英子母亲的爱充满了强烈的控制欲,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实则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因为与丈夫离婚的原因,她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女儿身上,想与女儿形影不离。她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便把注意力转移到女儿身上,试图掌控女儿的未来。

乔英子的妈妈作为母亲不能说不负责,只是在做母亲之前,她没能做好自己,这对女儿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这样的爱,只会让孩子想要逃避、远离。

如果说,在家庭教育上也有高考的话,那么或许剧中的三类父母无人达标。我曾经听过这样的一句话:“家长很容易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物,总认为孩子是自己人生经营的一部分,过渡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里,还认为天经地义”。但是家长要知道,爱孩子并没有错,但爱是有方法的,不能控制,不能绑架,彼此尊重才是爱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