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定点清除行动,指的是借助精确制导武器,对特定目标开展“手术刀式”精确袭击的“猎杀”行动。伴随着信息化和无人作战技术的日渐成熟,拥有精确打击能力的定点清除行动日益受到西方国家青睐,尤其是在针对恐怖分子的打击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定点清除行动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需 要用谨慎的眼光重新审视。
在持续的以巴暴力冲突过程中, 定点清除是以色列打击巴勒斯坦敌对力量的重要手段。早在2004年,以色列在不到一个月内 ,便先后两次用定点清除手段暗杀了哈马斯领导人亚辛和兰提斯,引起国际舆论哗然。阿盟 、 欧盟 、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纷纷谴责以色列的这种行为 。但以色列国防部长穆法兹表示 :“以色列将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打击哈马斯及其他恐怖分子, 只有这样, 才能给以色列公众带来更多安全 。”
今年1月3日,主要负责审核伊朗反以色列武装培训,并操控向叙利亚输送军事物资,集军事、外交、情报等大权于一身的伊朗革命卫队圣城旅旅长苏莱曼尼,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国际机场遭美军火箭弹袭击中身亡。10个多月后,伊朗顶级核专家法赫里扎德再次遇袭身亡,法赫里扎德之死,仍然是“定点清除”的结果。
定点清除是伴随着精确作战理论成熟和精确制导武器发展而形成的新型作战方式,是精确作战中一种低强度、高精度的打击方式。在现代反恐战争中,直接“斩首”对方的首脑或者核心人物,对于摧毁对方的整个作战指挥体制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擒贼先擒王” 的战略威慑效果。
“定点清除”是建立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的,离不开强大的情报支援和远程指挥控制能力,以及高精度武器技术的发展。在实施“定点清除”时,必须让情报、卫星监控和无人机侦察三者构建“三位一体”的目标搜寻网络,对目标所在地和行动方案进行精确计算,锁定目标并将目标信息回传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按照既定方案,通过作战飞机或攻击型无人机或者杀手对目标开展精确打击。实际上“定点清除”行动对信息的采集和定位需求极高,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具备“定点清除”的能力的。
可以预见,今后“定点清除”将会作为独立的作战样式走上战争和冲突的最前沿,以最小规模的突击行动,取得最大的战果。最重要的是,这种行动打破了现有国际法对战争行为的约束限制,是战争的“擦边球”,在国际关系中留有余地,因此更受欢迎。
“定点清除”行动虽然可以视为战争的延续,但由于并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宣战,因此操作上具有简便性。以美国“定点清除”苏莱曼尼的行动为例,那次行动并不需要国会的批准,只要总统或者国防部长批准即可展开,由中情局或者特种作战司令部都部署实施。因此美国并不把这一类行动当作战争行为,而是当成美国的“境外执法行动”。
虽然“定点清除”行动属于“准战争行为”,但目前的国际法对此还没有具体规定,可以给美国和以色列留下反恐为由的空子。目前国际社会关于军事行为的战争法和国际法已成文多年,但尚未对“定点清除”这一新生的军事行为进行定义和约束。不过相信随着“定点清除”行动的增多,国际社会一定会就其定位和合法性以及使用的条件进行定义,不可能让某些国家随心所欲的“定点清除”任何一个它想清除的对手,否则国际规则将不复存在。
目前,以色列和美国在定点清除政策上的态度基本趋向一致,定点清除行为会不会改写战争规则,答案是肯定的。也许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写战争的方式,甚至改变战争的进程。